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易佳颖、许秋莲 上海报道

“在刚刚过去的双十一、双十二电商购物节的带动下,Mulberry分别收获了三位数和双位数字高增长。”近日,英国轻奢皮具生产商 Mulberry(玛珀利)北亚总经理仲琮婧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专访时表示,未来三年内,线下实体店铺要达到30家,占比大中华区销量总量的30%,还要提升年轻客群的消费占比。

此前, Mulberry发布了截至9月25日26周的2021上半财年财报。Mulberry公司2021上半财年营收同比增长34%至6570万英镑,税前利润1020万英镑,已经从2020年上半年240万英镑亏损中恢复盈利。

从区域来看,英国本土收入增长36%;亚太地区销售上升23%。其中中国收入增长38%;韩国销售上升7%;日本零售额增长54%。

全渠道零售总额同比增长了30%至5560万英镑。其中,线下门店销售额增长87%,线上销售额下降19%(线上业务占集团总收入的29%),特许经营和批发销售额同比增长了67%至1010万英镑。

21世纪:Mulberry得益于亚洲市场和线上数字销售的发力重回盈利,目前在线上化有什么布局和进一步的策略?

仲琮婧:从数据上看,我们觉得线上还有更多的发展空间。但是我们提出了一个三年的大中华区计划,预计2023年底或2024年初,在整个数字平台上,包括天猫、京东、小红书、抖音等全渠道推广,达到一个比较合格的标准。

线上现在竞争是很激烈的,流量越来越难获取且成本越来越高,客人的要求越来越精准。我们现在主要的购买人群是以30-35岁的女性为主,我们想获取年轻的客群,跟年轻的消费者对话。一个比较惊喜的发现,在微信小程序端口,看到了我们有25%的客人是30岁以下的。

当然,三年内,我们还会积极布局线下门店。预期大中华区三年后会再多20家门店,门店总数将达到30家,占比大中华区销量总量的30%。

另一方面,我们会将中国传统节日与电商的购物节区分开来。

在中国传统节日,例如春节、七夕等,我们可能会依据当下节日气氛的颜色,发售不一样的型号,或者是相应的图案设计,来体现产品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而对于电商购物节来说,要在货量的深度上有一个保证,因为流量进来后要接得住流量的转化,其中重要的一点是客人要有货可买。

21世纪:疫情之下,中国境内奢侈品消费逆势增长,当下,中国的奢侈品消费处于什么阶段?发展的方向在哪里?

仲琮婧:我认为不光是奢侈品这个市场的大盘在增长,也是奢侈品牌对中国消费者的认知在增长。

以前针对本地市场的营销是比较少的,可能都是全球性的一些行为。现在针对中国的时间节点,特别是中国年轻消费者,要用年轻消费者的视角和口吻去讲述品牌故事,这个已经很常见了。

还有是品牌更加跟得上节奏了,在消费者期待新品的每一个时间点,品牌都有动作,品牌的态度是非常积极主动的。

以Mulberry为例,品牌总部与本地团队的沟通非常紧密。我们的沟通的频率已经达到了每日沟通。

21世纪:Mulberry作为历史悠久的英国本土品牌,如何理解中国消费者,是否会有本土化的适应?

仲琮婧:为了更好地适应中国,我们在三年计划中提出了两个关键词:localization(本地化)和personalization(个性化)。

从本土化来说,要考虑本地消费者的需求,例如一个包,它从各方面来看都很完美,但是尺寸大小会不会不太适合当地消费者。

从销量来看,中国市场需求很大,但是我们供应链速度不够快,消费者等待的周期较长,供货来不及再补回到市场。

此外,现在年轻人很喜欢新兴设计师,因为非常的有个性,代表着独立的思想。我们也会跟独立设计师合作。今年也已经跟一个英国独立设计师合作并出品了新的系列产品。

下一步,我们也在寻觅有留学背景的本土设计师。他们能够较好地融合中国的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对品牌有深刻的认知,对本地消费市场也比较了解。

21世纪:相比于其他国家,中国奢侈品消费年轻化的趋势明显,中国年轻消费者的关键词是什么?

仲琮婧:我们要去了解消费者,比如说在不同的店里,是不是应该根据地区消费者的需求,有一些exclusiveness(排他性)。因为中国地域的多样性和丰富性,要更加关注于每一个地域消费者之间不同的消费体验和表现。

还有一个趋势是中国市场跟英国相比较,客人对新品上架的速度要求很高。同时,我们的顾客也非常具有主人公精神。消费者开始越来越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想要什么,这个转变是很大的,而且跟品牌粘性越高的消费者越会提出要求,很像养成系。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