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还有我们认为的那种“煤老板”吗?

没了。

或者说,很少了。

起码影视圈现在无比怀念有“土大款”、“煤老板”等人投资的年代,因为现在其他的人给影视圈儿投资的时候,是一定要干涉创作的。

什么没有演技的小鲜肉一定要塞进来,让40岁的大叔扮演十几岁青年的事情也屡见不鲜。

这都是什么事儿?

著名编剧汪海林就特别真诚地发言道:“真的怀念煤老板,因为他们向来不干涉我们的创作,只是除了要求去找女演员以外,从没有别的要求。”

哈哈哈哈哈,听完这些想必很多人都笑了起来,但是这还没有结束。

汪海林继续说道:“我们谈合作的时候,一般都是在洗脚房里面谈,一边捏脚一边谈着,要不就是在夜总会里面谈。”

“我还记得,有个投资人在夜总会里面,搂着一个姑娘,”汪海林一脸正经地继续说道,“他一边搂着姑娘一边对我说,我们这个戏是一定要弘扬正能量!”

难道煤老板真的像是汪海林说的这种“没有情调,不懂知识,但是却因为煤矿等传统产业而暴富的群体”吗?

他们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呢?

当年“煤老板”这个群体突然暴富,成为了注定写进历史书的一个词汇之后,他们的真实生活是什么样子的?

这些人是怎么“混”出来的?

你不敢想象这些人的人生。

一、人们对煤老板的偏见

直到今日,只要在网上搜索一下“煤老板”这个词儿,很容易就能想到挥金如土、买大楼、矿难把矿工压住了、一日暴富成了暴发户。

这些标签就这样贴在了煤老板的身上,甚至还有人评价“虚荣入骨、实利成癖”,这群人怎么这么厉害?

有一说一,当年的很多煤老板确实是从农民转行的,经历了一个从贫穷到富裕的过程。

在最绝望的时候,也就是上世纪90年代末期,煤炭价格真的不值钱,那时候一吨煤的价格在40块左右,有时候会更低,甚至最低的时候只有20多块。

这简直就是贱卖了。

那个年代有了煤矿可不是等于有了一座金山,而是谁有矿谁就倒霉啊,这可是真的,想不到吧。

在这种情况下,像我们曾经听过的欠薪事件经常出现,甚至有的矿场老板每次到了快要过年的时候,趁人不注意,偷偷地从矿上溜走,就是害怕矿上的工人想要工钱。

当然也怕自己的债主上门逼债。

那时候有些村办的小煤矿,甚至为了避免亏损,就得承包给你这个小个体老板,那时候煤老板、或者说即将成为煤老板的投资者就是救星。

像是看见财神一样,想办法抢着把矿卖给你,还是现在想都不敢想的白菜价,也就几万块钱,甚至连各种证件都不需要。

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些人后来很多人都赚到了一笔钱,但是他们当年也经历了想不到的煎熬,更是想尽办法把矿权转让了出去,甚至还不甘心,就这样拖着、这样观望着。

最后很多想卖卖不出去的,却发了大财,不得不说是多么黑色幽默的笑话。

到了21世纪初期,煤老板终于迎来了“辉煌”的岁月,甚至还有段子是这样说的。

只要做上煤矿的生意,就再也不想去干其他的行当了,甚至喝的水都比其他人贵,煤贩子喝的是五粮液,矿长喝的是皇家礼炮,煤老板喝的是拉菲1986。

甚至当年很多煤老板在三亚买地的时候,开的是劳斯莱斯,但是这辆豪车是在三亚买的,可是车牌却是贵州的牌子“贵A”。

这就蹊跷了,因为海南的车牌明明是“琼”打头的啊,后来人们才明白,三亚当地的车牌开头是“琼B”,一念出这个名字就万分别扭,但是贵州的车牌就响亮多了。

这真的太魔幻了,也不怨其他人因为煤老板突然富裕,让人们看不过去了。

二、煤老板是不是普通人?

煤老板当然是普通人,但是普通人并不是说他非常平凡。

就像是我们各行各业的圈子一样,别的行业的老板也是个普通人,有的节约、有的不太老实,有的恪尽职守,始终记得自己是一个农民出身,有的则不爱尽义务和责任,满脑子都是花花肠子。

千奇百态。

很多煤老板都非常迷信,比如说出门看黄历、买楼看风水,但是就不想着改善矿井下人们的安全措施(当然随着社会发展,这种现象已经很少了)。

在讲述“煤老板”的书籍中,记载了一个这样的故事。

那就是煤老板罹患抑郁,被重度抑郁症折磨了好几年以后,他尝试自杀未果,最后,居然去信佛了,不是那种谁能保佑自己就信谁,而是真的信了。

他当时甚至跑到了新加坡去寻找一位老法师,就是为了能够学习佛法。

这个法师居然建议他做人做事儿的时候,要按照《弟子规》上面的要求办事儿。

结果从那以后,这个煤老板就开始挨家挨户地磕头,向着自己原来对不住的村落中的人们磕头,甚至还自己掏腰包,花了两个亿在这个村子建了学校、医院和养老院。

最后甚至还盖了一座庙。

他甚至每年开始正常缴税,有的规模和他一样甚至比他还大的煤矿都没有他缴的税多,在2005年的时候,这个煤老板居然出家了,成为了全省第一位出家的煤老板。

这是普通人之中罹患抑郁的,有多少钱都躲不掉这种病,最后还是依靠脱离红尘、皈依佛门完成自己的某种救赎。

但是这行有没有聪明人?

有,真的有,每个行业都有旷世奇才,这个行业里面也有这种人。

我们给他起一个化名吧,叫做王某。

相信如果是当地人,或者是亲历过王某的一些事情的人,很容易就能够认出他是谁。

他真正地把煤老板这个圈子的境界提升了不止一个层级,真正应用了现代的金融理念,这个王某像是降维打击一样,让普通的煤老板根本就猝不及防。

他做了些什么事情呢?

举个例子吧,王某用无息按揭的方式,然后用100块一吨的价格,收到了大量的煤,然后他居然用70块一吨的价格把这些煤贱卖了出去。

这就是跳楼价。

而且每卖出一吨,他自己就要赔30块钱,他愿意这样卖,甚至还和很多煤矿签约了,囤积了巨量的煤。

这样做的唯一结果就是王某彻底把市场搅了个天翻地覆,煤老板们想不明白他为什么要这么干,这岂不是要赔死?

“他是不是疯了?”这是当时的人心中都有的想法。

有一说一,当时煤老板的思维确实还停留在“土大款”的境界,他们没有接触过过于高深的经济学概念,在他们回过味儿的时候,很多事儿都晚了。

他们不明白,这其实就是用高价无息按揭购买的方式,实现一种叫做低价倾销的手段。

这种事情有绝妙的时间差,能够利用这段时间掌握充分的现金流,而且还能拿着大批订单,从银行贷到款。

如果非得举个形象的例子的话,这一招很像是武侠小说中的武功“七伤拳”,伤敌一千自损八百,但是在无形之中就逐渐积攒起来了巨量的优势。

王某就是在这一招之下,很多小煤矿终于撑不住了,被他的低价策略击垮了。

而且,正因为他手里有从银行贷款出来的巨量的现金,他就开始大肆收购濒临破产的煤矿,成功收购了两三家的煤矿之后,银行看他这里效益真不错,然后就从银行中贷到了更多的款。

贷款之后,他就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收购……

不知不觉之间,他就依靠着从银行借出来的钱,买到了属于自己的“煤矿”,而且王某想要赚钱非常简单,那就是突然宣布煤涨价,只要煤价一涨,不愁不赚钱。

真是一个金融天才。

但是这毕竟是占据了当年时代的红利,仔细想想,他这种游戏其实很简单,因为只要能贷款,有着充足的现金流,负债一点儿也不可怕。

比如说王某每个月挣700万,但是得支出700万,账上还欠着300万,如果现金流不断,这就不会出问题,甚至还能在某个月花100万买个煤矿,成了欠400万。

这没有问题。

因为这个刚买来的煤矿随时可以抵押,抵押之后瞬间就能拿出200万来。

但是这种玩法也很危险,最危险的就是银行不贷款了,如果银行看好你,你这个煤矿越来越值钱,资金也就越来越灵活,但是如果金钱不看好你,那么崩盘就是一瞬间的事情。

崩盘的时候,就是你这辈子玩完的时候。

不得不说,煤老板中的这些胆大心细、生猛又有金融经济学知识的狠人也能够得到大量的财富。

真的绝了。

三、说说“小三”和“富二代”吧

首先说明,说一千道一万,这都是一件不道德、甚至是非常不光彩的事情,违背了我们正常的社会道德,会受到人们的谴责。

但是社会上有一句话,这句话是怎么说的呢?——“男人有了钱就会变坏。”

似乎只要男人在不期然的时候突然挣到了大钱,脑子里就更容易有一种疯狂的劲头,据《煤老板自述三十年》这本书上说道,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末尾,社会上的大老板找小三非常随意。

那时候有个不好听的名字,还叫姘头。

作者居然还说这种事情太常见了,而且找的都是以“妖艳”见长的姑娘,甚至还有舞厅出来的年轻女孩也潜伏在了老板的身边。

各位读者可能想不到,这种背德的事情居然还有一个完整的变迁史。

进入新世纪以后,因为煤老板们的身家越来越大,而且各种交际和应酬变多了,所以都不去找所谓的“花瓶”了,而是去寻找那些有能力的,能够帮自己应付一些工作上的事情。

你看,就连大家印象中的“土大款”煤老板都得不断进步和成长。

说起“煤二代”,一些书中提出了一个有趣的观点,和你我都有关。

他说,中国的头等大事儿其实就是孩子的教育问题。

所以,煤老板的家庭中的孩子也是有烦恼的。

除了不烦恼怎么挣钱,也会烦恼一些其他的事情,他们可能出生的时候就注定要继承几个亿、十几个亿的财产,但是他们的父母往往应酬多。

甚至居然还有父亲的“老婆”太多,自己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出现了很多的兄弟姐妹,这真的是一种别样的体验。

有的孩子还继承了父辈如狼似虎的性格,在还上学的年纪就开始借钱,借谁的钱呢?

借自己父亲公司职工的钱,遇到普通员工就借五百块钱,遇到高管就借一千,从来没有还过钱,甚至自己的爹都不知道孩子还干这种事儿。

甚至让员工们觉得自己老板果然一向小气,还觉得是老板变相地给自己降工资,但是又不落人口舌。

实在是高。

但是当老板知道后,还是气不打一处来,这都是什么事儿啊!

这只是煤老板的冰山一角,但是已经足够精彩了,煤老板的人生就像是我们的人生一样,什么事儿都有。

但是他们有钱,普通人没有钱,这个最大的变量出现了以后,整个事情似乎就变得不一样了。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