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我才真正意识到,强迫孩子读书和引导孩子读书,二者有着多么截然不同的概念。前者激发孩子的抵触情绪,后者则培养了孩子兴趣与主动能力。
道理浅显易懂,但事必躬亲,当我尝试将此道理付诸于实践后才发现它并不简单,一开始甚至连“强迫”和“引导”的区别都越来越难以分清。
比如“规定每天阅读一小时”,或者“今天要读哪一本书”,其中界限分明的一小时和哪本书本身就带有“强迫”意味,但若不如此规定,孩子可能连书都不会碰,更别谈如何“引导”了,似乎进入了一个无可跳脱的死循环。
这是为什么?我们家长又该怎么做呢?我开始自我反省,并试着从家长,孩子两个角度分析该问题。
我为什么要让我的孩子多读书。
在中国,读书考取功名从而进入仕途这一观念深入人心。孩子多读书,读好书,将来才会有出路,有更好的生活,所以我们从小就鼓励孩子读书,希望孩子能博晓古今立一家之说,或学贯中西成经国之才。
诚然,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想法无可厚非,可若将这一“功利性”的期待掺杂在读书里,就有些不合适了。
哲学家康德曾有一言:“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我认为,读书亦是如此。从根本上说,读书也并非让孩子成龙成凤的手段,它的目的是让人懂得更多道理,理解更多情感,是足不出户也能体验到精彩壮阔的大千世界。
当作为大人的我们,案台一壶清茶,手捧一卷诗书时,书籍已然不仅仅是带给我知识和眼界方面的增长,更多的,则是心灵的彻底释放。当忽然发现书中一个道理或情节与自己生活相互印证时,又别有一番乐趣感悟。只有这样真正体会到读书的乐趣所在,人才会迫不及待地打开下一本书,如此往复从而形成了一种良性循环。
所以,陪伴孩子读书时,压下心中那份殷切期待,悄悄隐藏望子成才的“功利心”,你会发现,“强迫”的意味自然也没那么明显了。
应该引导孩子读什么书。
孩子对世界的认识是浅显表层的,可他们却又一双最纯洁的眼睛。对六七岁的孩子来说,他们大多喜欢奇妙、新鲜,且具有趣味性的故事。
比如《一千零一夜》,郑渊洁的皮皮鲁系列或是沈石溪的动物小说等,很多家长却更想让孩子多读《论语》、《千字文》、《唐诗三百首》一类的国学经典,甚至是数学英语工具书。
其实,二者并不冲突,冲突的是我们家长内心假借“有用”之名,不知不觉给这些书籍排了序号,而这些“有用”,也只是我们的自以为是。
认知决定一切,不过分的说,每一次读书都是对孩子世界观,人生观的塑造。只要是认知正确的书,都可以读,雅俗共赏又有何不可呢?
身处应试教育的洪流,每个人都避无可避,等孩子渐渐长大,总要面临层层叠进的升学考试,家长们也不可能一直和颜悦色的“引导”,难免多少都会带有“强迫”。
对此,我能感同身受地理解,却也不会释然。
因为,我不想女儿每天回家总和我念叨,今天学校规定了要读完哪本书。我希望,我的女儿哪天会笑着问我:
“妈妈,为什么白雪公主没有爱上七个小矮人呢?明明小矮人也很好啊。”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