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经过了时代的演绎,已经成为了智将、忠臣、贤相三合一的近乎完人的形象,他放在任何朝代,都受到了底层人民极力的推崇,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第一个原因,魏晋时期是诸葛亮形象的确立时期,那个时候由于混乱不堪的政治环境,已经门阀制度的逐步形成,许多底层士人、寒门子弟空有一腔热血和才华,却无处可以报国,不免积愤于胸。

所以刘备三顾茅庐,与诸葛亮之间鱼水之欢般君臣关系,就受到了晋代士人们的理想寄托。后期,面对着魏强蜀弱的客观事实,诸葛亮屡次北伐,但却又不能逆天改命的悲催结局,又让这些寒门子弟们联想到自身,即便自己再怎么努力读书,也无法冲破坚固的门阀制度。在这样的情感共鸣下,怎么可能不对诸葛亮推崇呢?

第二个原因,诸葛亮对魏国进行以弱抗强的北伐战争,是打着兴复汉室的旗号来进行的;而他征服南中蛮族,则是属于讨伐外族的战争。

这样的情况,对于衣冠南渡南朝来说也大致相似,他也需要同诸葛亮那般去抵御外族和兴复中原王氏。所以诸葛亮的事迹就被当时赋予了显眼的时代痕迹。当时的知识分子和有志之士,也迫切地希望晋朝能够出现一个诸葛亮这般的能人,去带领他们北伐,征讨五胡!

第三个原因,任何的明君贤臣,放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会得到老百姓的推崇和爱戴,因为这些底层人民们放在任何一个朝代生活都不可能过得太好,所以会希望会有一些明君贤臣过来拯救自己,而诸葛亮这般有能力的贤臣,受到老百姓的推崇也就再正常不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