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楚材作品

郑荣明 中国书协考级中心考官、广东省政协书画院理事、广东省书法评论家协会执行主席

清明将至,接到记者询问,此时你最想缅怀的人是谁?不知怎的,很快就想起了王楚材先生。

楚材先生与我,可谓亦师亦友。认识他,源于我自外省来,需要与“组织”联系上,在当年文德路那间窄窄旧旧的办公室,楚材先生以热情的笑容和诚挚接纳的亲切话语,完全化解了我潜藏的“外来人”的忐忑,也让我产生了久违的、一见如故的情愫;而当楚材先生知道我是写“理论文章的”,一句“很好很好,我们就需要这样的人才”,伴着他那更为热切的眼神,使我一下就有了强烈的归属感!——回望当年独自南行心无所寄、漂泊感无时不刻缠绕身心的时日,这种首先在书法领域生成“依托”的心理,是多么的珍贵!蓦然思之,自此之后我在广东书界潜心而行、不断“折腾”,其“初心”绝对是源自这一情境!

关于楚材先生,关于楚材先生与广东书法,可写的东西太多,即以数万之字也难以尽述。本次述怀为千字之约,只好暂且节制,且待来日吧!

对楚材先生的感念,自然与“书法”关联最深。入粤后三十年的书法生涯,因为自己在活动策划、机构运营上殚精竭虑最多,于此困顿无望之时也最多,每每此时,似乎我总会想到楚材先生——楚材先生健在时,我自然有随时请教、经常体察的机会;楚材先生仙逝后,我则经常去感悟他,当然是他的那种对书法事业的情怀和执念——结果是,之前的每一次体察和之后的每一次感悟,都促我乐此不疲地继续“折腾”!

在我的体察中,楚材先生对书法事业的情怀和执念,其深其切,其诚其挚,以我在书法界的“见多识广”、阅人无数,实无法能找到出于其右者!

楚材先生有两大绝活,一是善于说笑,言谈时,机锋无时不在,幽默一笑即来;二是喜欢打乒乓而且水平也不差。这两大绝活,在他的“书法外交”中,经常发挥着“神奇”的作用,书协的许多重要工作实施和重大活动布局,往往就在此中似乎“不经意”地形成和实现,这种“润物细无声”、无时不用心而处处用心的工作境界,令我等望尘莫及!我在追随楚材先生谋划中青展、“康有为奖”、书法理论研讨会以及多次“下乡”调研的诸多经历,无不折服,心欲学而径无可寻,唯有慨叹而已!楚材先生曾私下与我言及,实际上其自身也经常无奈与委屈,因为其中许多的“陪笑”“陪打”并非本心、己愿,事后也不乏辛苦、空虚甚至落寞,但协会工作要做好,只能靠多“化缘”、多交朋友、多“笼络”人心,否则,经费不足、人员不足,怎能将书法事业做大做强?为了这个,只能“拼”了,当然,我们一定要有技巧、有策略、有艺术地去“拼”,能做到“春风化雨”,那就最理想了!事实上,楚材先生确实做到了“春风化雨”,他在广东书法界的人气之旺、威望之高,他以自己的情怀和执念,率领广东书法家开创出广东书法繁荣的局面和宽阔的道路,这是有目共睹的!

楚材先生在进行广东书法事业布局的过程中,一早就有“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思考,他多次对我说过,只有把各个地市的“书法之火”催燃起来,让各级领导都重视书法,广东才能真正成为书法强省;盘子大了,才能多盛好菜,基础强了,才能人才兴盛;大城市的人搞书法,多有“名利”作祟,小城市、县镇这里的书法家,单纯、质朴很多,他们往往是真心热爱书法,水平不高可以提升,但真诚十分难得,应该呵护和彰扬?如此种种,当我们而今重提艺术“到人民中去”、艺术家要“扎根人民” ,不由不感叹楚材先生的“先见之明”!

记得,最后见楚材先生时,先生已然神志不清,虽然我已无法与他交流,但默默地看着他,似乎还是能感受到他的一种深厚的情结,也无需再言!

我一直以为,楚材先生在广东乃至全国书法界,都有着一种“独一档”般的意义和价值,所以,一想起他,也自不由默念:惟楚有才,惟有楚材……

■收藏周刊记者 陈福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