峄山碑字解73土
土:一堆泥巴的“神”传说
金木水火土,五行之中, “土载四行”。五行对应五脏,“土”对应脾。中医认为,脾乃气血生化之源,其运化的水谷精微是维持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营养物质来源,为其他脏腑、经络、四肢百骸及筋肉皮毛等组织提供充分的营养,故有“后天之本”之称。
“土”之重要,无与伦比,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土为万物之母。
《说文解字》解释“土”:“地之吐生万物者也。二象地之下、地之中;丨,物出形也。”“土”字的两横,分别表示“地之上”、“地之中”。一竖“丨”表示“物出形也”。所以“土”字的意思是“土生万物”,故“土,吐也,吐万物也” 。
这个解释对应了五行之说中“土”的含义。追本朔源,“土”字如何而来?先看看“土”字的字形演变。
“土”的甲骨文是

金文是

小篆是

从甲骨文看,一横表示地面,一横上面的字形表示一堆土,合起来表示地面上突起的是“土”。金文将甲骨文的土堆变成了实心,小篆将土堆变成了十字。“土”的本义是“泥土”。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甲骨文“土”字一横上面“像筑土为坛之形”,是远古先民祭祀时用来代表土地神的土坛形象,本义是“土地神”。如果从更宽广的视角去看“土”字,不管是形象的泥土说,还是升华了的“土地神”,也许是不同阶段人们的认知,都各有各的道理。当然,由“土地神”引申指“能够生长万物的土地”,这种解释圆了许慎“吐生万物”之说。
不管哪种解释,都能与泥土联系起来,孰对孰错?姑且凭自己的判断去品味。与“土”有关联的有两个字,一个是“士”,一个是“尘”,我们分别解读一下。
《说文解字注》注意到了“土”和“士”的区别:“土二橫当齐长。士字则上十下一。上橫直之长相等,而下橫可随意。今俗以下长为土字,下短为士字,绝无理。”为下横之短长发火曰“绝无理”,很生气啊!其实对“士”字的解释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甲骨文“士”字就像一株禾苗从地上生长出来,“士”的意思是在田地里耕作的男人,后也成为男子的代称。也有人认为,“士”是个指事字,用以指示“能胜任工作的男子”。《说文解字》:“士,事也。从一,从十。孔子曰:推十合一为士。”“土”与“士”,除了长短差异外,这意思也有不少差异。
“土归土,尘归尘。”一句话打动了多少人的心怀?如今的“尘”字,不少人解释“小土为尘”。说错也不错,说对也不对。为什么呢?单从意思说,“小土为尘”是对的,但从“尘”的字形演变来看,与“尘”关系最密切的应该是“鹿”。
“尘”是个会意字,其古字形始见于《说文解字》籀文

所描画的是三只奔跑着的鹿,两边各是一个“土”字,两相会意,表示由于鹿的奔跑而扬起了灰尘。
“尘”的小篆字形是

上部是三只奔跑的鹿,而将“土”字放于了鹿的脚下.更说明了鹿一旦奔跑就会尘土飞扬。三只鹿写起来也确实太复杂了,后来就简化为一只鹿下面一个“土”。楷书繁体字就是“塵”,后来简化字把“鹿”变成“小”,就成了如今的“尘”。“尘”字见于《集韵》,是繁体“尘”的俗字。这个“尘”也是一个会意字,即由“小”和“土”组成,意思是很小的土才能成为“尘”。由“塵”到“尘”,虽然没有了动感,但突出了土粒之微小,倒也不失绝妙意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