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抗战时期起,就流传着一句话,“无川不成军”。
在那段峥嵘岁月,350多万川军出川抗战,走遍13个省份,参与28场会战,最终伤亡人数多达64万,是全国参战人数最多,牺牲最为惨烈的省份。
川军是怎样的存在?它的名声为何经久不衰?
“双枪兵”的起源
跟在后世的威名相比,早期的川军一度被称为“最糟糕的部队”。作为地方军阀,起源于民国时期的它素质平平,军纪涣散,武器落后,体系混乱。
1902年,四川总督新上任,将身随的数百名护卫改编成4个营,并在成都开办武备学堂,用以训练新兵,这便是最初的川军。等到1911年,四川陆续开办陆军小学堂、陆军速成学堂、讲武堂等等,新军的队伍才逐渐壮大到千人。
1911年5月,清政府规定“铁路干线国有”,借机将商办的川汉和粤汉铁路收于囊中,并把筑路权出卖给英、美、法、德四国。此事一出,各地纷纷兴起“保路运动”,四川也不例外,其猛烈程度还居于全国首位。
在当地绅商的组织下,四川数十万农民争相加入“保路同志会”,此会成立不过2个月,全省就从“文明争路”发展为大范围罢课罢市、抗粮抗捐。面对群众的暴动,当时的四川总督迫于上级压力,将“保路同志会”相关负责人诱捕入狱,想要靠此阻断事态发展。
但听闻头领被捕的四川群众并不答应,事发不久,仅成都就有数万人前去总督衙门,要求释放所有人。平民百姓的施压让总督极为恼怒,他下令手下士兵开枪,驱逐“闹事者”。
在这场被称为“成都血案”的事件中,死伤人数多达30余人,它所造成的惨状也成为了压死清政府的“最后一根稻草”,全川人民此后立即奋起反抗,部分反清会党联合围攻省城,荣县在同盟会带领下宣布“独立”。
有了四川的失控局势集中清政府的一部分火力,武昌这边的兵力一时缺失,这才让武昌起义得遇恰当时机,一举成功。在清政府倒台过程中深藏功与名的四川各地,也在这一时期相继起义,蜀军政府的控制权经过迅速更迭,最终落入同盟会手中。
1913年的二次革命爆发后,川军先后参与讨袁战争、护国战争、护法战争。由于四川境内驻军分为好几派,各派系之间关系复杂,矛盾不断滋生,辛亥革命之后的四川军阀混战格外频繁,一个月至少爆发两次,周围的川滇黔、川鄂、一二军等军队之间都曾爆发过斗争。
等到大混战结束,直系军阀首领吴佩孚将五省兵力组为援川军,让第二军军长杨森回川,刘湘出山,四川的局势才逐渐有稳定的趋向。
1924年,历经讨贼之战,熊克武和刘成勋等人被驱逐,川军主力也顺势分裂成旧二军和新二军,分别为刘湘和杨森所统领。刘忌惮杨的势力,就联合其他人形成“三刘一赖”反杨联盟,试图让他调离四川,回京任职。
不想被牵着鼻子的杨森,不久后就发兵直指联盟,将其他几人逼到重庆。此时被杨所率领的川军,规模快达到20个师,可这部分人在刘湘带头的川黔联军面前还是不占优势,在同年11月彻底战败。
获胜的同时,刘湘因为与曾经的盟友袁祖铭分赃不均,双方反目成仇,为了将其驱逐,刘又转头与杨森结盟。等到驱袁之战打完,北伐之火已在武汉燃起,“三刘一赖”共发声明,讨伐吴佩孚。
为了防止川军暗中协助吴佩孚,刘伯承在泸顺起义之时,以绝对的武力要求川军易帜,归属于国民政府。明确表态的几位四川军阀,就这样被改任为20至24革命军的军长。
川军易帜带来的和平只浮于表面,其中的内部争斗依旧存在。在南京和武汉国民政府对抗时期,杨森和刘湘时常互相拉扯,由于杨接纳了战败的吴佩孚,遭到大范围反对,刘得以拉拢各方势力讨伐对方,扩张自身实力,收编杨军及其他川军超3000人。
从接手川军,成为地方军阀开始,刘湘成为获胜方的时候就不少,此后的二刘大战,也是以他的胜利作为结局。好不容易成为“四川王”之后,他又忙着听从国民党政府的指令,与红军开战。
为了围堵红军,刘湘专门成立人数多达20万的“剿匪军”,进行六路围攻。但他的对手是贺龙带领的红二军团,双方几次对上,最终的结果是刘无奈辞职。
刘湘听命于国民党,在国共前期对战之时,他的任务多是围堵红军,说这人是老蒋手上的一把“刀”也不为过。而听命于川系军阀的川军,就是刘成为“刀刃”的根本,即使被国民党二次整编,先缩减一百团,又裁减五分之一人数,其锋利程度跟以往相比也毫不逊色。
壮士出川,震慑四方
川军从成立之初,就不断参与混战,长时间的你来我往,让这些部队根本没有时间整顿纪律,所以川军是出了名的“素质差”。因为一手拿烂步枪,一手拿老烟枪,还被成为“双枪兵”,就连老蒋都不喜川军,称其“毫无军人之风,简直如同土匪!”
多年的川系军阀混战,其凶残程度远不如世人想象的那样,说是打仗,倒不如说军事演习来得恰当。获胜的一方,不会乘胜追击,还会在通话“安慰”好败方之后,帮忙安顿对方家属。这也是为什么,刘湘和杨森总是在打“拉锯战”。
如此反复的“小打小闹”,让川军伤亡有限的同时,作战能力也在被实际锻炼着。等到日军侵华,国共合作抗日,川军的血性才被彻底激发出来。从曾向红军“挥拳头”的刘湘,所留下的遗言“日寇一日不滚,川军誓不还乡”,也能看出这支军队骨子里的无惧无畏。
七七事变爆发之时,刘湘正担任四川省主席一职,他得知消息就马不停蹄致电老蒋,表达国共联合抗日的意愿。在南京的国防会议上,他发言近2小时,字里行间,无一不在表达愿为国奋起的迫切想法。
刘湘还表示,“四川可供给千万石粮食、30万川军将士、500万壮丁,只为抗战”。与此同时,他还发布《告川康军民书》,呼吁四川军民勇于担任重大责任,全力为抗日做准备。
刘湘在抗日一事上如此积极,除却他本身就有的爱国之心,还是出于在以往国共内战之时,偏向国民党的内疚和惭愧。“内战之时,脸上不太光彩,如今该为国效命,怎能在后方苟安”,正是如此,他才会带病出征,未至天命之年就吐血身亡,徒留下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
刘湘的言行态度正是万千川军的象征,他去世后,位于前线的川军团,就如同表达自身信仰一般,每日都会将其最后几句遗言诵读一遍,然后再去战场奋勇杀敌。
全面抗战开始仅2个月,处于内陆的川军就自请前去一线,作为第一批军队,川军26师和20军全部投身于淞沪会战。26师更是以阵亡近4000人,归还率不足15%的惨烈代价,勇创日军,在抗战部队中留下佳话。
闻名全国的台儿庄战役中,川军死守藤县,师长战死,守城将士无一生还,亲身证明军人血性,抚平川军内战20年的罪愆。川军团在藤县的苦战,有力阻截敌军南下,为后来的取胜赢得先机。
而这只是川军奋战史上的其中一笔,无论何种战役,只要有川军在,敌人就休想轻易踏过去。在抗战时期,四川虽居于大后方,但出力程度不差于其他任何省份。
川人人数最多,就召集到超过300万的新兵,为前线输送占全国30%的兵力,负担起全国三分之一,合计4400亿元的军费,并在4年时间里征集8200多万石粮食送往前线。
在抗日战场上,川军勇护国之疆土,等发现国家受到潜在威胁之时,也能力斩敌军头颅。抗美援朝的战场上,也有大量川军参与,志愿军阵亡19.7人,其中被誉为“外战之王”的川军,就占2.1万,远超于其他省份,知名烈士黄继光、邱少云等人,都属于四川籍。
跟敌人精良的武器相比,穿着草鞋和打着破补丁的川军,似乎居于劣势,可等到双方真的对峙,敌人才会明白,川军是怎样的铁血之师。
功名如浮云,事后再谈的意义并不是争论其中大小,川军再被谈起的意义,并不是用来争论“无川不成军”的真实与否,而是用于证明四川儿郎“立志保国,不破不还”的决心。
“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川军用行动表示,将骨骼葬于祖国最前方的意义,如今再无炮火烦扰,就是先人用生命铸成的战果!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