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8年省环境保护督察动员部署会现场

环境执法人员正在对企业进行检查 本版图片由颜志高、熊丹玮摄

省环境监测中心站对社会开放

全省“和蓝天一起过春节”征文活动启动现场
回望2018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过得很充实,走得很坚定,他们在担当实干中完成了各项任务。
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坚持“稳中求进、统筹兼顾,全面推进、突出重点,以点带面、点面结合,创特色、争一流”的工作思路,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以“十大建设”为抓手,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
奋进2019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一起拼搏、一起奋斗,在改革创新中开创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新境界。
省生态环境厅党组书记、厅长陈小平表示,将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和省委十四届七次全会、全省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聚焦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30个专项行动,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扎实推进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坚守阵地、巩固成果,协同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保持定力、强化落实,高质量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2018年
污染防治攻坚战初战告捷 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突破
2018年,全省上下坚持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推动污染防治攻坚战实现初战告捷,生态环境质量明显好转,实现历史性突破。
空气质量大幅改善
全省PM2.5浓度为38微克/立方米,超额完成44微克/立方米的年度考核任务,同比下降17.4%,降幅居全国前列。全省优良天数比例为88.3%,同比上升5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9个百分点,全年优良天数增加18天。全省空气中的SO2、PM10、NO2浓度均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且同比改善明显,下降幅度分别为26.1%、12.3%和3.8%。全省11个设区市首次全面完成年度考核目标任务。南昌市和景德镇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实现历史性突破。其中,南昌市空气质量列中部省会城市第一。全省100个县(市、区)PM2.5年均浓度为32微克/立方米,其中有64个县(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
水环境质量稳中有升
全省地表水水质总体为优,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0.7%,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其中,国考断面水质优良比例为92%,同比上升2.7个百分点,高于国家考核年度目标9.3个百分点,高于全国平均水平21个百分点,无劣V类水。主要河流断面达标率为97.4%,同比上升2.2个百分点。信江﹑饶河﹑袁水﹑长江九江段﹑东江和环鄱阳湖区河流水质优良比例均为100%。设区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达标比例为94.1%,同比上升6.2个百分点。287个水源地问题全部整治到位。44个重点断面水质得到改善,在消灭劣V类考核月份(2018年5-7月)连续3个月未出现劣Ⅴ类水。完成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任务715个,超额完成国家下达我省700个的年度目标任务。
土壤污染防治成效初显
完成农用地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并上报成果。11个设区市均建立了污染地块名录。建立全口径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清单和涉镉等重金属行业企业污染源整治清单,完成固废、危废大排查和危险废物规范化检查,现有省级重点监管产废单位723家,重点监管经营单位138家,全部纳入危险废物监管平台管理。全省新增危险废物处置能力28.4万吨/年,处置总能力达到34.25万吨/年。大力推进禁止洋垃圾入境,全年固废进口总量8.62万吨,同比下降71%。
生态优势不断巩固提升
完成了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环境准入清单“三线一单”初步成果。其中,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为46876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比例为28.06%,在首批15个省份中列第三。生态示范创建持续深化,井冈山、崇义、浮梁3个县(市)被评为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婺源县被评为全国“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在全国率先开展了省级“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评选,婺源县、井冈山市、庐山西海风景区、浮梁县、湾里区获表彰,为我省加快打通“两山”双向转换通道,进一步巩固提升生态优势作出了示范引领。
环保督察问题整改有序推进
去年6月,中央第四环保督察组对我省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回头看”,对10个设区市开展了下沉督察和补充督察,对鄱阳湖环境保护问题进行了专项督察。根据督察反馈的意见,省委、省政府及时制定了整改方案,并要求以更高的站位、更硬的作风、更实的举措狠抓整改。目前,2016年中央环保督察反馈的61个问题,需限期整改的40个问题已完成29个,11个达到序时进度;需长期坚持或持续改善的21个问题正在有序推进。“回头看”反馈的54个问题已完成5个,督察组交办的2536个信访件,已解决1296个。同时,我省对南昌、景德镇、赣州、上饶、抚州等5个市开展了省级督察,完成了第一轮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全覆盖。
环境领域改革全面深化
2018年11月3日,省生态环境厅第一批挂牌,设区市生态环境局正在陆续挂牌,其中鹰潭、新余、萍乡、九江、上饶、吉安等6个市局已顺利挂牌。垂改工作全面铺开,赣江流域改革试点方案已获生态环境部备案同意,综合执法改革探索了联席会议制度、联合执法队、专门生态环境执法局3种模式。在“放管服”改革方面,继续下放了一批项目审批权限,开展区域环评制度改革试点,探索承诺备案管理新模式。2018年,全省共完成环评审批项目6057个、登记备案项目18250个,总投资18533.7亿元。在排污许可制改革方面,目前已累计完成11个行业905家企业排污许可证核发。
环境执法形成强力震慑
去年,国家派出饮用水源专项检查、“清废”行动、黑臭水体检查、“绿盾”专项行动、污染源普查等多个检查组来赣开展强化督察,推动解决了一批突出环境问题。同时,我省组成25个组对长江江西段及赣江干流沿岸的25个县(市、区)开展了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综合执法检查,并要求其他75个县(市、区)开展自查,共发现1225个问题(点位),已完成整治1178个,完成率达96%。其他75个县完成了自查,共上报1007个问题,完成整治758个。去年,全省共查处一般行政处罚案件2677起,罚款金额2.3亿元,同比增长21%。利用新环保法四个配套办法查处案件1057起,同比增长19%。其中,实施行政拘留案件280起,移送涉嫌污染环境犯罪案件57起。
生态环境宣传有声有色
在省主流媒体开设《生态优先 绿色发展》专栏,大力宣传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在全国生态环境系统率先建立每月例行新闻发布制度,全年召开13场新闻发布会。率先建立纵贯省、市、县三级,涵盖112个成员单位的“江西环保微矩阵”,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宣传格局。环保设施向公众开放活动接待观众6000余人次。
2019年
巩固成效 稳中求进 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2019年是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一年,也是深化党和国家机构改革、组建生态环境机构运转的第一年。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努力做到稳中求进、统筹兼顾,保持定力、强化落实,高标准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
坚持“八个始终”
为确保2019年工作思路有序推进,圆满完成各项目标任务,全省生态环境系统将坚持“八个始终”——
始终坚持一个指导思想,即以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为指导。
始终扛起一个政治责任,即切实担负起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政治责任,推动各级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夯实生态环境保护责任,落实“一岗双责、党政同责”。
始终围绕一个核心目标,即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
始终把握一个总的基调,即坚持“稳中求进”。党中央、国务院,以及省委、省政府在确定污染防治攻坚战目标时,作了通盘考虑,既打攻坚战,又打持久战,坚持三年算总账、年年有细账,杜绝“三年目标两年完成”,杜绝层层加码、级级提速。
始终落实一个纲领文件,对标中央要求,我省出台了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明确任务目标、方法路径。
始终坚持一个工作导向,即以问题为导向,扎扎实实围绕目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
始终把握一个基本原则,即一切从实际出发,清醒认识污染防治攻坚战的长期性、艰巨性,正确把握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久久为功的关系,防止急功近利,防止顾此失彼,防止做表面文章。
始终坚持一个工作标准,即以群众满意为衡量标准,不断提升老百姓的环境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创新“八大体系”
创新一个领导体系,成立了由省委书记、省长为“双主任”、多位省委常委和副省长为副主任的省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在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架构下设立10个专业委员会,由对应行业、领域的分管省领导担任第一主任,相关厅局主要负责同志担任主任,分专业、分领域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创新一个组织体系,一方面,统筹推进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等四大改革,进一步强化生态环境监管,督促党委、政府夯实生态环境保护主体责任;另一方面,完善督察工作机制,组成专班,督促环保督察发现问题和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环境问题整改、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和省委、省政府交办的其他生态环境重点工作落实情况。
创新一个目标体系,将到2020年的目标任务按年度细分到设区市,分约束性指标和期望目标,约束性指标必须完成,期望目标力争达到。为了实现这些目标任务,将对标中央要求,结合江西实际,着力打好八大标志性战役、实施30个专项行动。
创新一个制度体系,将创新和完善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企业承诺与双随机抽查、环委会工作调度、生态环境保护约谈、领导包案、整改销号、典型案例剖析、媒体曝光、培训与指导、责任追究10项工作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力度。
创新一个责任体系,在涉及生态环境保护责任的省直单位“三定”方案中,明确其“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使各部门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分工协作、共同发力。
创新一个奖惩体系,每年拿出部分资金,设立污染防治攻坚战专项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方式,鼓励各地加大工程性措施,强化污染治理。每年还将安排一部分地方债券,用于支持地方环保基础建设。
创新一个服务体系,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组建一个培训学院,对行业、园区、企业进行分类培训;编印水气土等作战手册;实施“一企一策”,针对重点行业、重点监管企业,推行“环保管家”服务。
创新一个保障体系,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责任,持之以恒加强作风建设,深入查摆生态环境领域“怕、慢、假、庸、散”作风顽疾,持续深化“五型”机关建设,组织开展 “六型”干部测评,努力锻造生态环保铁军。
做好十项重点工作
推进高质量跨越式发展。加快“三线一单”硬约束落地,实施工业污染源全面达标计划,大力发展绿色节能环保产业,出台支持民营企业绿色发展的环境政策举措,帮助企业制定环境治理解决方案。
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全力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三大保卫战和自然生态保护、工业污染防治、农业农村污染防治、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鄱阳湖整治五大攻坚战,完成大气、水、土壤、总量减排、碳排放等方面的年度目标任务。
抓好环境保护督察问题整改。推动中央环保督察及“回头看”问题整改和省级环保督察问题整改。对2017年开展省级环保督察的6个市进行“回头看”,督促解决一批突出环境问题。
稳步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改革。协调推进机构改革、环保垂改、流域改革、综合执法改革,深化生态环境领域“放管服”改革,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排污许可制改革。
持续巩固提升生态优势。加强自然保护地监管,积极组织参加系列生态示范创建活动。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开展第三批绿色低碳县试点和第三批低碳旅游示范景区创建,启动筹建覆盖24个行业的温室气体排放报告直报系统,主动参与气候变化国际谈判和合作。
加大生态环境执法力度。配合国家开展系列专项行动,扎实推动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综合执法问题的整改,开展企业公开承诺与“双随机一公开”执法检查,试点无人机监管执法。
开创生态环境宣传新局面。创作和传唱生态环境系统之歌,开展“六五”环境日大型宣传活动,组织“美丽中国——我是行动者”环保主题社会实践活动。
提升支撑保障能力。开展一批环境治理项目研究,建成生态环境大数据系统,完成污染源普查,推动设区市编制大气污染排放源清单,完成省生态环境监测事权上收。
推动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巩固“以案为鉴”专项治理成果。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追梦人。新的目标激励我们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新的征程需要我们乘风破浪、奋楫争先。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干劲,奋力书写新时代江西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新画卷的生态篇章,以生态环境保护的优异成绩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