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片版权归新华社及相关记者所有,著作权归作者“集影阁”所有。媒体类平台需本人同意后方可转载!

编辑不易,君若喜欢打个赏!

第一汽车制造厂 1956年 李可明摄

解放牌汽车制成开出厂房 1956年 胥志成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生活区图书馆 1956年 田建之摄

1953年 谭志强摄

同上

第一汽车制造厂基本建设工程自1953年7月份开工以来,已超额完成了全年工程施工计划,截至10月20日为止,已开工的五大厂房的工程总量已完成国家计划117.67%。

1954年 雪印摄

这是苏联专家组长巴斯特里柯夫(右第二人)、苏联专家阿列克谢也夫(右第三人)和吴总工程师(右第四人)等正在研究施工图纸的情形。

1954年 王少清摄

这是夜班工人在轧制钢筋支柱。

1955年 雪印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最后的生产厂房—整径车间已开始动工兴建。

1956年 袁苓摄

发动机车间 胥志成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已经试制出一批汽车上用的发动机。厂副总工程师孟少农(左后排第四人)、苏联专家保·依·希格乔夫(左二)、维·普·卡切特柯夫(左一)都到现场指导。

1956年 胥志成摄

这是第一汽车制造厂工艺处设计室的设计人员正在复制苏联设计建设所设计的数万套图纸。

1956年 胥志成摄

图为锻工车间工人范广信(右二)在向工人们介绍在苏联学习的平锻机先进操作技术操作法。

1956年 侯治邦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铸工车间在3月23日开始调整生产。铸工车间主任李子政(前右二)从苏联学习回来的,正在车间指导调整造型机。

1956年 胥志成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试制成功的解放牌汽车在7月17日开始了行车试验。

袁苓摄

1956年7月14日,第一汽车制造厂的全体职工欢庆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建成,和试制出一批国产解放牌载重汽车。

胥志成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在1956年10月15日举行开工典礼大会。

1956年 胥志成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底盘车间磨工董桂清(左)用1分半钟就加工出一个“半轴齿轮”,成为汽车厂第一个达到苏联设计标准的磨工。王桂霞(右)以55秒的时间加工出质量合格的“半轴齿轮”,突破了苏联的设计标准。

1956年 郎琦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有85名具有高中文化水平的职工,参加了长春汽车拖拉机学院举办的夜大学学习。他们将在六年之内学完日校五年制本科的课程。

1956年 田建之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从选择厂址、拟定建设计划、工人设计以至施工图纸的制作都是苏联帮助我国完成的。苏联政府曾先后动员了数十个单位,约1000多人投入了这项工作。

1957年 侯治邦摄

苏联为我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制造的3500吨双头大压床已运到汽车厂。这台压床是我国当时最大的压床。苏联专门造了一种载重185吨的车皮。

1957年 刘恩泰摄

雕塑师们在雕塑汽车外型

第一汽车制造厂准备生产6种汽车,由目前生产的单一品种向生产多种汽车方向过渡。两种中型重卡、两种高越野,一种自卸翻斗车和一种小卧车。

1957年 刘恩泰摄

第一汽车制造厂的留苏实习生、锻工车间平锻工部主任王汉清(右四)、工段长腾云起(读信者)、工长金德山(左二)和工人们在写信给自己的老师——李哈乔夫汽车厂著名段工、先进生产者谢·苏士特列道夫。

1957年 胥志成摄

这个厂从1956年7月投入生产到今年9月底,已经生产了6000辆汽车。这是人们在装配车间参观。

国产第一辆三轴传动高越野性能载重汽车 1958年 侯治邦摄

1958年 侯治邦摄

“东风”牌轿车 1958年 胥志成摄

木制翻斗汽车 同上

我国第一辆CA40自卸翻斗车 同上

煤气车 同上

洒水车 同上

红旗牌高级轿车 1959年 胥志成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