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三国演义》,咱们开始讲第五回。
上一次我们讲了曹操行刺董卓失败,逃出了洛阳。
接下来,他来到了陈留,就是今天的河南开封一带,树起了讨董扶汉的大旗。讨董扶汉,就是讨伐董卓、扶持东汉朝廷的意思。
曹操自己拉起了一支四五千人的队伍,又给各地的刺史、太守都发了讨伐董卓的檄文,大家纷纷响应,先后有十八路诸侯起兵,奔着洛阳来了。这里面,就有我们熟悉的袁绍,还有我们还不熟悉的公孙瓒。
我想特别提一下公孙瓒这个人,他担任北平太守,前往洛阳时,经过山东德州的平原县,把刘、关、张三个人带上了。这哥仨,混了几年,刘备终于当上了一个小小的平原县县令。
十八路诸侯在洛阳东边的一个地方集结完毕,曹操提名袁绍当了盟主。为什么提名袁绍?因为袁家“四世三公”,就是说他们家祖孙四代人里边都有人做到了“三公”这个位置。
“三公”就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国务院副总理这么一个级别。东汉人很看重一个人的出身,所以袁绍就被推荐当了盟主。
那么接下来袁绍就开始调兵遣将了。
小说里边特别提了一句,他派他的堂弟袁术督运粮草,此外,他还要派一个先锋去洛阳东边的门户——汜水关挑战。长沙太守孙坚就主动要求来担任这个先锋。
孙坚这个人我们在第二讲里提过,他曾经跟刘备并肩作战,特别英勇。
董卓听说十八路诸侯起兵讨伐自己,吓了一跳。吕布挺身而出,吹嘘说这些诸侯根本就不在他的话下。
他话还没说完,有个叫华雄的人也站了出来,说这不需要吕布亲自出马,派他去迎战就足够了.
华雄这个人,虎背熊腰,论体格,有关羽和张飞两个人合起来那么魁梧。所以董卓就派华雄领兵去汜水关迎战孙坚。
再说十八路诸侯这边,有人怕孙坚抢了头功,就偷偷抄小路先到汜水关下挑战,结果这个人跟华雄交手不到一个回合,就被华雄斩了。
这时孙坚的人马才到了关下,孙坚的部下刺死了华雄的副手,取得了一个小小的胜利。但这时,负责运送粮草的袁术也怕孙坚立了头功,就不给他们发放粮草。孙坚的军队吃不上饭,这军心就乱了。
华雄听到这个消息,就趁机搞了个夜袭。孙坚被打得一败涂地,差点把命都给丢了。好,说到这儿,我要提醒你注意三点。
第一点,十八路诸侯这边有人想抢头功,被华雄给斩了;
第二点,袁术不给孙坚发粮草,结果孙坚吃了败仗。
这两点告诉我们,十八路诸侯的联军根本就是一盘散沙,注定成不了大事。
而第三点是,小说看起来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吕布还没出马,华雄就把十八路诸侯杀得招架不住了。但请你注意,这一点可不是作者真正想要告诉我们的。
他真正想说的是什么呢?请你接着往下听。
※※※
孙坚失败的消息传来,袁绍大吃一惊,赶紧召集大家商议对策,结果没人吱声,只有公孙瓒身后站着的三个人在那儿冷笑。
你应该猜到了,这三人正是刘、关、张三兄弟。
别人都不知道他们是何方神圣,但曹操知道,他还特地问刘备是不是破黄巾的刘玄德。你看,曹操特别强调了“破黄巾”三个字,而根本没提刘备还有“中山靖王之后”这样一个身份。
但袁绍一听公孙瓒介绍刘备是中山靖王之后,就对他肃然起敬,在众诸侯的座位后边给刘备临时加了个座,让他坐下了。
他还特意说:我不是敬重你的功名,而是敬重你皇室后裔的身份。
你看,这里就显出曹操、袁绍两个人的差别来了,这个差别我们到后面会看得更清楚。正在这时候,华雄带着人马前来挑战,袁绍接连派出两员骁将,都被华雄斩了。眼看形势不妙,只听有人高喊道:“小将愿斩华雄头,献于帐下。”
这人是谁呢?他就是关羽关云长。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公,这时还只是刘备手下的一个马弓手,也就是骑兵射手。
关羽这一声喊,把袁术给惹火了。他觉得关羽这种无名小卒,不配在这儿大喊大叫,叫人把关羽给打出去。
曹操赶紧拦住袁术,说:“既然他敢说大话,那就让他试一试嘛,如果他打败了,再责罚他也不迟。”
这袁绍呢,他也不赞同关羽出战,说派一个马弓手出战,一定会被华雄耻笑的。
你看,大敌当前,他们自己人先吵起来了。吵架的原因也很可笑,就是关羽有没有资格去跟华雄打这一仗。
袁术、袁绍兄弟自己有家世、有地位、有官爵,他们认为这些东西比一个人的实际能力更重要。
但曹操看重的,恰恰是一个人的实际能力。
那么我们再来看看关羽的表现,他的话不多,但分量很重,掷地有声,他说道:“如不胜,请斩某头。”
你看,袁绍这边已经有好几个将领死在了华雄的刀下,可关羽竟然敢拿自己的头来立下军令状,可见他的勇气和自信了。
曹操这时的举动也特别值得注意,他叫人倒了一杯热酒,让关羽喝了这杯酒再去跟华雄交手。关羽这时又说出了铮铮有力的八个字:“酒且斟下,某去便来。”
就是说,这个酒先放着,我去一下就来。好像他不是去斩华雄,而是要去门外跟人说句话就回来了。
这就叫临危不惧,大将风度。
※※※
接下来就是《三国演义》中著名的段落“温酒斩华雄”了,非常精彩,我来给你读一下原文:(关羽)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这段文字为什么能这么精彩呢?
你看,第一,它很有悬念,关羽夸下了海口,我们这些读者都急着看结果,但作者偏偏要从中军帐里边众诸侯的角度来写,写他们听到外边鼓声和喊声震天动地,都大惊失色,我们也跟着担惊受怕。
第二,这段文字没有正面写关羽跟华雄的一番恶斗,而是侧面写战场上激烈的鼓声和呐喊声,给我们留下了想象的空间。
第三,“其酒尚温”这么一个细节,把关羽斩华雄所用的时间特别短这一点变得很具体,也有强调和夸张的效果。
第四,小说经过了重重铺垫、重重对比之后,终于隆重地也成功地推出了关羽作为“战神”的高大形象。
那么看到这里,我们也就明白了,前面写华雄、孙坚这些人,都是为了写关羽,他们都是绿叶,关羽才是红花。
但是写关羽还不是作者的全部目的,他还要通过关羽的胜利来向当时看重出身、官位,看不起小人物的这种社会观念发起重重的一击。
咱们再回到小说里,关羽斩了华雄之后,张飞也大声喊叫,说应该趁势发动进攻。结果袁术又勃然大怒:“你一个县令手下的小兵竟然敢耀武扬威!”
这个时候,曹操说出了很重要的一句话:“得功者赏,何计贵贱乎?”意思是说,有功就该受奖赏,何必计较身份的高低贵贱呢?
好了,这一次我们讲了小说是怎么塑造关羽的。同时,作者也通过曹操跟袁氏兄弟的对比,展现了曹操慧眼识英雄的一面,还批判了以出身论英雄的陈腐观念。
那么,刘、关、张接下来还会有哪些惊人的表现,十八路诸侯讨伐董卓的结局又会如何呢?我们下次再接着讲。
最后我想给你留一个思考题:请你说一说人的出身跟他的能力到底是什么关系。
欢迎你在留言区留言,咱们下次再见。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