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27日
备受瞩目的第29届书博会
将在西安盛大启幕

在这一文化盛会到来之际
跟着曲小薇一起听听
名家肖云儒谈读书

肖云儒,著名文化学者、书法家、教授,研究员。祖籍四川广安,1940年11月生于江西赣州于都县,现定居陕西西安。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
历任陕西日报社文艺部记者,陕西省文联党组成员、副主席,研究员。中国文联委员,中国西部文艺研究会会长,中国小说学会副会长,陕西省政协委员、评论家协会主席,西部新闻文化艺术研究院名誉院长。享受政府特殊津贴,并被人事部评为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专家。1961年开始发表作品。198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现为西安外事学院人文学院(文化产业学院)名誉院长。
书籍影响写作 改变人生
说起对他影响深刻的书籍,肖云儒感叹:“书籍铸造了我的精神人生,在我初中的时候,差一点因为一本书改变了我的命运。”
肖云儒回忆,当时看了前苏联作家马卡连柯的《教育诗篇》,谈的是关于失足青年的教育。看完后,他对从事失足少年教育的职业特别感兴趣。后来考高中、上大学,另外一个同学也对这本书痴迷,俩人一起跑去改了志愿,报了中专师范。后来家人不同意,舅舅帮着改了志愿,肖云儒回去继续读高中。

另外,对肖云儒写作影响很大的作家是美国现实主义作家杰克·伦敦。他说,杰克·伦敦翻译成中文的作品他基本都看了,多是关于北极圈内探险的书,有人与自然的斗争,有好人跟坏人在艰难环境下的生死决斗。这些都激发他对探险旅行的欲望,影响了他后来走丝路。肖云儒感概,他一辈子都在机关工作,没有满足过杰克·伦敦笔下强者的生活,后来他开始研究西部文学,跑西部、走丝路,感觉自己圆了梦,就像杰克·伦敦笔下的西部牛仔。这些书籍也影响了他的写作,他研究西部文学,有一章专门写西部牛仔。
他说,还有几本书决定了他的学术视野和学术坐标。他爱读李泽厚的《美的历程》,买了三个版本,不停翻阅,至今保留着。这本书对他搞文艺评论有很大影响,他喜欢宏观上从审美的角度介入,对艺术、文学、文化都评论,涉猎很宽泛。包括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的《历史研究》、华人美籍学者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都是从宏观的角度介入历史和文化,这些都成了他的学术理论坐标。
第一部著作在树丛中完成
肖云儒出版的第一部作品,是一本理论著作,叫《中国西部文学论》。1983年,43岁的肖云儒在陕西日报当记者,他写过很多文章,但没有自己的理论领域,总是跟在作家后面跑,谁写了书,他就评论一下,他对这样的自己很不满意。“40岁,一定要有自己领域,才能有所建树,后来我就选择搞理论。”肖云儒说,这时杰克·伦敦又在起作用,他爱西安,来到了西部,评论了这么多西部作家的作品,他对陕西很熟,又热爱杰克·伦敦式的人生。因此,他觉得自己该把学术领域、文化岁月放在西部,就这样开始研究西部文学。
后来肖云儒到文联工作,他提议并组织了全国第一次西部文艺研讨会,会议当时在新疆伊犁召开。会上,肖云儒作为发起人,要第一个发言。他回忆,当时心里特别紧张,带着笔和纸找到一个公园,在一个很僻静的树丛中,趴在一张小石桌上开始准备提纲,写关于西部文学的若干问题。回来后,他把发言提纲作为书稿整理,半年后就出版了。该书获得了第四届图书奖,还获得了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买书的乐趣和苦趣
“买书的乐趣是得到心仪已久的作品,有惊喜,也有成就感。”他说,他们当时对买书很迫切,买书的各种渠道都尝试过。小时候,花5分钱租书看,后来在地摊上买金庸全集、三毛全集等。
有一次他和妻子在书市淘好书,因买太多,口袋掏空了也不够结账。怎么办,只能站着等熟人,20分钟后遇到熟人,帮忙把帐结了才回去。此时,买回书的喜悦,比吃一顿好饭都开心。

谈起阅读方式,肖云儒说,电子书和纸质书各有好处,只要内容是好的就可以阅读。他分享了自己的读书方式:即读,就是浏览,看到就读;集读,写文章时带着问题,集中聚焦阅读;积读,积淀性阅读,精读,陶冶情操;急读,遇到一些访谈、讲座,就需要临时补。他说,我们要将多种阅读方式结合起来,利用一切时间去读书。
书博会是文化向社会亮“肌肉”
谈到七月底西安即将召开的全国图书博览会,肖云儒说,因书结缘,它是出书人、写书人、读书人、卖书人共同的节日,是文化向社会亮“肌肉”的时候。在书博会,大家能看到最新的文化信息,它是文化向民众普及的重要舞台。
肖云儒表示,西安举办书博会是我们民族在书籍领域最光彩的一部分,可以扩大西安文化影响力,西安的学者、作家、读者都将因此受惠。全国书博会也给他一个思路,下一次西安可以举办丝路书博会,它是一个平台,是西安作为丝路起点城市在国际上亮“肌肉”,规模很大,西安将在书籍出版、文化等领域跻身世界平台。
来源:文化曲江官方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