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是一部古典名著,也是古文化里面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
《道德经》的作者是老子,也就是李耳,他是春秋时期的楚国人。
“老子”,也就是道教神话里面“太上老君”的原型。
正史中的“老子”,也挺有神秘感,他在东周末年领悟大道,选择了归隐。
老子西出函谷关时,遇见了尹喜,尹喜向老子问道,老子便送给了他一本五千余字的《道德经》。
尹喜也因此成了道家神话里面的一位神祇。
《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为《道经》,下篇为《德经》。
《道德经》全书仅五千余字,篇幅不大,放到现在,还不如一篇本科毕业生的论文字数多。
但好书不在字多,《道德经》蕴含了道家深奥博大的哲学思想,也是古代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中,老子用“道”来解释宇宙和天地之间的万物。
《道德经》全书都是围绕「道」展开论述的。
「道」是老子哲学的中心观念,他的整个哲学体系都是从他所预设的「道」中展开的。
我们的血脉里就流淌着「道」,我们总是追求着经营之道、养生之道、夫妻和睦之道、成长之道,甚至花道香道茶道。
本质上,我们都是求道的人。
《道德经》分为道经和德经两个大的板块,道经的主题,是悟道,也就是向大自然学习。
在老子的眼中,“道”比天地出现更早,正所谓“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道德经》的主旨是,天地万物都要遵循于“道”,芸芸众生在道的推动下生生不息。
那究竟什么才是老子所说的“道”呢?这个问题的说法可就多了。
有人认为道是万物运转的一种状态,有人认为道是一种最原始的驱动力,也有人认为道根本就是一片虚无。
我个人理解,老子眼中的“道”,应该就是宇宙间的最高原理和最初动力。
不知各位读者又是怎样理解老子眼中的“道”呢?
道可道,非常道
我以自己粗浅的理解,解释了一下《道德经》中的“道”。
在这个前提之下,咱们再来看看“道可道,非常道”究竟是什么意思。
《道德经》的第一章名为“众妙之门”。原文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咱们先从字面意思解释一下,再尝试进行深层次的分析。
“道可道”,第一个“道”指的是宇宙至理,第二个“道”指的是言语表达。
“道可道”的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表达、描述出来的道理。”
“常”字指的是永恒不变、永恒存在。
“道可道,非常道”的意思就是:“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理,不是永恒不变、永远正确的道理。”
名可名,非常名
“道可道,非常道”的下半句就是“名可名,非常名”。
那“名可名,非常名”又是什么意思呢?
这里面只需要理解“名”的概念就可以了,这半句跟“道可道,非常道”是对仗的。
老子《道德经》中的“名”字内涵非常深刻,在先秦百家中还有一个“名家”,他们专门研究老子的“名”。
我个人的理解,下半句中的“名”字跟上半句中的“道”字是相对应的。
“道”字指的是宇宙间的至理,“名”字表面指“命名”,实际指的是在“道”作用之下的宇宙万物实体。
这样理解的话,“名可名,非常名”的含义就是:“凡是能用语言描述出来的物体,都是一直变化的物体,而不是永恒不变的物体。”
《道德经》的哲学思想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是《道德经》的开篇第一句话,也是老子哲学思想的基调。
哲学不是理工学科,它脱离现实物质基础,却也蕴含了无限的玄机和奥妙。
不同的人对哲学的理解一般都不同。“道可道,非常道”也是老子对哲学,对宇宙至理的一种个人理解。
老子毕竟也是一个血肉之躯、肉眼凡胎的凡人,他并不是能收拾孙猴子的太上老君。
所以,老子的理解不一定是非常完美的。
我认为,老子的哲学观还是颇有唯心主义色彩的。
在“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中,老子都提到了“可以用语言表达出来的”这一限制,这一点是跟现代科学完全相违背的。
现代科学中,所有的物理、数学、化学定律,都必须用论文的方式描述出来,有时还加以公式、图表来辅助。
如果再说深一点,语言的边界也就是人类认知的边界。
语言是人类思考的起点、过程和终点,是人类认知世界的框架。
当你无法用语言表达一个事物时,也就无法对其进行任何思考。
语言并不单单是描述现实,它是在理解现实之后对真理的一种表达,没有语言,何来真理?
换句话说,语言即现实。
反观老子的“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这句话,老子的意思是宇宙至理“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当然,我也深知古代哲学跟现代科学之间的跨度很大,现代科学也有很多解释不了的东西。
以现代科学的角度看,“恒道”和“恒名”并不存在。
也许永恒不变的真理和物体,只能存在于老子《道德经》中的哲学范畴里面。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