雄师劲旅子弟兵

来源:雄师劲旅子弟兵

[ 写在前面] 在人民解放军的历史中,陆军第136师曾立下了不朽的战功。遗憾的是至今未见有完整的《师史》以传后人。郑飞云等人是第136师后代,他们根据可找到的资料,整理了这部《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6师师史》。我们欢迎大家补充史实,订正遗漏,共同努力,为英雄的第136师著史立传,流芳千古!

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

第136师师史(15)

第五章

参加湘南湘西剿匪作战 巩固人民民主政权

(1949年10月——1951年1月)

第三节 参加湘西会剿 解放绥宁全境

1950年8月,我师接受了参加湘西会剿,解放绥宁全境的任务。湘西军区要求在4个月内消灭绥宁境内5人以上股匪,发动群众,建立政权,完成秋征,建立地方武装,安定社会秩序。

湘西边缘区会剿战役,是在800余华里的湘、鄂、川、桂、黔5省边沿上进行的。1950年,经过7个月的大力剿匪,内地匪患基本平息。军区有计划留出的湘西边沿空白地区的残匪,竟趁此机会扩大武装,特别是美帝国主义发动侵朝战争以后,更变本加厉,造谣惑众,拼命鼓吹第三次世界大战,大肆叫嚣配合国民党反攻大陆,统一改称 “反共救国军”。在湘西南部绥宁、靖县地区,成立了 “华南反共救国军第三方面军湘桂黔边区游击总指挥部”,匪首杨彪为总指挥,伪绥宁参议会议长龙怀林为副总指挥兼第五纵队司令,下辖13个纵队1万余人。匪首龙怀林纠集伪湖南保安六团残部、蒋匪一〇〇军残部1个营、绥宁警察队及通道、绥宁、武冈等地散匪及由湘南窜入之匪首张云卿、邓兆瑞等残部,组成华南反共救国军第五纵队共10个支队、3个游击指挥部约4000人,勾结当地恶霸地主,盘踞绥宁巫水东西地区,并在绥宁建立了伪县政府,大肆抓丁,打劫掠夺,奸淫烧杀,残害人民,并经常向我武冈、城步、会同等地窜扰,企图重整旗鼓,待机卷土重来。

8月10日,我师撤离邵阳西南和衡(阳)、郴(县)地区,在武冈、洞口一线集结。随后进行了1个月充分的战斗准备:组织了3个情报站,广泛地收集了匪情,进行了战术训练和体力锻炼,召开了首届党员代表会议,各团并分别召开了干部和士兵代表大会,进行充分的政治思想动员。因而部队士气高昂,纷纷表示决心,为绥宁人民报仇,解放全县人民,不肃清土匪不收兵。10月13日,组成绥宁剿匪工作委员会,师长曾雍雅同志任工委书记,对绥宁进剿任务进行了周密布置。具体部署:第一步,军事进剿,实施多路奔袭合击。要求于10月15-日四〇六团由武冈、洞口、新宁线向绥宁城开进,四〇七团向长津、志祖山、河口开进,四〇八团向枫木团、岩头冲开进,师指和直属队向长铺子开进,一律于20日拂晓进到指定位置打响;第二步,组成3个分工委,进行重点驻剿。绥宁、靖县和通道地区,处于湘桂黔3省边缘,是蒋匪在大陆上最后的、比较大的据点。10月19日15时,我师开始对盘踞绥宁及巫水以东,面积约5000平方公里地区之匪进行围剿。以出敌不意,远距离的连续奔袭合击,大小穿插,分割包围,由东、南、北分4路出击。绥宁境内高山重重,森林密布,峭崖陡壁,羊肠小道,灌木丛生,地形十分险要。四〇六团15日15时由新田出发,以三天半行军,翻过高1200米的火烧界山,于18日到达城步以西丹口;19日10时向绥宁进发,攀越高耸入云,海拔1300米,九曲九盘七十度险坡的孟公坳山峰,接着又通过遮天蔽日的密密山林和高千米长40里的中路坡山,战士们手拉着手摸索前进,有些同志落崖跌伤,爬上来后续跟进。一夜急行140里,于10月20日4时30分围攻绥宁县城龙匪巢穴,该团二营经多龙铺奔袭城西,拟取捷径,因迷失了路,迟到3小时未形成包围。龙怀林率匪200余人趁隙逃至绥宁西北之鹅公岭东山一带,我迅速占领了绥宁县城。四〇七团二营18日晚由南路经西岩市翻过千余米之桐木岭,沿巫水北插,连夜翻越5座大山,强行190里,不少同志昏倒了又爬起来,于20日7时到达绥宁北沿竹舟江、河口一线,将匪一支队沈继福部和八支队张益民部包围,封锁了全部渡口;师直警卫营尾随四〇七团二营前进,配合该营阻敌西逃,20日4时进占长铺子。四〇八团19日拂晓前由洞口、江口线进到红岩、金屋塘一线,19日15时出发,西路之一营越过水口、茶山急行160里,于20日拂晓插入匪之心脏枫木团,歼七支队莫庸股匪一部,击溃了麻塘之四支队黄泽民匪部,继续西伸,与四〇七团北插河口之部队邻接,击破了匪由巫水西窜的迷梦,造成了在巫水以东歼匪的有利条件,其他部队迅速对匪进行穿插分割。四〇七团一、二营由西岩市和武冈出发,直奔长冲,夹攻盘踞长冲的匪六支队李莲堂部,奔袭扑空后,随即跟踪追击。四〇八团二营分三路直奔塘家房、大井地区之匪 “游击第三指挥部” 周连生股匪;三营经茶山东侧前进120里,插至岩头冲以西,奔袭盘踞于岩头冲之直属大队李明球股匪,因匪逃至木瓜山、宝顶山方向,合击扑空,部队继续向宝顶山追击。

10月21日,会同分区部队在靖县东南和绥宁西北之砦牙地区与我会合,构成了绥宁、靖县、通道三县东南西北直径250华里的铜墙铁壁般的包围,蒋燮琴、杨彪和龙怀林之 “华南反共救国军 ”约6000余人,全部落入 “瓮” 中。

21日,各主攻部队插入敌人心脏,分割了敌人的整个防御体系,将各股匪分别包围起来,展开拉网式反复围剿,对每一合击目标均形成绝对优势兵力。四〇六团将匪龙怀林直属队和第三支队杨佐大部800余人,包围在鹅公岭、东山和上下白土一带,经连续5次合击,到12月26日,消灭该匪500余人,活捉匪首杨佐大。残匪300余人就地潜散,该团即展开重点搜剿。25日,四〇七团一、三营将匪压缩在车水、邱坪地区,立即向匪李莲堂支队和 “第一游击指挥部” 邓兆瑞部1000余人发起攻击。经半天激战,歼匪200余,击毙匪首李莲堂,余匪全部溃散。该团即以一部分兵力严密封锁大小道路和山口,主力在包围圈内轮番拉网搜索,经6天巧追狠搜,歼灭李莲堂股匪全部和邓匪大部共800余人,邓匪残部四处潜伏。四〇八团二、三营于22日在宝顶山、青坡和望娘山一带把匪莫庸支队和八支队张益民部打散后,即就地展开搜剿,师直属队于长铺子、田心渡、梅口一线进行搜剿。

各搜剿部队发扬了坚毅顽强、连续作战的战斗作风,表现了机智勇敢、孤胆作战的精神,无山不上、无林不入、无洞不搜,踏遍了荒山野林,使匪无处可逃,无地可藏,迅速落网。四〇八团七连三班长张廷栋和2名战士在送信途中遇匪16人,马上机智地隐蔽于路旁,待匪接近,一跃而出,给匪以突然袭击,该匪束手就俘,缴获轻机枪1挺,长短枪9支。至11月8日止,仅20天,绥宁、靖县、通道地区之匪80%以上均被我消灭,3人以上股匪基本肃清,残匪全部潜散。

11月9日,根据匪变我变的方针,转入驻剿清匪阶段,以政治攻势为主,结合必要的军事打击,遵照省委和湘西军区的指示,协同绥宁地方党委以巫水西、武阳、唐家坊为重点,组成3个临时工委会,分片包干,发动群众,清剿散匪,捕捉匪首。各团党委分别兼任分工委工作,各营营长、政教参加各区委会的领导。四〇六团兼巫水西分工委,全团分布在一、七两区东山、鹅公岭一线,并控制溪口、驾马以南之边沿区;四〇七团兼武阳分工委,全团分布在绥宁城东之武阳和李溪桥两区;四〇八团兼唐家坊分工委,全团分布在绥宁西北之枫木团、瓦屋塘两区,重点于青坡乡、望娘山一线;师直分布在二区长铺子地区。全师并抽调了1800人,组成2个工作队、234个工作组,深入广大农村,发动群众、组织群众大力开展政治攻势,清匪反霸。共组织农民剿匪委员会119个,农协小组391个,农会53个,发展农会会员6456名,从此粉碎了土匪的社会基础,形成了群众性的清匪高潮。群众自动捉匪,报告匪情,充当向导,匪众纷纷向我投降自首,匪首也先后落网。有一位老乡在10余天内3次带领部队外出搜剿,终于捕获匪第五纵队中将副司令沈继福。

12月20日,绥宁剿匪任务遂告结束,共歼匪4232名(外地窜入约400余人),其中投降、自新2075名,毙俘匪 “反共救国军第三方面军” 中将副司令蒋燮琴,“湘桂黔游击副总指挥兼第五纵队” 中将司令龙怀林,“第一游击指挥部” 少将总指挥邓兆瑞以下将级匪首10名,校级匪首153名,尉级匪首634名。缴获各种炮5门,轻重机枪18挺,长短枪1024支。建立了8个区人民政府,召开了县区人民代表大会,完成了1200万斤的征粮任务,最后并组成了临时县政府,建立了百余人的县大队,完成了开辟绥宁地区的任务,解放了绥宁全县16万人民。由于提前2个月完成任务,荣获湖南军区十二兵团首长表扬和湘西军区首长电慰。(待续)

编后语:

关于《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136师军史(未定稿)》电子版的说明

中国人民解放军原46军第136师《军史》电子版,在大家的关心支持和我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与大家见面了。

需要说明的是,我们将《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一三六师军史(未定稿)》一书转换成电子版,是严格按照原书的状态进行复制,尽量保持原貌,仅从文字上对一些不规范的简化字等加以修改。另外,书中有些语言表达与现在相比可能不够规范,比如数字的表达等,考虑到并不影响文意,因此未作修改。但由于此书年代久远,印刷比较粗糙,且有许多地方文字不够清晰,包括标点符号,在转换过程中误差率较高,虽经多次努力校对更正,错误之处仍在所难免,欢迎大家批评指正。

此外,这部军史印刷成书内容共有八章,时间截止到文革之前。主要是对早期军史的修订,按照原著的说明,续写部分还有四章,但因涉及对文化大革命的认识等问题,暂未定稿未打印,所以此军史标明“未定稿”。我们之所以把它整理出来,是为了使大家了解我们这支部队的光荣历史和父辈的艰苦卓绝的战斗经历,弘扬老一辈的光荣传统和革命精神,但因为是未定稿,未经正式出版,所以仅供参考。

希望广大读者以及致力于军史研究的行家在阅读的同时能提出宝贵意见,或许有一天能让它出版问世,使我们这支辉煌部队的丰功伟绩永存青史!

编者 2019年10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