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过兵的朋友都知道,在参军入伍前需要先把户口注销,之后再在武装部登记。所以新兵在入伍后,在公安部那里也就成了“黑户”。所以新兵入伍前为什么要把户口先注销呢?
军人入伍为什么需要销户
很多人认为新兵销户是为了保证军人家人的安全,防止军人的家人被敌特分子通过户籍关系找到,然后被报复。
实际上这完全是无稽之谈,军人要是真有被敌特分子报复的价值,那他就不是普通军人了,他以及他的家人都会受到国家的妥善保护。新兵销户的真正原因,其实是计划经济。
如果我们询问一下上了年纪的老人,就会知道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我国执行的都是计划经济。尤其是50年代中期~80年代中后期,国内的各种物资都是严格限制的,需要凭借各种粮票、布票、副食本等凭证才能买到东西。
如果没有这些东西,粮食、布匹等日用品是再有钱也买不到。

计划经济诞生于国家物资匮乏的状态下,国家物资匮乏就要尽可能保证分配合理,不能出现浪费。这时候军人在计划经济下就成为了一个BUG,军人在军营里面会获得物资分配,用于他在军营里的吃穿用度。但我国当年分配粮票等票据,是按照户籍和户口分的。
也就是说,军人如果留有原来的户籍,他即可以在军营里分一份物资,他的户口那里也能再分一份物资。这样一来军人相当于分了两份物资,这就让物资分配变得不合理了。
要知道我国在上世纪60年代初可是因为三年灾害和苏联逼债饿死过人的,即使是到了上世纪80年代初,因为国家物资不足,这种情况也没有完全消失。
而且当时中国军队是一个特别大的群体,抗美援朝结束时全国有600来万的军人,虽然后来50年代后期进行过一次大裁军,但到60年代出于对防备苏联的需求,我国的军人数量很快又暴涨到600来万,一直到80年代才再次不断裁军。
1980年时中国军人600万,同时中国人口9.87亿,也就是说当时中国差不多每1000人中就有6个人参军。如果不注销军人原本的户籍,让军人拿两个人的物资,相当于我国每年分配下去的物资会有1000分之6被不合理的浪费掉了。
在我们没饿过肚子的现代人看来这点浪费没什么,但对上世纪50~80年代那些因为饥饿挣扎在生死线上的人来说,这些浪费是不可容忍的。
军人销户的细节
因此销户也就成为了那个年代不可避免的选择。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户口登记条例》第11条,征召入伍的公民在正式进入军营前,需要由本人或户主拿着户籍证明到户籍管理部门进行销户。
在这项规定开始执行之初我国的户籍制度还不太完善,因此当时军人的销户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凭自觉。后来随着户籍制度完善,军人入伍销户就成了强制性的。
如果军人没有去公安部销户,那他在入伍一个月后也会强制销户,在公安部中成为“黑户”。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销户并不是抹除军人的社会身份了。虽然军人的户口在公安部中消失了,但他的人口信息还是保留着,因此军人在参军期间只有以户口作为法律依据的证件不能用,像身份证、银行卡这些东西都是能用的。
军人如果遇上了需要户口证明的情况,也可以向有关军事部门提供申请,让他们出具证明。比如说军人要买房,没有户口不能将房产划归自己名下,在军队提供证明后就能正常购买房产了。
总而言之,军人入伍后销户是强制性的,不管军人去不去公安部,部队都会强制销户。军人在被销户后会对日常生活产生影响,但是不大,且这些影响可以通过军队的证明消除。
当然,军人参军后会需要户口的情况微乎其微,可能参军两年就一两次需要部队给开证明。
军人不再需要销户
军人入伍参军要销户这一规定脱胎于我国的计划经济时代,发展到现在我国早已转入市场经济,物资也变得充足。随着1992年我国开始废除各种物资票证的使用,国家也就不再分配物资了,因此军人销户也就不再具有必要性。
从1992年到21世纪这差不多30年时间,我国的军人在入伍后需要销户其实更多的还是习惯因素。毕竟军人入伍销户在宏观上并没有造成什么负面影响,更没有影响部队的战斗力,因此这项规定就像被人忘记了一样,也就没人去改了。
当然,军人入伍后销户对自己的造成的一些不便还是客观存在的,随着我国2016年军改,提升军人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也成为了我军未来的发展内容。
因此根据2021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第4章第43条,公民入伍后可以保留户籍,依户籍制度规定享受包括住房、医保、养老、教育等方面的相关权益。且军人户籍相关制度和权益保障,由国务院以及中央军委管理。
而这项《中华人民共和国军人地位和权益保障法》在2021年通过,正式实施是2022年。所以在2022年之后,军人参军入伍就不再需要销户。中国转入市场经济30年后,军人参军销户这个习惯性的规定也算是结束了。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