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赏析

作者:赵铁军

李白:《梦游天姥吟离别》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

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

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

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洞天石扉,訇然中开。

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

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

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

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白(公元701—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为甘肃天水,郭沫若考证李白出生于西域碎叶城,后迁居于蜀。《新唐书》记载,他少年时,好剑术,喜任侠;十五岁即能吟诗作赋。二十五岁开始,“仗剑去国(蜀),辞亲远游”。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唐玄宗召见李白,令为“供奉翰林”,陪侍皇帝左右。后因得罪权贵和宦官,李白被“赐金放还”。此后,李白大部分时间在漫游各地名山大川。李白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李白深受道家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

【赏析空间】

《梦游天姥吟留别》是李白浪漫主义诗歌的代表作之一。从诗歌体裁来说,这是李白独创的自由体古风诗歌,混用了楚辞、汉赋、乐府等多种诗歌表现形式,不受格律诗的行数、字数、平仄、韵脚的限制,挥洒自如,自由驰骋。这种自由的诗歌表现形式与浪漫主义的诗歌内涵完美结合,更增强了这首诗歌的艺术魅力。从这首诗的内容看,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游仙诗”是在道教文化最直接的影响下形成的诗歌主题,它常常通过描写道教所追求的神仙境界,表达对自由永恒生命的追求。“记梦诗”是游仙诗常见的结构形式。从“梦游”的视角展开,一则把梦与现实结合起来,使形象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徘徊,有利于诗人情感的表达,也形成了诗歌独特的审美风格。因此,后人将李白称为“诗仙”。

这首诗大约作于天宝四年(745年)或天宝五年(746年)。李白早年就有济世的抱负,但不屑于经由科举登上仕途。因此他漫游全国各地,结交名流,以此广造声誉。唐玄宗天宝元年(742年),李白的朋友吴筠道士向唐玄宗推荐李白,玄宗于是召他到长安来。李白对这次长安之行抱有很大的希望,在给妻子的留别诗《别内赴征》中写道:“归时倘佩黄金印,莫见苏秦不下机。”可见他的志向是做身佩六国相印的苏秦。李白初到长安,得到玄宗皇帝的赏识,赐予翰林学士,有过短暂的得意。但他一身傲骨,不会阿谀奉承,不肯与权贵同流合污,翰林院同事屡向玄宗皇帝进谗言,连玄宗皇帝对他也不满了,于是被赐金放还,他那由布衣而卿相的梦幻从此完全破灭。离开长安后,他曾与杜甫、高适旅游华北、山东等地,并在东鲁家中居住过一个时期。可是李白有一颗不安定的心,于是离别东鲁的家,又一次踏上漫游的旅途。这首诗就是他告别东鲁朋友时所作,所以又题作《梦游天姥山别东鲁诸公》。

这首诗的主题是追求自由精神。李白的个性特立独行,实际上是不太适合走仕途道路的。而在封建社会里,文人走仕途是普遍的追求,李白也不例外。从离开长安后,他精神上的苦闷愤怨郁结于怀,但在现实社会中又找不到出路,只有向虚幻的神仙世界和远离尘俗的山林去寻求解脱,获得心灵的自由,而李白恰好受到道教的影响较深。这种遁世思想看似消沉,却不能一笔抹杀,它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李白在精神上摆脱了尘俗的桎梏。而这才导致他在诗的最后发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那样激越的呼声。这种对封建势力坚决不妥协的精神和强烈的反抗情绪正是这首诗的基调。

李白一生徜徉山水之间,热爱山水,达到梦寐以求的境地。此诗所描写的梦游,也许并非完全虚写,但无论是否虚写,梦游就更适于超脱现实,更便于发挥他的想象和夸张的才能了。这首诗歌是长诗,可以分七节赏读。

开篇“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这是全诗的引子,概述诗人自己这次远游的原因和目的地。先说古代传说中的海外仙境——瀛洲,虚无缥缈,不可寻求;而现实中的天姥山在浮云彩霓中时隐时现,真是胜似仙境。以虚衬实,突出了天姥胜景,暗蕴着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写得富有神奇色彩,引人入胜。天姥山临近剡溪,与天台山相对,峰峦峭峙,仰望如在天表,冥茫如堕仙境,容易引起游者想入非非的幻觉。浙东山水是李白青年时代就向往的地方,初出四川时,他曾说“此行不为鲈鱼鲙,自爱名山入剡中”。入翰林前,他曾不止一次往游,对这里的山水不但非常热爱,也是非常熟悉的。

第二节“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这是梦游天姥山的过渡段,叙述诗人对天姥山的向往之情。天姥山是浙东灵秀之地,但比之五岳,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仍有小巫见大巫之别。可是李白却在诗中夸说它“势拔五岳掩赤城”,比五岳还更挺拔。有名的天台山则倾斜着如拜倒在天姥的足下一样。这个天姥山,被写得耸立天外,直插云霄,巍巍然非同凡比。诗人用了夸张的笔法,引出诗人梦游向往已久的天姥山。天姥山是神仙境界的象征,至于五岳是不是胜过天姥山并不重要。

第三节“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这是梦游天姥山的第一阶段,诗人因向往而梦游吴越。在梦中一夜飞到镜湖,镜湖如月,月照镜湖,波影迷幻,似乎湖面映照出诗人自己的身影。忽而镜湖仙子把诗人送到剡溪。诗人想起,南朝诗人谢灵运当年游历天姥山时,曾经在剡溪的客栈住宿过。哦,庆幸的是他住宿的客栈仍在。诗人还看见剡溪清波荡漾,两岸猿声啼叫不休······在梦幻中,诗人李白任意穿越,而且穿越到数百年前的南北朝。但是,李白的梦也不是随便做的,他梦见谢灵运的住宿地,是因为谢灵运为山水诗的鼻祖,还是旅行家、佛学家,李白可以与之神交,作为知己。

第四节“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诗人进入梦游天姥山的第二阶段,描写梦游登山所见的奇幻情景。他穿上谢灵运当年特制的木屐,登上谢公当年曾经攀登过的石径——青云梯。登到半山绝壁,看到苍茫的大海托起一轮霞光四射的红日,空中传来天上雄鸡的鸣叫——天已破晓。诗人继续在石峰林立的山间小径盘旋而上;累了,就倚在岩石上休憩,眼前烂漫的山花让诗人着迷。恍忽间,觉得暮色降临。旦暮之变,何其倏忽。暮色中,熊咆龙吟,震响于山谷之间,深处的林木为之战栗,层叠的山巅为之惊动。诗人描写登山的过程,亦真亦幻,亦虚亦实,是梦非梦,奇妙无比。表明进入仙境的人,也要付出艰辛与惊险,并非轻松无碍的。

第五节“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描写诗人梦游天姥山进入惊天动地的一幕,是进入仙境的前奏。这一幕:黑沉沉的乌云降临,预示天将下雨;山间的剡溪水,波光起伏,烟气升腾。骤然间,电闪雷鸣,顷刻山峦崩塌,伴随着巨大的轰鸣声,崖壁中间似石门洞开·····诗人的想象力登峰造极,也唯有梦中才可见、可能了!

第六节“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诗人描写梦游进入高潮阶段,进入仙境。梦中的诗人从石门走入仙境,洞天福地,于此出现。天庭浩荡悠远,深不可测;日月同时高悬天宇,照耀着用金银构建的神仙宫阙。从云中飘然而至的神仙们,以彩虹为衣,凤凰为坐骑,虎为之鼓瑟,鸾鸟为之驾车。神仙的盛会来了,列队而入宫阙的仙人数也数不清。这等辉煌壮丽、异彩缤纷、惊心眩目的场景,既是诗人的梦境,其实更是盛唐宫廷生活场景的折射。李白在长安有三年宫廷生活的印迹,这一切通过浪漫主义的非凡想象凝聚在一起,才有这般辉煌灿烂、气象万千的描绘。

第七节“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这一节是描写梦游天姥山的尾声,以及梦醒后的心境和感想。梦,总会醒的。仙境倏忽消失,梦境旋亦破灭,诗人终于在惊讶和惊悸中返回现实。梦境破灭后,人不是随心所欲地轻飘飘地在梦幻中翱翔了,而是沉甸甸地躺在枕席之上。仙境的欢乐与世间欢乐是相同的,“古来万事东流水”,其中包含着诗人对人生的几多失意和深沉的感慨。此时此刻诗人感到最能抚慰心灵的,是渴望在青山崖壁是置放着神仙的坐骑——白鹿,可以让诗人李白骑着它遍访名山大川。他告诉东鲁朋友们,仙境和宫廷欢愉都是虚幻的,徜徉山水的乐趣,才是人生最真实最快意的事情。而渴望以白鹿为坐骑,也是梦的余波。世无神仙,也无白鹿啊!

本来诗意到此似乎已尽,可是诗人在结尾却愤愤然加添了两句:“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这是全诗的主题。诗人以天外神来之笔,一吐长安三年的郁闷之气。对于名山仙境的向往,是出之于对权贵的抗争,它唱出封建社会中多少怀才不遇的人的心声。在等级森严的封建社会中,多少人屈身权贵,多少人埋没无闻!唐朝比之其他朝代是比较开明的,较为重视人才,但也只是比较而言。人才在当时仍然摆脱不了“臣妾气态间”的屈辱地位。“折腰”一词出之于东晋的陶渊明,他由于不愿忍辱而赋《归去来兮辞》。李白虽然受帝王暂短的优宠,也不过是个词臣,在宫廷中所受到的屈辱,大约可以从这两句诗中得到一些信息。封建君主把自己称“天子”,把自己升高到至高无上的地位,却抹煞了一切人的尊严。李白在这里所表示的决绝态度,是向封建统治者所投过去的一瞥蔑视。在封建社会,敢于这样想、敢于这样说的人并不多。李白说了,也做了,这是他异乎常人的伟大之处。

在封建制度下,人的个性和自由精神是被严重压抑和扭曲的。但追求自由是人的天性,如果失去对自由精神的追求,就不会产生资本主义的个性解放和奴隶解放的诉求及革命运动了。自由精神也是思想解放的前提,科学发现和创造的前提。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思想宗教多元,文化包容性比较强,中外文化交流程度较高,这是李白产生自由精神萌芽的社会条件。但唐代之后,文化禁锢日益强化,自由精神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正因为如此,李白追求自由精神是难能可贵的。

【注释】

1、天姥:指天姥山,在今浙江省新昌县东面,绍兴市辖属。传说登山的人能听到仙人天姥唱歌的声音,山因此得名。2、海客:一般指经常出海航行之人;也指居无定所的旅行者。3、瀛洲:古代传说中的东海三座仙山之一(另两座叫蓬莱和方丈)。4、烟涛:波涛渺茫,远看像烟雾笼罩的样子。5、微茫:景象模糊不清。6、信:确实,实在。7、越人:指浙江人。春秋时期的越国疆域,大致在今浙江省。8、云霞:一作“云霓”,彩云,彩霞。9、明灭:忽明忽暗。指天姥山在云彩中时隐时现。10、向天横:直插天空。11、赤城,山名,在浙江天台西北。12、天台:指天台山,在今浙江省天台县。13、吴越:指春秋时期吴国、越国,今为江苏、浙江、上海地区。14、镜湖:又名鉴湖,在浙江绍兴南面。15、剡(shàn)溪:水名,在浙江嵊州南面。16、谢公:指南朝诗人谢灵运。谢灵运喜欢游山。游天姥山时,他曾在剡溪这个地方住宿。17、渌(lù):清,这里是凄清的意思。18、谢公屐(jī):谢公,指东晋诗人、旅行家、佛学家谢灵云;谢公屐,谢灵运穿的那种木屐。19、青云梯:指直上云霄的山路。20、天鸡:古代传说,东南有桃都山,山上有棵大树叫桃都,树枝绵延三千里,树上栖有天鸡,每当太阳初升,照到这棵树上,天鸡就叫起来,天下的鸡也都跟着它叫。21、迷花:迷恋着花。22、暝(míng),日落,天黑。23、殷岩泉:殷(yǐn),这里用作动词,震响,泉水在震响。24、栗:惊恐,战栗。25、层颠:层峦叠嶂的山峰。26、青青:黑沉沉的。27、澹澹:波浪起伏的样子。28、列缺:指闪电。29、洞天:仙人居住的洞府。30、扉:门扇。31、訇(hōng)然:形容声音很大。32、青冥:指天空。33、金银台:金银铸成的宫阙,指神仙居住的地方。34、风:一作“凤”。35、云之君:云里的神仙。36、虎鼓瑟:老虎弹奏琴瑟。37、鸾回车:鸾鸟驾着车。鸾,传说中的如凤凰一类的神鸟。回,旋转,运转。38、觉时:醒时。39、向来:原来。40、白鹿:传说神仙或隐士多骑白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