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百万大裁军,从“军”到“集团军”,编制发生了哪些变化?
1985年6月,中央军委进行了一次脱胎换骨式精简整编,史称“百万大裁军”。彼时,中央军委诸多精简整编的举措中,组建合成集团军是重中之重。为此,中央军委将35个野战军减至24个,并组建了24个集团军,分属七大军区,如下图所示:
▲我军24个集团军的分布简图
好多人可能不明白,“集团军”与“军”就差了俩字,究竟能发生多大的变化?这是一个大问题,先要解决二者的沿革问题。军不用多说了,自八一建军开始,就存在有这一编制,无非人数多少建制大小会在各个时期有所变动。1949年2月,中央军委统一全军番号和序列,纵队改称军,下辖若干个师,这一体制沿用至1985年6月。
至于集团军,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一度称为“第十八集团军”。当时的集团军跟现在的完全不一样,属于“大型集团军”,合成化程度远不及现在的集团军。八十年代初期,我军就已经着手准备组建合成集团军,并在第38、39军试点。集团军兼有基本战役兵团和高级战术兵团的双重性质,属于“军”的高端玩法。
▲大军区时代,第38集团军某部演练旧照
搞明白了这两点,笔者再重点谈一下从“军”到集团军,编制发生了哪些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
一、解决了困扰我军多年的合成化问题;
在1985年之前,各大野战军最大的问题就是合成化程度低。究竟什么是合成化?通俗易懂地讲,步兵单打独斗很费劲,好汉还需三个帮。以对越反击战为例,第43军在高平战役中,将军坦克团配属给了第126师,临时组成了一支由坦克、步兵、工兵等多兵种组成的特遣队。虽说阵容很强大,可到实战中出现了步坦协同不一致的情况,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
▲对越反击战旧照
原因在哪里?我军当时的军还是传统意义上的“步兵军”,步兵的比例很好,其他兵种只是打助攻的,数量相对较少。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步兵在作战中不能及时呼叫支援兵种的火力支援。好在第126师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很快克服了步坦协同的问题。痛定思痛,1985年百万大裁军解决的就是合成化问题。
以第54集团军为例,可直观感受到当时我军合成化程度的变化,如下所示:
军部及军直单位
第127师(北方甲种摩步师);
第160师(北方乙种师);
第162师(北方甲种摩步师);
坦克旅;
炮兵旅;
高炮旅。
由上可知,第54集团军是一支由步兵、炮兵、坦克兵、高炮兵等多兵种组成的野战军。除了军一级有坦克旅,甲种师一级还配备有坦克团。比如,第127师辖第379、380、381团以及炮兵团、坦克团、高炮团。结合军一级的配备,你就会发现第127师俨然是一个“小型集团军”,合成化程度非常之高。
二、步兵的行进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仍以上文第126师为例,该师步兵在行进过程中,由于无专业的步战车只能搭乘坦克。搭乘还不是简单的人坐在上边,还将带身体和重武器绑在坦克上,以防止颠簸不稳。结果,步兵在紧急情况下无法解开,坦克也未能及时发挥火力优势。归根到底,这样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步兵的行进方式问题。
▲对越反击战中的我军某部行进方式
实际上,第126师的困境也是我军当年的困境。对越反击战期间,我军步兵基本上还是采用原始的徒步行军方式,全凭“铁脚板”实现穿插迂回。大家可以看电影《芳华》中,我军后勤补给分队还是使用马驮的方式,步兵则是徒步行军,不仅速度慢而且也不安全。
1985年百万大裁军以后,各大集团军无不重视步兵“怎么到”和“到了怎么打”的问题。我国当时的综合国力,尚不足以支撑全部配备步战车,只能组建一批编有大量各型车辆的的摩步师,解决“怎么到”的问题。至于“到了怎么打”,我军组建了机步第112、116师。此类步兵师,步兵乘坐步战车,既能乘车战斗又能徒步战斗。
三、步兵的“火力不足恐惧症”得以根治;
我军实现从“军”到“集团军”时代性跨越之际,南疆烽烟尚未熄灭,这就为检验合成集团军建设成果提供了实战平台。以第47集团军139师组织实施的“兰剑B”行动为例,虽然是一场连级战斗,可是背却牵涉到全军的多兵种协同作战。
▲原第47集团军两山轮战旧照
军指却为参战连队调配了349门各型火炮,提供强有力的炮火支援,上演了一出步炮协同。配属炮兵对越军阵地进行了全天炮火覆盖,对211个目标累计射击463次,耗弹2.7万发。纵观我军军史,这是一场典型的富裕战,也宣告“火力不足恐惧症”问题得以彻底根治。
值得一提的是,“兰剑B”行动还使用了电子对抗营,对越军的无线电炮兵指挥网、步炮协同网和主要步兵指挥网实施干扰压制,让其变成聋子、瞎子。这也是一种无形的火力压制,体现了多兵种协同作战的威力,算是我军信息化作战的一次首秀。
▲新时期的我军某集团军
综上所述,我们不难发现,从“军”到“集团军”的变化,无疑具有划时代意义,实现了编成方式的合成化、作战手段的多样化。需要指出的是,八十年代的集团军样式并非我军集团军的终极样式,历经数十年的励精图治,我军现在的集团军已经成了“立体攻防、全域作战”新型陆军。
—END—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