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过去几篇文章中,我们重点分析了东西城、海淀及昌平“回天”地区的整个价值体系以及在售楼盘,未来的土地潜力。
相关阅读可以点击以下链接:
谁能杀进“北京二环”?
“海淀”超越“东西城”,谁是真正的“北京第一区”?
超越“亦庄”,谁将成为下一个“海淀”?
今天这篇文章,我们重点解析一下通州区,尤其是155平方公里范围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的价值体系,以及目前在售的项目。

我们认为:155平方公里的北京城市副中心核心区,未来的发展定位将直接对位“东西城”,打造成为一个聚集“行政中心、产业中心、学区中心、轨道交通枢纽中心、消费中心、医疗中心”的北京新中心。
这里是中国的第二个“东西城”!
【1】
北京城市副中心:七大城市中心
打造第二个北京“东西城”
东西城的核心优势是什么?
第一,国家政治中心、文化中心:聚集中央政府,聚集了几乎90%以上的国家权力机构,从而带来了巨大资源优势,中国几乎所有好的资源,都是围绕中央政府来展开。
第二,中国最强的“学区中心”资源:几乎中国最好的中小学都集中在东西城。
第三,中国最强的“医疗中心”资源:包括协和等多家国家级医院也集中于北京的东西城。
第四,中国最强的“金融中心”资源:包括西城金融街、东城的东二环沿线都是中国金融产业相对集中的片区。
由此可见北京的东西城,承载的都是“中央级”资源:中央级的行政中心、中央级的学区医疗中心以及中央级的金融产业中心。
2017年北京新的城市总体规划出台后,“北京城市副中心”应运而生,根据规划,北京城市副中心将会承载北京市的“市级”资源。

也就是说:东西城是“中央级”资源聚集地,北京城市副中心是“市级”资源聚集地。
行政中心:北京市政府“vs”中央政府。
教育中心:市级重点中小学分校“vs”市级重点中小学本校。
医疗中心:三级甲医院分校“vs”三级甲医院本院。
产业中心:市级国有企业“vs”中央级国有企业。
金融中心:运河商务区“vs”金融街。
消费中心:环球影城“vs”西单王府井。
从以上的对标建设来看,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就是定位于第二个“东西城”,只是一个“缩小版”的东西城。
北京城市副中心具有以下四大核心优势:
第一个优势:北京市政府坐镇北京城市副中心,坐享一切政策、资源利好,确保北京优势资源不断“砸入”副中心。
这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肯定成功”的前提。

北京市提出在十四五规划期间,北京城市副中心每年要保证1000亿以上的投资。
五年可能会达到8000亿以上的投资规模,会涉及600多个重大项目,这样的投资规模在北京其他区,是不可能的待遇。
北京市未来几乎50%的资源和财政,都会砸在北京城市副中心。
第二个优势:轨道交通众多,是未来北京轨道交通最密集的区域,未来要建成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
到2025年北京城市副中心的轨道交通将会达到9条:
八通线、22号线、6号线、102号线,101号线,7号线,副中心市郊铁路线,城际联络线和京唐城际。
这样的轨道密度已经超过北京其他所有区。

同时,还要建设“亚洲最大的交通枢纽工程”,城市副中心站综合交通枢纽站,地上面积就高达140万平米,相当于一个“超级城市综合体”。
这个站点建成后,以后大量进京的外来人口,可以直接达到北京城市副中心,而不需要再经过北京城区,成为北京对外的窗口。

第三个优势:北京新的产业中心,北京市级国有企业、区域级金融总部企业以及文化产业中心。
城市副中心并不是北京城区的“睡城”,而是要成为北京的新产业中心。
未来将会有三类“国资”企业将大量疏解到副中心:
第一类,央企二级总部企业。
央企二级总部如果以后还想呆在北京,只能去北京城市副中心,而不能再呆在北京城区,比如像央企三峡集团的二级总部,就已经落户副中心。
第二类,北京市属国有企业总部。
北京市的市属国企,肯定要陆续搬迁副中心,围绕市政府来搭建新的办公平台,这是政治任务。
第三类,金融区域总部
北京银行城市副中心分行、中国建设银行通州分行、华夏保险、天安财产保险公司、中国邮政储蓄银行等多家企业已经入驻。
同时,以环球影城为代表的文化产业,一期开业就会创造1.4万就业人口,全部建成后将会带来10万就业机会。

我们判断,2025年通州区的GDP将有希望突破3000亿,达到东城区的经济规模。
第四个优势:医疗、教育、商业配套齐全,简直就是“缩小版”的东西城。
北京众多优质三甲医院都在陆续搬迁通州,现有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潞河医院,北京友谊医院,未来还会有北京妇产医院、儿研所等重量级医院迁入。
现有北京小学、皇城根小学、人大附中、北京二中、北京五中等学校,未来还有人大附小、北京四中、景山学校等入驻。
北京城市副中心已经确定要开业的商业综合体超过10个,总营业规模超过100万平米,是北京市“超级商业消费中心”。
从投资、消费、学区、轨道、产业等各个层面看,未来五年,北京城市副中心都具有不可估量的投资价值。
【2】
楼市现状:政策严,供应少
以产业发展为核心
住宅新房供应高度稀缺
北京城市副中心限购实施的是“双限”政策:外地人必须要有通州社保三年+北京五年社保,北京户口首套可以买,但限购一套。
副中心双限政策,压制了大量的购房需求。
但如果因为“双限”政策,我们就判断副中心没有投资价值,那就大错特错了:随着产业逐渐落地,拥有通州社保的人群会越来越多。
也就说:未来拥有通州购房资格的人,会呈现量级型增长。
但近几年城市副中心的供地非常少,导致新房供应量高度稀缺。
2020年副中心仅供应一个地块,位于通燕高速耿庄桥出口附近,2021年5月份也只成交了3宗居住地块。


居住,从来不是副中心发展的重点,严控居住用地供给是肯定的。
产业、消费和绿地,才是副中心发展的关键。
因此副中心这些年建设了超过250万平米的写字楼、100万平米的商业综合体和占地接近4个颐和园的“城市绿心公园”。
副中心未来的居住用地和新房,将会越来越稀缺。
房价也从开始的5万+,开始全面冲刺8万+,副中心未来的“上班族”,只能选择置业“环通州片区”。
【3】
项目格局:老项目居多,大户型居多
5万+的最后上车机会
副中心目前在售项目有6个,四个为纯商品房,两个限竞房。
纯商品房的拿地时间都比较早,且都位于中心位置配套交通都很齐全,均价6.3万以上,小户型总价400多万起。
两个是限竞房是近三年新成交的地块,但位置相对偏一点,均价5万左右,总价420万起。
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中心位置几乎没有新的土地供应,而未来的土地供应不仅比较少,同时位置也相对更偏。


即将开盘的春和景明项目,是2020年拿地项目,预计均价6.5万+。
项目规划为7—12层的洋房+小高层产品,主力面积段148—225平米,总价970万起,刚需无缘了。
可以说副中心核心区的新房房价是“步步高”。


而2021年5月份集中供地出让的三块地:0302地块,1201地块和宋庄地块,房价已经再上一个台阶。
0302地块地理位置最好,配套成熟邻地铁,最高限价达到了7万/平米。

1201截取地块,紧邻7号线万盛西站,周边配套满足基本生活需求,靠近环球影城,最高限价6.2万。

宋庄地块,位置较为偏远,限价4.5万,规划1.6—1.8的容积率,预计会做洋房类改善产品,虽然价格便宜,但总价很高。
综合来看,我们对于副中心未来的发展潜力是非常看好的,它的发展对标其实就是北京第二个“东西城”。
但是副中心的发展确实需要时间。
因此如果你是长期自住兼顾投资,买入副中心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对于5-10年的发展周期,副中心可以带来相对理想的收益。
这里将会北京新的“城市中心”。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