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断章》里短短的一句诗,成为很多人长久以来的审美标准,道出很多生活中无法用语言描绘的例证,让默默的注视变得富有诗情画意。
很多人倾心于诗句中的“你”,因为这个字可能隐喻着他们心里某个背影纤弱的女子,抑或是过往岁月里遥不可及的某样东西。而我却喜欢诗中的另一个物象——桥。看风景,可以是站在盘旋曲折的小路上,可以是站在浓郁的树荫下,也可以是倚靠在窗边。而一个“桥”字却将视野拉伸得开阔而富有柔情,它不同于小路的寂寞,不同于树荫的浓烈,更不同于窗边的局促,而是携着一种百转千回的美感。有桥必有水,水的清澈缠绵和桥的坚硬,水的跃跃灵动和桥的静默,水对于大地的依赖和桥的突显,都相辅相成,塑造着人们审美意识里的“风景”应有的形象。我每到一个地方,若是偶然间发现了一座桥,心里便会滋生出异样的亲切感,踏在桥上的脚步也会分外虔诚。无论是山溪间的小石桥,还是为构图完美而人工跨接在园林内的桥,都使得周围的景致愈发深化得像是一篇优美的散文,初读时字字句句都耐人寻味,再忆时便有了更深的感悟。
桥在现实中实体的样子,不如它载喻着的人文情怀来得柔和清冽。桥,连接起两岸,搭载着从一边到另一边的新奇,人们最初利用桥不过是把它视为跨过水的工具,是人造的用以弥补土地缺陷的东西。桥上人来人往,车马喧嚣,每一个匆匆而过的脚步都有着自己的目的地和最终的归宿,对于他们来说,桥只是一段路,一段因拱起而在形态上略有不同的路。可就算是经历了风吹日晒,桥却依旧保持着内心的坦然与信念,它将目光柔柔地罩在流动的水波上,默默用肩膀承载起行人的重量。而当风雨袭来时,它便幻化成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低眉浅吟着一曲老去的歌谣。有桥的地方,那雨景就像一首诗。然而沉默终归会让岁月荡起涟漪,日日夜夜的守候,让桥变得愈加有深意、有故事。“桥影流虹,湖光映雪,翠帘不卷春深”,“衰杨叶尽丝难尽,冷雨凄风打画桥”,“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因而,桥的付出不再单调而枯燥,反而慢慢沉淀在了文人的心里和灵魂里,成就了一种基于怅惘之上的别样的情感,顺着诗的河床缓缓流淌了数千年。
现如今的生活已不允许我们过多地寄情于山水了。我们的前途会坎坷,但也只是沦陷于浮华的城市,而非独居某处,旦暮听闻杜鹃啼血,听闻山猿哀鸣;我们会有离别的伤痛,但也只是在人来人往的站台听火车鸣笛,而非断肠于楚天的暮霭沉沉里。我们无法在钢筋混凝土之间,活得像柔情似水的诗句,然而桥却是遥远时代里残存下来的记忆,它携着一身干净的气质,让逐渐被高楼大厦覆盖的土地的灵魂,依旧归属于凭栏远望的诗意。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世事如流水渐次远去。
站在桥上看风景,看的是路人谦卑张皇的魂灵在尘世间消磨殆尽。
站在桥上看风景,自己也化成景里随风飘摇的,细软的一隅。
(甘肃省兰州市兰化一中)
来源:语文报高二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