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唐朝建立
1.太原起兵
李渊出身关陇贵族,祖父李虎官太尉、为西魏八柱国之一,死后追封唐国公。
父亲李昺袭爵唐国公,北周时任安州总管、柱国大将军。
大业十三年(617)李渊官太原留守,以废昏立明、安定隋室为旗号起兵。
义宁二年(618)李渊废杨侑,建唐,都长安,是为唐高祖。
2.统一全国
(1)西北:金城(兰州)薛举、薛仁杲;武威李轨;马邑(山西)刘武周。
武德元年(618)李世民灭薛仁杲,占陇西。
武德三年(620)李世民灭刘武周,收河东。
基本解除三大势力对关中根据地的威胁,唐朝开始全力经略中原、江南等地。
(2)中原:李密(瓦岗军)、王世充、窦建德。
武德元年(618)罗艺归附唐朝。
武德三年(620)李世民围攻王世充,四年击败来援的窦建德,王世充降。
武德四年-六年(621-623)镇压刘黑闼起义。
击败鲁南徐园朗、冀北高开道。
武德六年(623)唐朝确立在中原地区的统治。
(3)江南:萧铣、杜伏威、林士弘。
武德四年(621)李孝恭、李靖率军南下,萧铣投降。
武德五年(622)灭林士弘。
武德七年(624)镇压辅公祏起义。
长江下游及岭南之地尽为唐朝所有。
(4)朔方梁师都
依靠突厥庇护,贞观二年(628)唐太宗灭之,基本完成了全国统一。
二、贞观之治
1.玄武门之变
太子李建成及齐王李元吉集团与秦王李世民针对皇位继承权的斗争。
武德九年(626)李世民率长孙无忌、尉迟敬德及侯军集等设伏于玄武门,射杀李建成、李元吉,挟持唐高祖,发动政变。
六月立李世民为太子,八月李渊禅位,称太上皇。
2.原因
(1)君臣论治:反思隋朝覆亡教训,总结历代王朝兴衰原因。
提出两条原则:第一“为君之道,先存百姓”;第二保证百姓的基本生存条件。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修魏、周、隋、梁、齐、陈六朝史,吴兢著《贞观政要》。
(2)轻徭薄赋,发展生产
削减大型公共工程、减轻民众劳役负担和赋税、注意不夺农时;
关注百姓疾苦,重视灾害救济工作,给予抚恤赈济、减免税赋;
精简机构、省并州县,节约政府开支,减轻人民负担。
(3)不问门第,任人唯贤
‘致安之本,惟在得人’,不拘一格、知人善任,从各集团、各阶级搜罗人才。
(4)从谏如流,集思广益。
善于纳谏,虚心接受臣下的进谏和建议。(魏征、王珪、刘洎、马周、张玄素)
‘兼听则明、偏信则暗’,发挥谏官作用,言谏之风盛行,使政治保持清明。
(5)重视地方吏治,慎择刺史
房玄龄、魏征、李靖、温彦博、戴胄、王珪。
(6)法令严肃,信赏必罚
严明法令,强调‘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利于稳定社会秩序。
(7)布德怀柔、加强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开明
3.表现
(1)经济发展,斗米不过三四钱
(2)社会秩序安定
(3)民族矛盾缓和,被尊称为“天可汗”,文成公主入藏(吐蕃)
(4)君臣和睦,政治清明
4.评价
贞观之治的出现不仅是唐太宗君臣论治的结果,也是隋末农民起义推动的产物。一定程度上缓和了隋末以来的社会危机,客观上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发展,促使人民发挥潜在的巨大力量,创造出一个中国历史上文化灿烂、国力强盛的国家。
贞观之治的描写存在过度拔高的成分,人民负担依旧沉重、生活仍然艰苦,阶级矛盾相当尖锐,贞观后期政治风气也大不如前。
三、高宗时期的政治
贞观二十三年(649),唐太宗病逝,高宗李治继位,改元永徽,创永徽之治。
武则天是武士彟的女儿,贞观十一年(637)为太宗才人,赐号‘武媚’。
太宗死,入感业寺为尼。永徽四年(653)为高宗昭仪。
1.废王立武(打击关陇集团)
唐高宗即位时,朝廷大权掌握在以长孙无忌为首的关陇贵族手中。长孙无忌是太宗临终前托付后事的顾命大臣,极力维护出自关陇贵族的王皇后地位,排斥关东普通地主出身的重臣。
永徽六年(655)十月,在李勣支持下,高宗以王皇后无子为由将其废黜,立武则天为后。长孙无忌以谋反罪被流放后自杀,贬关陇贵族。关陇集团经这次打击已经不成集团。西魏、北周以来,关陇贵族集团控制中央政权的局面结束。
2.打击山东旧族
社会上,崔、卢、李、郑、王等山东士族衰落,但旧望不减。新贵争相与之通婚,以提高社会地位。太宗下令修订《氏族志》,规定不论数代以前,“止取今日官爵高下作等级”,企图建立以李唐皇室和外戚为核心的新门阀。编撰者没有摆脱传统门阀观念影响,其内容仍是着意考辨士族真伪,不叙新贵本望。
显庆四年(659)高宗时改修《氏族志》为《姓氏录》,贯彻“以品位为等第”的原则,“以后族为第一等,其余悉以仕唐官品高下为准,凡九等”。五品以上官员全部收入,包括士卒以军功晋升者。《姓氏录》受士族和贵族轻视(勋格),进一步打破门阀庶族界限、提高出身低微官员地位,为普通地主拥护。
3.边疆政策(苏定方、薛仁贵、李勣)
(1)西北:擒沙钵罗可汗,灭西突厥,定葱岭,统治西域。
(2)东北:平百济、灭高丽,设安东都护府,完成从隋文帝到唐太宗的大业。
(3)与吐蕃争夺河湟、安西地区。
唐朝疆域,以高宗朝为最盛。(1237万平方公里)
4.后期政策的转变 边疆专注防守,内地无为而治。
四、武则天时期的政治
显庆五年(660)高宗重病,武则天协助裁决政事,形成共掌朝政的“二圣”局面。
弘道元年(683)高宗病逝,中宗李显继位。
弘道二年(684)武则天废中宗显为庐陵王,立睿宗李旦,临朝称制。
载初元年(690),武则天代唐为周,改元天授,以洛阳为神都。
1.打击李唐拥护者
光宅元年(684)徐敬业扬州起兵
垂拱四年(688)琅琊王李冲、越王李贞起兵
2.求访人才
(1)发展科举:
天授元年(690)首创皇帝亲自策问举人的殿试
长安二年(702)开武举
扩大录取人数;“南选”成为常制,使岭南、福建等边远地区人才得到入仕机会
(2)设立“自荐”与“试官”制度
(3)效果:扩大武周的统治基础,选拔优秀人才如姚崇、宋璟、张九龄等。
3.奖励臣民言事(告密)
设铜匦,重用周兴、来俊臣、索元礼、丘神勣等酷吏
4.继续推行屯田,劝课农桑
编写《兆人本业记》以指导农业鄯阐
5.西部边疆屯田
6.击败吐蕃,夺回安西四镇
长寿元年(692)王孝杰大破吐蕃,在龟兹设安西都护府。
长安二年(702)在庭州设北庭都护府。
大大加强了北部疆域统治,鼎盛时期达到1241万平方公里。
7.评价
神龙元年(705)82岁的武则天重病,张柬之、李多祚等发动政变,拥立中宗李显,恢复李唐国号。
武则天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女皇帝,用人上注意选贤任能,如狄仁杰、张柬之、娄师德、王孝杰等发挥重大作用,提拔的姚崇、宋璟、张九龄等成为开元名相;政治上改革官制,经营神都,创制武周新字。
但是具有极大局限性,首先任用酷吏、滥施酷刑,大兴告密之风,给人民带来巨大痛苦,造成政治上的恐怖局面;其次为笼络庶族地主,选官用人泛滥,官僚集团迅速膨胀,大大增加人民负担;最后屡兴工役,大力崇佛,进一步加深了社会矛盾。
五、唐玄宗开元盛世
1.李隆基登基
(1)武则天以后的政治斗争:武则天死后,唐朝政局一时仍未能稳定下来。
中宗昏懦,皇后韦氏与皇女安乐公主干政,朝政混乱。
景龙元年(707)李重俊兵变被杀,韦后集团进一步控制政权。
景龙四年(710)韦后与安乐公主毒杀中宗,立少子重茂,韦后临朝称制。
睿宗李旦第三子临淄郡王李隆基与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诛杀韦后、安乐公主及其党羽,拥立睿宗复位,李隆基以功被立为太子,与太平公主产生矛盾。
斜封官(以中宗为首的集团纳贿卖官,纳钱三十万以墨敕除官)造成官员冗滥。
(2)玄宗即位:
延和元年(712)八月睿宗传位李隆基,是为玄宗。
次年太平公主发动政变,被玄宗挫败,动荡局面始告终止。
2.开元初年的政治经济措施(姚崇、宋璟、张嘉贞、张九龄、韩休等)
(1)矫正官员冗滥现象:裁汰冗官、停废闲散机构、整饬吏治。
罢斜封官,严格控制官吏铨选,重视县令选任。
开元四年(716)颁布《整饬吏治诏》,开元末修订《大唐六典》作为行政法典,规定各级机构建制、职权范围及人员编制,实行官员定额制,从法律上杜绝冗官滥吏,以保证行政效率。
(2)重视地方官人选:地方调任京官须有业绩,不历州县不拟台省
(3)抑制食封贵族:
开元三年(715)封户租调由政府统一征收,封家不得向封户催索或放高利贷.
后又规定子孙承袭实封,户数减少十分之二
(4)发展农业生产
鼓励兴修水利工程、重视田地开辟、颁布《置劝农使安抚户口诏》组织农社互助
(5)检田括户,限制土地兼并
开元九年(721)命宇文融为劝农使,检括逃户和籍外占田
增加政府收入、改变占田不均情况、缓和阶级矛盾、促进农业发展
(6)沙汰僧尼,压制佛教势力
开元二年(714)淘汰僧尼、强制还俗,禁止新造佛寺、禁止贵族官僚与之交往
(7)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
学校教育得到进一步发展,学生增多。
开元三年(715)开始令褚无量、马怀素等整理文卷,设东西京集贤书院,成书《群书四录》
开元十年(722)令陆贤修《六典》,开元二十七年(739)《大唐六典》完成。
开元十一年(723)置丽正书院,张说为总管院事,徐坚、贺知章等参与。
(8)整顿色役,改革漕运,以兵农分离的募兵制取代府兵制
(9)提倡节俭,力戒奢侈,禁止厚葬,注意移风易俗。
3.开元之治
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文化发达、国力强盛的局面,唐王朝进入繁荣富强的全盛时期,史称‘开元之治’。
开元之治的出现是唐前期百余年来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是广大劳动人民辛勤创造的结果,与唐玄宗的励精图治、锐意革新以及选贤任能分不开的。但是其间也蕴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土地兼并问题普遍存在,随着唐玄宗统治趋向腐败,社会危机逐渐暴露。
唐玄宗时,疆域面积大致维持在890万平方公里左右。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