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明朝永乐年间所著的《永乐大典》是中国著名的古代典籍,也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大的百科全书。
《永乐大典》是明永乐年间由明成祖朱棣先后命解缙、姚广孝等主持编纂的一部集中国古代典籍于大成的类书。
《永乐大典》最初的名称为《文献大成》,后明成祖亲自撰写序言并赐名《永乐大典》是百科全书式的文献典集。全书目录分为 60卷,正文 22877 卷,共分 11095 册,全书约为 3.7 亿字。《永乐大典》汇集了当时古今七八千种图书,但可惜的是,在随后的历史变迁中,多半毁于战火,我们今天看到的不到 800 卷。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决心修一部巨著彰显国威,造福万代。宗旨是“凡书契以来经史子集百家之书,至于天文、地志、阴阳、医卜、僧道、技艺之言,备辑为一书”。最初令解缙主持编纂(规模147人),一年后修成《文献大成》,但朱棣亲阅后甚为不满,钦点姚广孝担任监修 ,同时编纂队伍扩大到了2196人(累计达3000多人),于永乐五年(1407年)定稿, 朱棣亲自作序并赐名《永乐大典》。全书于永乐六年(1408年)才抄写完毕。
《永乐大典》的出现,改写了中国古代典籍的历史,它的规模远远超过历史上任何时期的类书,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但同时也留下许多不解之谜。该书内容包括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收录了中国 14 世纪以前所有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众多内容,它比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还要早 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中的珍品。清代乾隆时期编撰的《四库全书》就以规模庞大而著称,但《四库全书》收录的图书不过 3000 种,而《永乐大典》收录各种图书多达 8000 余种,可见这个工程之浩大。《不列颠百科全书》在“百科全书”条目中称中国明代类书《永乐大典》为“世界有史以来最大的百科全书”。已经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永乐大典》的封皮为多层宣纸硬裱,表面覆盖一层黄绢,既庄重又大气。封面左上方粘有竖长方形的书签,用工整有力的楷体书写“永乐大典”四个汉字,字下方又有小字,用来说明这册书的卷数。封面右上角有个框,上面有文字说明该册书所属哪个韵目,并注明是该韵目的第几册。查阅者只要配《洪武正韵》的索引,就能按图索骥,在一万多册大典中找到自己需要的书籍。
《永乐大典》一共一万多册,现今存世的只是嘉靖年间的抄本。到了乾隆年间,《永乐大典》只剩下 8000 多册,可能是因为明朝的书籍多少有清朝不愿意看到的内容,被删了 2000 多册;第二次鸦片战争和八国联军入侵后,《永乐大典》副本被瓜分,现存放在西方各大博物馆,中国国家图书馆只保存了 161 册,全世界所有藏本加在一起不到原来的4%。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