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有个刚当妈不到一年的朋友跟我抱怨,她参考《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来带孩子,希望能够跟宝宝保持亲密关系,结果培养出了饭渣+睡渣的高需求熊孩子宝宝。
她白天要上课做实验,其余时间用来应付宝宝的各种需求,早就已经身心俱疲,最后终于在看到老公打游戏时情绪奔溃,跟老公大吵了一架。
我其实很理解她这种情绪,希望能够给孩子最好的陪伴,又面临做实验发论文的压力,感觉自己每天都处于超负荷状态,情绪一直都处于不太健康的状态。

那么亲密育儿却造成夜奶、不能好好睡觉、爱哭闹,很多人都怪罪西尔斯,觉得这种办法虽然培养了亲密关系,却让妈妈负担过重,而且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也容易出现高需求宝宝,对养育孩子十分不利。
难道这一切育儿难题的根源都是亲密育儿法吗?母乳喂养,和孩子一起睡,用背巾背着宝宝就是“亲密育儿法”的全部?

西尔斯博士根据自己40多年的儿科临床实践,以及与妻子玛莎共同养育8个子女的经验,加上发展心理学“依恋理论”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一套“亲密育儿法”,最大的特点是提倡通过母乳喂养、与宝宝同睡、用背巾背着宝宝、及时回应宝宝需求等方式,使父母与幼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让孩子在充满关爱的环境里长大。《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作为“亲密育儿法”的集大成之作。1992年在美国首次出版之后不断再版,畅销多个国家,粉色的封面被各国的妈妈们所熟悉。
“亲密育儿法”不仅是经验的总结,更是有心理学基础的。“依恋”(attachment)指的是个体与一个特定的人的持续联系,这个人是当孩子感到脆弱或需要保护时会去寻找的那个人(看护者)。依恋是抚养者与孩子之间一种特殊的情感联结。婴儿对母亲的依恋是一种源于生物性的、渴望接近的愿望,是进化的产物。
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的必要条件是体验到与母亲的温暖、亲密和持续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获得满意和享受。婴儿在和他们的主要看护者互动中会发展出依恋关系,这种关系贯穿整个生命周期,影响了个体在人际关系中对自我是否值得他人照顾以及他人能否提供照顾的觉察和判断。这也就是为什么一个孩子与父母的关系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他长大后与伴侣的关系。而母乳喂养,睡眠共享,把宝宝“贴”在身上都是宝宝和妈妈建立亲密关系的重要方式,但这并不是唯一的方式。

亲密育儿,坚持母乳喂养,却培养出饭渣?
近年来,无论是国际母乳会,各大媒体、医院都在大力宣传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喂养也是亲密育儿法的重要方式,除了母乳能够提供给宝宝各种营养,对妈妈也有很多好处,在哺乳过程中建立的亲密关系更是为新手妈妈了解自己的宝宝奠定了基础。但西尔斯在书中也提到“母乳当然是最好的,但总会有些原因导致你不得不给宝宝喂奶粉。”或者“既喂母乳,又喂奶粉,即混合喂养”。但即便是喂奶粉,喂奶也是一个和宝宝互动的过程,而不仅仅是给他吃的。
给宝宝吃奶粉,就不是亲密育儿了吗?如果只有母乳喂养才是亲密育儿,那《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里应该没有奶粉喂养的内容,而书中不仅有,而且告诉你如何安全而充满爱意地喂奶粉,告诉你是人而不是奶瓶在喂奶,还有详细的挑选奶粉的方法。“母乳喂养时那种相互的给予也应该在用奶瓶喂配方奶时享受到。除了给宝宝奶瓶外,还要给他你的眼神、你的皮肤、你的声音和你的爱抚。”
把孩子不爱吃饭也归罪于亲密育儿就更牵强了。一般建议孩子6个月开始添加辅食,建立起良好的饮食习惯,鼓励自主进食,为孩子提供营养均衡,搭配合理的饮食。孩子不爱吃饭有很多原因,有心理的也有生理上的,正如书中所说“我们大部分人都是挑食的,但我们也都长大了”,在吃饭这件事上,我们应该把自主权还给孩子。

睡眠共享,和宝宝一起睡,却培养出睡渣?
睡眠恐怕是很多新手妈妈都觉得最棘手的问题,哄睡更是要斗智斗勇。放下醒、接觉、安抚奶嘴、并觉……这些词妈妈们再熟悉不过。随着国内关于婴幼儿睡眠知识的普及,很多人开始质疑西尔斯的睡眠共享。
西尔斯认为,白天的育儿方式及对宝宝的影响会一直持续到夜里,影响宝宝夜间的睡眠习惯。亲密育儿法注重妈妈和宝宝的交流,这种交流让妈妈对宝宝更加敏感,理解哭闹的原因,找到更适合宝宝的哄睡方式。同时,也能更敏感地觉察到,宝宝应该睡在哪里,是自己睡小床,还是合睡床,还是和妈妈一起睡大床。
“有些宝宝在婴儿房里睡得好,有些爱睡在父母的房间里,还有些紧紧地贴着妈妈才能安睡。无论睡在哪里,只要你和宝宝都睡得好,就是正确的,而且这完全是你个人的决定。”也就是说,最重要的问题不是宝宝睡在哪里,而是能以开放的态度多尝试,最终找到一个让妈妈和宝宝能够安睡,让全家人都能休息好的方式。
夜奶一直被很多人诟病,被认为是影响妈妈和宝宝睡眠的主要原因。西尔斯在书中也谈到,当妈妈因为夜奶开始睡眠不足,严重到影响白天的生活,就是需要改变的时候了。这也是《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中贯穿始终,却很少被大家提及的一条育儿原则:如果你讨厌它,就改变它。

及时响应宝宝需求,却培养出熊孩子?
在新生儿阶段,哭声是宝宝和妈妈交流的唯一方式。在这个阶段及时响应宝宝的需求,父母和宝宝之间就能形成一种交流。当宝宝有了哭泣之外的其他交流方式,回应宝宝需求的速度就可以放缓一些,循序渐进,让宝宝学会等待。当宝宝学会翻身,学会坐,学会爬,学会站立,开始蹒跚学步,咿咿呀呀说话,有独立的想法,这种交流模式始终会让你和孩子之间保持良性的沟通,更会让孩子受益终生。
亲密育儿法提倡在生命的最初阶段,及时响应宝宝的需求,为亲密的亲子关系奠定坚实的基础。但同时,也一定要把握平衡与界限。父母本来是想给孩子他需要的,没有把握好界限,就成了给他所有想要的,这会让父母筋疲力尽,每天为了满足孩子的各种需求而疲于奔命,彻底被孩子绑架了生活;而孩子也会把大声哭泣,程度激烈的吵闹变成表达需求的手段,不断升级,直到达到目的位置。这样的交流是一种恶性循环,对父母是一种折磨,对孩子的成长和个性养成也没有益处可言。我们在公共场合经常见到的“熊孩子”多数都是这种类型。
亲密育儿法的核心是建立亲子之间的良性沟通,而不是不加判断地满足孩子的需求,养成孩子骄纵的习惯。让孩子懂得界限的存在,也是让孩子在亲子关系中充满安全感的重要一环。
0-3岁的婴幼儿时期是孩子发展的黄金期,父母应该在这个阶段树立正确的育儿理念,建立起牢固可靠的亲子关系,有效的沟通模式,这些对孩子一生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英才儿童测评结语
《西尔斯亲密育儿百科》是一本养育婴幼儿的书籍,在书中,我们能够找到关于宝宝吃喝拉撒睡各方面实用而有效的建议。现在关注英才儿童微信公众号,在后台回复“亲密育儿”,即可获得这本育儿指南哦。
愿爱与希望长伴宝贝!
英才儿童测评致力于母婴类产品与培训机构的深度测评,测评过程不接受品牌赞助,力求测评结果公平公正,中立客观。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