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诊察收集病情的方法主要包括望、闻、问、切“四诊”,四字最早应源于《难经》第六十一难:
曰:经言,望而知之谓之神,闻而知之谓之圣,问而知之谓之工,切脉而知之谓之巧。何谓也?
然:望而知之者,望见其五色,以知其病。闻而知之者,闻其五音,以别其病。问而知之者,问其所欲五味,以知其病所起所在也。切脉而知之者,诊其寸口,视其虚实,以知其病,病在何脏腑也。经言,以外知之曰圣,以内知之曰神,此之谓也!
其中“问诊”是询问病人有关疾病的情况,病人的自觉症状,既往病史、生活习惯等,从而了解患者的各种病态感觉以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疗等情况的诊察方法。今天为大家整理了问饮食口味的相关知识:
1.口不渴饮:
多见于寒证、湿证及无明显燥热的病证。
2.口渴欲饮:
口干微渴,兼发热者,多见于外感温热病初期,伤津较轻。
大渴喜冷饮,兼壮热面赤,汗出,脉洪数者,属里热炽盛,津液大伤,多见于里实热证。
口渴多饮,伴小便量多,多食易饥,体渐消瘦者,为消渴病。
口渴咽干,夜间尤甚,兼颧红盗汗,舌红少津者,属阴虚证。
渴不多饮,兼身热不扬,头身困重,苔黄腻者,属湿热证。
口渴饮水不多,兼身热夜甚,心烦不寐,舌红绛者,属温病营分证。
渴喜热饮,饮水不多,或饮后即吐者,多为痰饮内停。
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或肌肤甲错者,为瘀血内停。
3.食欲减退:
食欲减退,兼见面色萎黄,食后腹胀,疲乏无力者,多属脾胃虚弱。
纳呆少食,兼见脘闷腹胀,头身困重,便溏苔腻者,多属湿邪困脾。
4.厌食:
厌食,兼脘腹胀满,嗳气酸腐,舌苔厚腻者,多属食滞胃脘。
厌食油腻之物,兼脘腹痞闷,呕恶便溏,肢体困重者,多属湿热蕴脾。
厌食油腻厚味,伴胁肋胀痛灼热,口苦泛呕,身目发黄者,为肝胆湿热。
5.消谷善饥:
消谷善饥,兼多饮多尿,形体消瘦者,多见于消渴病。
消谷善饥,兼大便溏泻者,多属胃强脾弱。
6.饥不欲食
饥不欲食,兼脘痞,胃中有嘈杂、灼热感,舌红少苔,脉细数者,是因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
7.食欲渐退
若食欲渐退,食量渐减,是脾胃功能渐衰之兆,提示疾病逐渐加重。若危重病人,本来毫无食欲,突然索食,食量大增,称为“除中”,是假神的表现之一,因胃气败绝所致。
8.口味异常:
口淡:见于脾胃虚弱证。
口甜:多见于脾胃湿热或脾虚之证。
口黏腻:常见于痰热内盛、湿热蕴脾及寒湿困脾之证。
口酸:多因肝胃郁热或饮食停滞所致。
口苦:多见于心火上炎或肝胆火热之证。
口涩:多为燥热伤津或脏腑热盛所致。
口咸:多见于肾病或寒水上泛的病证。
以上就是关于问饮食口味的相关知识,最后给留一个问题:口干但欲漱水而不欲咽,兼面色黧黑者多为: A.消渴病;B.燥邪伤津;C.里热炽盛;D.瘀血内停;E.痰饮内停
答案是什么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