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一年一度的春节即将来临,作为中华民族最盛大的节日,春节承载了万千国人对家乡的思念和对团圆的期盼。此时此刻的你,是否回想起了往年春节时的热闹情景,记忆中家乡的各种春节习俗是否已在脑中苏醒?快来与我们一起感受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的同学们对春节的传承与坚守以及他们对春节的美好情愫吧!

一、新的愿景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级汉本5班 周珂如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王安石的这首《元日》,把新年春节中的习俗以及热闹盛况展现得淋漓尽致。这是王荆公眼中的新年盛景,我也有属于我的独特的春节韵味,我有故事也有“屠苏”,一起来听听吧!

中国的春节习俗大抵都是大同小异的,都逃不过这几个流程:祭祖、大扫除、贴对联、挂灯笼、吃团年饭、走亲戚拜年、聚餐、看春晚等,不过我老家这边倒是有几个有趣的习俗,且听说慢慢道来。

这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守岁。时间确乎是大年三十的晚上,各家各户都会去附近修建的庙宇中守夜,人潮不绝,庙宇空间有限,有的去晚了只能在外面场地自行找个空地落脚。简单来讲就是在旧年的最后一天晚上在庙里通宵,守到新年第一天的 到来。通过这种方式,在庙里虔诚守一夜,祈愿庙里的神灵能感受到守夜人的诚心,从而庇佑这些人在新的一年里顺顺利利、无灾无难。当然,也有的地方是在家里守夜的,比如住在城里的。

熬了一夜,天不亮,就开始祭祖,接下来的事还是比较有意思的,那便是捡柴。我第一次捡柴是我们一家四口集体出行的,有起床气且睡眼惺忪的我就这样被拉上山了。见到山上的小道边有柴、有干枝条就扛着走,有时也会发现正道旁留下浅浅的脚印形成新路,这便让我想起周树人的那句“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正是在理呢。都说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无非在于理论与躬行之间的辩证统一。那一刻,我茅塞顿开。我问爸爸:“我们为什么要起这么早上山捡柴呀?”“这你就不知道了吧?捡柴(chái)就是捡财(cái),起迟了这财气要被别人捡走了。”我明白过来,原来是谐音,小小谐音也被人们赋予了对新一年的美好祝愿,于是我捡起来更带劲了。

新年新气象,新生活新起点,人们都会把美好的祝愿放在一年的第一天这一起始点,所以说新一年要有新的愿景,这样才能生活得更有动力!你的新一年愿景是什么呢?

二、 村东头的湖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级汉本2班 刘心瑜

好久没有回到外婆家了。

在外求学,走过闻名中外的名胜风景,逛过烟火人间的市井小巷,也瞧过耸入云霄的高楼大厦。每每在寂静的异土他乡、嘈杂的城市灯火中,却不由自主地忆起外婆家村东头的湖。

那只是一片普通的湖,或许连湖都算不上,只是外婆那辈人代代流传下来的称呼;就像家门口的小沟渠,又窄又短,我们也叫它河。好像它也没有名字,因为在村子的东边,就被唤作“村东头的湖”。

它不知道存在多久了,听外婆说,上世纪五六十年代饥荒逃难来到这,这片湖就在这了。

在外婆的记忆中,这片湖滋养了这个村子——赖以生存的庄稼作物靠它灌溉;春夏的荷花荷叶刚冒芽儿,总是被孩子们偷偷地摘走;秋天的莲藕带着新鲜的淤泥从湖中被捞出来;还有成群的鱼虾在湖里咬着鱼钩,却聪明得不上钩。外婆总是喜欢靠在床头,摇着蒲扇和我们唠嗑:“以前湖水很清,你舅他们小时候总是喜欢在湖里游泳,伢子太笨喽,水不要命地往嘴里呛,废了好大劲儿才学会游泳。其他娃儿都嘲笑他哩……”,听起来的确是美好的记忆。

但我小时候记忆中的湖只是一片普普通通的湖,波澜不起,水花不泛,仅仅是一片无人问津的大水坑,雨下水满,天旱水空,早就不见湖的影子。

又过了许多年,在我早已快要淡忘那片湖时,母亲不经意间提到,村东头的那片湖被填了,上面盖上了楼,住进了人家。我才恍然惊觉,好久没有回外婆家了。

村子养大一批又一批孩子,也送走一批批青年,最后,连见证的村东头的湖都被曾经养大了的孩子填上了。

还见过庄稼,只是不知道在土地里;还见过莲蓬莲藕,只不过是在饭碗里;还见过鱼虾,只是没再见过狡黠活泼的人了;还见过湖泊,只是不知道村东头的那片湖了。

记忆中的那片湖仿佛也快要消散,还会有人记得它吗?仿佛随着土瓦的堆积,它湮灭在了时间的变迁中。回去吧,回到外婆家,再去看看那片村东头的湖。

三、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汉本3班 罗超

孤冷的夜惯常地抛洒热情,路灯下一个接一个走着,拖拽着疲惫的魂。我本想与他们打声招呼,却被那远处的灯光不断吸引着。顺着队伍走吗?去往何处。尽头逐渐黑暗起来,那里没有竖起灯来。

“该回家了吧?”肥硕的橘黄色的猫同样磨着肚子,近乎要贴在地面上。“人们都回家了。”

“我等个人。”

应该是不能来的,猜测的。现在的风太盛了,似乎飘起了雪。

“人们都回家了。”

“嗯。”

缭绕的烟混乱地让我睁不开眼,怎么办呢?

街上逐渐挂起了灯笼,红色的、黄色的、紫色的、相间的。我看到一位少年将手放进了另一个人的口袋里,那是一件白色的衣服。

“今年的冬天格外冷,你发现了没?”

街上很热闹,中间是车流,旁边是人流,一人撵一人;相互撞击着,摩擦着,拥抱着。不知哪个小摊的火焰被小孩蹭到,灼掉了一块布,估摸着要争吵起来。原来只顾着把玩手中的剑却忘了新衣服。小贩不作声,或许未曾瞧见。这时的雪不会堆积在地面上,只会湿漉漉地不断贴合。

他们两个沿着大街一直往前走。街边有许多小贩,叫卖声不断,来回拉扯着顾客,五彩的玩具都闪着光。行至卖春联的地方,满是红,和少年衣服融为一体的红。庙前忽然炸开了炮仗,似乎更加闹了。那炮仗足有十几米,挂在石狮子的脑袋上,零散的炮仗四处飞着,跌到小贩的摊子上也没有遭到抱怨,硫磺的气味爬上少年的裤脚。

“真热闹。”

他们贴得愈发近了,旁边的人没有注意到他们。他宽大的红色的棉袄丰硕了影子,带着浅默的懵懂与爱。塑料制作的花束终于在他的手中耗光了所有的电。

“我可以买下这束花。”他试探性地问商贩。

脏孩子聚在一起朝着街道开阔的地方奔跑去,或者说是涌过去。尖叫着,挥舞着父母方才买下的玩具,衣服大多与少年一个颜色。“轰”的一声,烟花被抛射上去了,绽放在夜的尽头。人们的棉袄被火星烫了个小洞,零星的,像烫伤的梦幻。

“我们回家吧。”一个人昂起头来问着另一个人,夜晚太冷了,家里也同这街道一般热闹。

烟头烫到了我的手,揉碎在窗脚。

路灯灭了。

“人们都回家了。”

“我等个人。”

四、家在彩云南,民族年味浓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汉本2班 杨丽萍

冬风吹到彩云南,新春将至民族寨。我的故乡在有“彩云之南”之称的云南,这里是许多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在这里每一个民族都有着不一样的年味,每一种年味都有着浓厚的文化、情感底蕴。

我的故乡在大理一座大山脚下的小山村里,这里的山始终都是彩色的,各种植物住在这里,就像我们各个少数民族一样,我的故乡原来都是汉族,后来渐渐就变成了白族、傈僳族等民族一起居住,不同的民族文化相互交流融合,使我们这里的年味别具一格。

新春将至,各家各户都在准备年货,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杀年猪,每当杀年猪时,亲朋好友、左邻右舍都会来帮忙。腊味是最不可少的,过年时腊味正浓,整个小山村都弥漫着浓浓的腊味。我们还会准备猪肝胙,这是白族朋友那传来的,红彤彤的猪肝胙更添一缕年味。其实在一年四季里,年货都一直在准备着,春养年猪,夏摘野菜,秋收庄稼,冬增年味。

年夜饭对于我们家来说是特别温暖的,大年三十中午在我家吃,晚上在奶奶家吃,从我记事起就一直这样吃年夜饭。年夜饭上有少数民族的生皮、乳扇、猪肝胙等,还有各种野菜和腊味。我们晚辈则跑到空旷的地方放鞭炮玩,大家有说有笑,其乐融融。

大年初一的早上,家里的男主人就要早起,根据家里耕田的牛睡觉时头朝向出门,在太阳冉冉升起时,到对应方向的山里砍一棵摇钱树,女主人则在家中煮好汤圆,准备祭拜祖先。鞭炮声起,摇钱树进门,将其插在院心,大门两侧也放两棵小的。待到中午,所有家人到齐主家,大人们将钱放在树叶间,待爷爷一声令下,摇钱树被摇起来,“钱”纷纷落下,不论大人小孩都能抢,都可以讨个好彩头。之后我们便可以向长辈送祝福、讨红包。在大年初一的这一天里,每个人都要开开心心的,预示着一年都将平安喜乐。之后几天邻居一起相互串门,晚上还会手拉手围着篝火跳着傈僳族的舞蹈。

年味,不仅仅是年夜饭的年味和红包雨的年色,更是一家人在一起有说有笑,各民族团结一家亲的暖暖的年味。虽然如今疫情影响,不能一起愉快的过年,但是只要大家心连心,年味也会依旧。

五、锦绣壮乡闹春来,合家拜社祈祥瑞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级汉本3班 罗雯婧

壮族的新年即壮年,壮年与汉族新年的时间要早一个月。过去的壮年,是每年的农历十一月三十日,在这一天家家户户杀鸡宰猪,合家祭祖、祭天地,联寨拜社祈求来年丰收、祥瑞安康。

壮族人的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灶节之后便开始准备,这个时候各个家里会知道自己要准备些什么。在此之前,各家中的长辈会一起先商量这一年的春节需要准备些什么果蔬肉类,祭祖的东西以及糖果等等。分配好后根据时日,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数量要足以让兄弟姐妹各家食几天的量,所以各家相互帮助,哪家人力不够就会有其他家的人来帮忙,各家中忙碌的声音与笑声总是从门缝里漏出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也就是“除夕”这一天,老家的门会向外敞开,会有街坊邻居来家里祝福,说些喜庆的话,这个时候,也是家族中的子女都聚集在老家的时候,大家也在此暂时放下在外奔波的疲惫与不快,看着熟悉的面孔,相互寒暄,也是家中最热闹的时候。在这天晚上,各家的男女老少欢聚一堂,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也叫“压年饭”,这是预祝来年五谷丰登的意思,这天晚上,我们会将准备好的煮熟的猪肉、猪头、土鸡、肉粽、糖果、米饭、素酒等摆在家中祭台上,之后我们会回避,告诫小孩子不要到祭台附近玩,“不要打扰太公婆吃饭,不礼貌”。我们在客厅吃饭,在桌上丰富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

吃完饭后,村里会有社戏、舞春牛、舞鸡等欢庆的活动,而在这喜庆佳节的打扁担活动,更是热闹非常。场上长形的竹筒和锣鼓与之伴奏,围观的群众不时地传出唱彩声,节日气氛特别热烈。在打扁担的人群中,你可以发现两髻斑白的老人和稚气十足的孩子,有的全家挥扁担上阵,有的母子同场打扁担,你赛我、我赛你,整个打扁担活动洋溢着欢乐的笑声。

六、亦是牵挂,更是新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汉本3班 刘小丫

岁月无痕,转眼间2022的新年钟声已经敲响,身处他乡,一缕缕乡愁涌入,载着儿时的童谣,我渐渐酣然入睡……

溪水潺潺,鸟鸣声声,朦朦胧胧之间,我仿佛看见一位身穿小红袄的女孩划着一叶轻舟,浮在被墨绿色浸染的江水之上,我轻声呼唤,随着她沿着这清江画廊一起去寻觅对故乡的记忆。

我的家乡古称夷陵,现称宜昌,取“宜于昌盛”之意。她素来便是似水般的温柔,也正是这般温和孕育了兼容并包的巴楚文化,其春节习俗既融合了东西部的地方气息,又保留了当地独特传统。

在宜昌,我们过年和大多数地方一样,一大家子齐聚一堂,在吃团年饭之前,必须得先盛满饭桌上的各式佳肴用以祭拜先祖和亡灵,然后再放鞭炮用以驱除这一年的灾祸,热热闹闹地迎接新的一年。都说家乡的菜肴最能牵动游子心,最让我印象深刻的莫属我们宜昌人的年夜饭了,席面上可以说是荤素俱全,凉热兼备。具有土家风味的腊肉、熏鱼至今让我魂牵梦绕,还有象征着财源滚滚的三种用鱼、藕、豆腐做成的丸子等等都构成了我对家乡菜的美好回忆。

到了年三十的夜晚,一大帮子子孙孙就要提着鞭炮,带着纸钱,点着蜡烛去上坟,在我们那叫作“送灯”。因为点油灯怕被风吹灭了,后来就开始用皮纸糊成灯笼,送灯人点亮油灯,告慰亡灵,祈求平安顺遂。除此之外,还有腊月二十四赶老鼠,二十五打糍粑,二十六推汤圆,二十七磨豆腐,二十八打扬尘等过年习俗。这些春节习俗在历史的长河中流传千百余年,不仅是中国人骨子里流淌的仪式感,更是对中华文化的传承与坚守。

我记忆中的年味儿是夹杂着炮竹味道还略微和着春联上半干未干的墨水味儿。红红的窗花,甜甜的糖葫芦,香香的糍粑都是属于春节的独特记忆符号。传承路漫漫,我想春节习俗的传承不仅是拘泥于某种仪式,更多的是承载着每一个中国人对家国亲人的牵挂,对新年的期盼。

七、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0级汉本四班 靳文

浅忆幼时窄小的胡同口里的生活,我总是开心又怀恋。那时还没有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没有宽阔平坦的柏油马路,有的仅仅是家家户户冒着袅袅青烟的烟囱,和大街小巷上父母“孩子,回家吃饭了”的叫喊声。小孩子们总是聚集在巷口,你一堆我一堆,玩着各种游戏,乐此不疲。老人们在家门口或者巷口“高谈阔论”,唾沫横飞,俨然一片宁静祥和的景象。即使胡同口里每天的日子都无忧无虑,但是在我幼小的心灵中最喜欢的日子莫过于春节。

在这崭新的一天,胡同口里的男女老少都陆陆续续动起来了,平日里只有晌午工作的烟囱早早地就冒出了青烟。平日里赖床的孩子们也早早挣脱梦乡,穿上花花绿绿的新衣,小孩子一贯是喜欢这些鲜艳的颜色的。穿上新衣又是迫不及待地想让小伙伴们也瞧瞧,然后再让妈妈为自己编一个一飞冲天的牛角辫,整个人好像一只小花孔雀,摇着尾巴就去找小伙伴炫耀去了,小孩子总是有好胜心的。

父亲一早就把买好的春联用浆糊贴在门上,然后去院子里捣碳劈柴,准备生炉子把家里弄得暖暖和和的,母亲摆放年货招待客人,在家里摘菜洗菜准备年夜饭。家庭不同,吃的习俗也不同,我们家惯常晚上比中午吃得丰盛,所以一大早就要准备年夜饭了。我们当地年夜饭是做平常不常吃的好菜,对肉也是情有独钟。比如,炒菜是一定放肉的,烧猪肉和丸子是必须要有的,饺子、油糕、凉菜,应有尽有。

小孩子们在这一天总有挥洒不完的精力,一大早就出去和小伙伴们会面,列成“火车”去小伙伴家里接人,这列“火车”慢慢地坐满了“乘客”。大家聚集在一起,一会儿在街上骑自行车,一会儿在巷口玩各种游戏。小朋友们用拿到的零花钱去小卖部买平时不被允许吃的零食,而在这一天父母也是比较宽容的。到了晚上,父母和孩子们围坐在桌子旁一起吃着团圆饭,院子里、巷子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酒足饭饱后,大人们走街串巷,在一起打扑克、搓麻将。小孩子们是从不愿意在嘈杂纷乱的地方多待的,大家在一起看电视、吃糖果、玩扑克,好不快活。在十二点之前,大家都各回各家,准备放烟火,转旺火,迎喜神,这是一天中我最期待的环节,看着手中仙女棒的点点星火,听着鞭炮轰隆隆的响声,我的内心充满快乐和温暖。

也许,城市里有丰富的物质生活,但是,年味儿和烟火气却永远保留在了我幼时童年的记忆中,留在了那漫天烟火绚烂,人人笑容灿烂的春节里。

八、年味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级汉本2班 王茜茹

吵吵闹闹的叫卖声,喇叭声,油锅里滋滋啦啦的响声充斥着大街小巷,同时也簇拥着新年的到来,大家购买年货的热情高涨了不少,到处洋溢着喜悦的气氛。

每到年关我们家都会掀起一股热潮,那就是打扫房屋,把自己的家收拾的亮亮堂堂。但是偏偏每年的这个时候,爸爸妈妈没有时间料理家务,索性这样的重任就落在我们仨身上了。从早上开始收拾,连平时不会做家务的弟弟也在尽心尽力的帮忙做事,其中没有平时的无理取闹,都是满怀欣喜。从里到外,从上到下,每一个角落都不能落下。大扫除,把角角落落清理干净,心里也就顺畅了。

置办年货无疑是我最喜欢的一项活动了,妈妈总是会抽出时间来给我们炸丸子,像萝卜丸子、豆芽丸子、还有蘑菇丸子等等,一年到头见不到的各种花式丸子,在年关的时候终于可以一饱眼福了,好久没吃到肉的时候,爸爸也终于开始晒起他的另一项技能做各种肉食,这是姐姐最喜欢的,隔老远都能闻到肉的醇香,好不惬意。别说是懵懂小儿了,就连八旬老人闻了都赞不绝口。

每年的最后一天,我们仨儿都会自发的贴对联,挑上几幅好看的对联,蹦蹦跳跳的去给自家门口贴对联,好不惬意。晚上,我们一家坐在一起看着春晚包着饺子,守岁是必不可少的,怀着激动的心情自然是睡不着的,只在片刻得空的时间睡一会儿走个形式。把新衣服放在床头叠的整整齐齐,第二天立马迫不及待的穿上新衣,出门儿再晃悠几圈展示自己的漂亮衣服,好不骄傲。新的一年伴随着三声开门红的响声拉开帷幕。各处的炮声此起彼伏,连绵不断,甚是热闹。

有守岁必有压岁,天不亮小孩子们就会跟着爸妈去给长辈们拜新年,当然目的非常明确,不过是想要压岁钱,让自己的腰包鼓起来。这也是我们最享受的时刻。

我家过年年味儿十足,好不惬意。

九、喧闹声下的传承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21级汉语言文学四班 施晴

时间飞逝,转眼间已进入2022年。与家人团聚的春节即将来临,春节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穿新衣,守贺岁,过了除夕收红包。每当这时,我们期盼与在外务工的爸爸妈妈团聚,吃团圆饭,欢庆春节。

2022年春节将至,我不禁想起家乡过春节的趣事与新年习俗。我喜欢与奶奶准备过春节的东西。“腊月二十四,禅尘扫房子。”我们家会组织大扫除,奶奶对我说:“寓意扫除上一年的霉运和不开心,来年好运连连,家庭幸福美满。”大人们在大年三十前置办年货。除夕爸爸贴春联,爷爷烹煮美味的年夜饭,弟弟妹妹则跑到灶台边望着菜肴的烹制,而爷爷总是以打搅到自己施展厨艺让我们出去玩耍。

作为南方家庭,过年包粽子是必须的。奶奶准备包粽子的材料,所有材料准备完毕,就是我最期待的——包粽子,我会跟奶奶学习,但经过一番折腾,我的粽子仍不尽如人意,与奶奶的比就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奶奶包的粽子吃起来就是人间美味。还有我们过年祭祖的发糕,奶奶说:“蒸发糕可有讲究了,要有卖相,要有味道,寓意新的一年里全家步步高升。”有一年,我问奶奶:“做这些东西那么繁琐,你不会觉得累吗?”奶奶却说:“不累呀!我就期盼着过年为子女做些好吃的,让自己孩子尝到家的味道,这老一辈传下来的,奶奶我也乐在其中,希望春节能过久些。”

那时,我懂得了春节是家庭团圆的时刻,过年准备的事情是为了坚守除夕夜团聚的温暖瞬间。我们有个过年特别的“仪式”,就是会用香苗和龙眼树叶煮水在除夕洗澡,奶奶告诉我们说,是让我们洗去上一年的不愉快和疾病,希望我们身体健康快乐。我们还会到土地神庙祭拜,祈祷全家平平安安,万事如意。

年夜饭过后,看春晚是我们和爷爷喜欢的环节,当有关国家的节目,爷爷总会时不时对我们说一句:“希望你们未来也能报效祖国,做有志向的人。”爷爷会和我们讲爸爸小时候的趣事,和大人们聊家常,更少不了对我们成绩的亲切“问候”,一家老小其乐融融,欢声笑语中欢庆春节。

时代变化迅猛,有人总感觉春节没了以前的年味,但我相信只要家人都在身边,对春节的仪式还在坚持,年味会依然存在,依旧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十、记忆中的年

陕西学前师范学院文学院2019级语教2班 宋德柱

寒冬腊月,数九寒天,腊八粥四溢飘香,不知不觉时间的车轮又驶到了岁末,伴着腊梅独枝俏的喜庆,怀着对心中故乡的思念,年的记忆再次涌入我的脑海。

我的家乡是一个偏僻闭塞的小山村,在我们那里,是不把阳历年当年的,只有春节才是年。一进腊月,就算是迈进了年的门槛,隐隐约约的炮仗声敲开“年”这首民乐的前奏。于是众人开始忙碌起来,扫房子、祭灶、磨豆腐、蒸年糕、包饺子……,家里条件好的还要杀猪宰羊。

选一个晴和天扫房子,除了衣橱衣柜这样的大物件,炕头的被子、铺炕的毛毡、梳妆匣、油瓶子、盐罐子、瓶瓶罐罐,都放到院子里,院子里像是开了家杂货铺子。那些闲散的鸡呀、狗呀,也跑过来凑热闹,乱哄哄的一片。扫完房,瓶瓶罐罐都要清洗一遍,土炕上铺好新的席子,再把家具一样一样搬回去,虽然家里留满了土灰的腥味,整体上看却焕然一新,明亮整洁。所有的家当都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着新年的到来,角角落落里展现着除旧迎新的气象。做好的豆腐清白如玉,切成方方正正的小块儿,一部分拿到屋外去做冻豆腐,一部分放到缸里用粗盐腌,剩下的热热现吃。蒸年糕,先把黄米碾成面,将碾好的湿面用开水泼,然后铺撒到屉上,铺撒一层面,放一层泡好的红枣、花豇豆,最后上锅蒸。年糕蒸好,冷却后切成一块一块顶着红枣、金灿灿的小方块儿。蒸馒头,白白的馒头上用筷子头戳上红点子,寓意新的一年红红火火。炒瓜子、花生,也是用自家地里产的,放在大柴锅里慢慢的翻炒……

年,少不了一道道的工序,故乡的年灶屋里总是热气腾腾,土炕总是烫烫的。年的议程,铭刻在童谣里,一辈一辈传唱下去。“二十三,糖瓜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大肉;二十七,宰只鸡;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三十晚上熬一宿,大年初一扭一扭。”唱这童谣的孩子,长成父亲,父亲再把这歌谣教唱给儿子。年,就这样传承下来,成为每一代人的记忆。虽然当今传统意义上的“年味”在逐渐淡化,但曾经年的记忆却是挥之不去的。

如今,又至岁末,这本是我等远游学子翘首以盼的归乡时刻,无奈疫情突发暂缓了我们回家的脚步,但我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却更加强烈,对回家过年团聚的渴望也更加强烈。不过,我坚信我们终将会克服疫情,归家与亲友团聚,共同度过一个阖家欢乐,幸福和谐的新年。

来源:教师报

编辑 :刘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