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国里,要说谁是最没用的君主,想必大家都会想到蜀后主刘禅吧!的确如此,小编也是这样认为的,要不后世人们提起刘禅怎么都会说一句“扶不起的阿斗”呢?可是根据小编翻阅资料得知。刘禅竟然是三国里在位时间最长的一位皇帝,这就引起了小编的好奇心,今天小编就与大家一起来分析一下!

影视剧中的刘禅和诸葛亮

刘禅从十六岁登基,稳坐皇位,直到灭国,且权力在不断向他手里集中。反而曹魏和孙吴的皇权都经历过不同程度的危机,权臣专政,废立皇帝,每次权臣内斗都弄得鸡飞狗跳。而每一次这样的折腾,都是对皇权权威的动摇,直至最后完全荡然无存,被别人取代。

刘禅画像

我们重点来看蜀汉,刘禅的皇权却成为了三国时期唯一一个一直都非常稳定的。在诸葛亮把持朝政的时期,诸葛亮始终如一,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从未对刘禅的皇权有过任何威胁。临终之前,诸葛亮又为蜀汉培养了蒋琬、费祎两个接班人,在诸葛亮身后辅政,但他们和诸葛亮一样,尽忠职守,从未威胁到皇权。

刘禅四十岁后,才正式亲政,之后逐步形成了外朝、内朝和中朝相互制衡的局面,其中的任何一方都无力威胁到皇权的安全。

小编认为,蜀汉之所以能够形成这种局面,首先就是因为诸葛亮在生前对蜀汉的政治格局进行了改造,诸葛亮率先打倒了有野心和私心的李严,临终前又除去有野心的魏延,为蜀汉之后的政治稳定奠定了基础。

其次,对于诸葛亮来说,最令他满意的接班人就是姜维,这一点毫无问题。但是诸葛亮在生前并未对姜维进行火箭式提拔,而是循序渐进的。直到诸葛亮去世时,姜维的地位比杨仪、蒋琬、费祎等人都要低,甚至比王平等老将也要低。同时,因为姜维始终跟随诸葛亮北伐,未能经营自己的势力,到诸葛亮去世后,蒋琬、费祎也都能对姜维进行有效制约。在蒋琬、费祎去世之后,刘禅甚至刻意扶植了董允、陈袛、闫宇、黄皓、诸葛瞻等人来对姜维形成制衡,军权也始终没有完全集中到姜维手里。

再次,蜀汉并未形成有较大政治影响力的世家大族,益州当地的世家大族虽然也出仕蜀汉,但始终在可控范围之内,并未在政治上形成威胁之势。而那些跟随刘备创业的元老集团,关羽、张飞都意外身亡,儿子们也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诸葛亮生前也没有刻意的经营政治势力,诸葛亮死的时候,他的儿子诸葛瞻才只有八岁,。所以,蜀汉相对而言,皇权始终处于政治核心地位,没有出现过动摇。

最后,刘禅本人也是比较长寿,他在位长达42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十几位在位时间超过四十年的皇帝之一。不仅他本人长寿,而且他的几个儿子也都比较长寿,到蜀汉灭亡时,刘禅的五个儿子全部在世,就算蜀汉当时没有灭亡,在刘禅去世之后,继承者也都是成年人,能够独立掌握蜀汉的政治权力。

公元263年,曹魏将领邓艾、钟会兵临城下。此时的刘禅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坚守成都,组织军队殊死顽抗,甚至和曹魏军队进行巷战;二是投降曹魏,减少人员伤亡,开城投降。最后的结果,大家也都知道,刘禅最终放弃了抵抗,选择了主动投降,于是刘禅下了他的最后一道圣旨。

在最后一道圣旨中,刘禅说道:“辄敕群帅投戈释甲,官府帑藏一无所毁。百姓布野,余粮栖亩,以俟后来之惠,全元元之命。”翻译成白话文就是说:我刘禅让蜀汉的将士都放下武器、脱下盔甲,不再抵抗,也让蜀汉国库封存好了,军队和财富都任由你们处置。但是希望你们进城之后不要滥杀无辜,保全成都城中百姓的安全。

下完最后一道圣旨后,后主刘禅自缚绳索,带着棺材和文武百官前往曹魏军中投降。接受蜀汉投降的邓艾见状,善待了刘禅等人。对于刘禅的最后一道诏书,邓艾也信守诺言,善待了成都城中的百姓。可以说,刘禅虽然才能平庸但是在最后还是有一颗仁爱之心的,没有因为自己的面子而导致了过多的伤亡。历史总是相似的,刘禅最后的举动其实像极了之前投降刘备的刘璋,刘璋当年也是为了不连累无辜百姓而选择了主动开城投降,不知道刘备泉下有知会作何感想。小编认为,综上所述,刘禅之所以成为三国时期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前期得益于诸葛亮的忠诚不二,后期则得益于刘禅对蜀汉内部政治结构进行的调整和改造。而且,从诸葛瞻临死前的感慨也可以知道,作为刘禅比较信任的人,诸葛瞻和诸葛尚是负有内除黄皓、外制姜维的责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