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是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监测点,在经过近一个半月的实时观测和录像回放比对,我们监测到上百只藏羚羊成群结队通过迁徙通道;这是黄河源头鄂陵湖的景象,我们可以看到,湖面周围栖息着许多水鸟……”这仅仅是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实现全方位、全时段动态监测我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域的一个缩影。

8月27日上午,“走进三江源”“走进三江源”网络媒体主题宣传活动一行来到了青海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通过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系统了解三江源、青海湖、祁连山等青海重点区域生态环境状况,并通过远程视频实时查看三江源、祁连山等重点区域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时监测情况。

从西宁到黄河源鄂陵湖、澜沧江大峡谷,仅行程就需要一天的时间,如果进行人工现场监测,最少需要五六天的时间,而青海“生态之窗”远程视频监测系统,几名工作人员只需坐在电脑前,不时切换屏幕,他们便可实时掌握每个监测点位的基本情况。

据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主任李宏奇介绍,三江源生态情况复杂,有草原、湿地、冰川等多种生态系统,还有雪豹、藏羚羊等多种珍稀物种。为更好地推动三江源的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实时监测和展示重点区域和典型生态类型的生态环境状况、自然景观和明星野生动物,2016年,在推动“天地一体化”生态环境监测系统建设基础上,省环保厅启动了“青海生态之窗”远程实时视频观测系统建设工作。

“在全省规划了40个观测点位,采用5-15千米长光程高清视频监测、数字化网络实时传输、统一平台管控的方式,建立远程视频实时观测和监控系统。系统智能化程度高、实时性强,运行可靠,可对青海省重点生态功能区典型区位进行全方位、全时段的远程网络视频观测,可在全省范围内近距离观览典型区域生态类型、自然景观和明星野生动物,并通过数字化网络将视频监控数据实时传输至省环境保护厅。“李宏奇说。

据了解,“生态之窗”系统前端使用的是200万像素高清、星光级重载云台摄像机,可以实现360度连续旋转。观测距离从5公里、10公里到15公里,夜晚最远观测距离可达3公里。”今年新建的监测点有些已经实现800万像素,效果会更好。“同时,还可实现绊线入侵、区域入侵、徘徊检测、快速移动、智能跟踪等智能分析功能,实现对三江源生态保护区野生动物的智能检测、分析、跟踪和预警功能。

此外,观测系统还搭建有长光程云台摄像系统和12-45米铁塔、网络接入及配套设施,现场端可与指挥中心进行实时双向的音视频连线通讯。

截至2018年8月,项目已完成了黄河源鄂陵湖、长江源玉珠峰南坡、可可西里青藏铁路五道梁北大桥、澜沧江大峡谷、祁连黑河大峡谷、青海湖泉湾等29个观测点位建设,三江源远程视频生态监测实现常态化。“今后还会根据需要,继续补充和完善‘青海生态之窗’系统,预计到‘十三五’末期,全省建设及整合的总点位数达到70个,可对全省五大生态板块试行高密度覆盖。”李宏奇说。

自“青海生态之窗”建成运行以来,中央编办、国家发改委、环保部等国家部委,广东、云南、新疆等省(市)环保厅局,中央及地方新闻媒体、省内政府部门、国内科研院所等单位先后来青海省环境信息中心调研并参观。截至2017年12月底,已累计接待人员共130余批次,1200余人。

”今后,我们将充分利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智能信息技术,建立生态环境大数据平台,不断加强生态环境信息化及生态监测网络建设,有力支撑生态环境监管,提升生态环境保护综合决策和公共服务水平,切实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李宏奇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