⒈家居不如卖了房子租房住:
例如卖房子得六十万,每月利息2500元。租房1500元,还余千元,加上退休金,全国各地随便居住。
⒉买车自驾游,不如网约车:
若花二十万买车,保险费、加油费、停车费、年检……养车费用,层出不穷。少有人能够开够十五年,十年以后的修车费用,等于又买辆新车。
若能在某平台买二十万的商业养老金,每月利息千元。一增一减有二千元的差额,用在旅居上,生活质量的影响可不是一点点。每月换一个城市居住,远了坐高铁,近了网约车直达目的地,省心又省事。
⒊租房不如酒店宾馆:尽己所能,富养自己,拒绝穷游,富丽堂皇,自然赏心悦目。住酒店要注册会员。旅居养生是慢生活,短住三天五天不如连住十五天或者三十天,折上折可以节约三分之一的钱。若门市价是三百元,折上折支付二百元就够了。酒店住宿一百五十元是个分界线,超过一百五十元就与普通人渐行渐远了。
⒋出游有六个档次:穷游、小康游、土豪游、中产游、贵族游、皇帝游。
①每月消费8000元以下为穷游;
②每月消费8000元到15000元为小康游;
③每月消费15000元到50000元为土豪游。
知名旅游自媒体创作者麦@@夫妻,半年自驾游就花了30万,是个名副其实的土豪;
④每月旅行支出50000元以上为中产阶层。据统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台湾有很多中产阶级,每年都安排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全世界旅行,这个世界就是他们的后花园。
⑤贵族游和皇帝游耗资巨大,小老百姓穷尽思维也难以望其项背,只好做仰天之视。
其实能达到穷游就很不错啦,现世福报已经超越常人。小康游更滋润,吃穿用度不愁,最适合旅居养生,悠闲自在,现世福报超越了世间百分之九十的人。
⒌善用钱财,而不被钱财所用。
①资本发达国家的人到欠发达国家去消费,大城市的人到小城市去生活消费,物价低,消费起来少压力,这是最简单的一种认知;
②旅居养生是精品生活,是深度体验,不同于低消费能力的穷游。多游走于现代化的大中城市,交通医疗、人文历史、文化娱乐、饮食住宿等等,方便快捷舒适。最好的季节去最想去的城市,充分享受人类文明资源。
③县城或者县级市要少停留,入则蜻蜓点水。例如一些避寒避暑小县,淡季去没有意思,旺季去又人满为患,价格暴涨。
不与人挤,与世无争。
④资源型城市表面虽好,内里商业气息浓厚,体验价值有欠缺。例如@市,一年四季,吃住行玩的消费价格,都明显高于其他地方;去@市的饭店吃饭,听口音是外地人要比本地人价格高一倍;某市机场打的,还要多掏六块钱的出租车停车费……留心观察,善知进退,少踩雷少入坑。
⑤杭州西湖是我国最成熟的景区,对自己的美色很有信心,浓妆淡抹总相宜,令所有看她的人都陶醉其中。
⑥所有@,不论真假,圈起来收费,都没有去的必要。美景古迹犹如美人,看她一眼就得掏钱,沽名钓誉,令人作呕。
⑦剥去浓厚的商业气息,朴实而又贴近自然的民风,才是“美”的内涵,才能让万千游人流连忘返,以身相许。
⑧我首次爬黄山,门票只要一元,第二次去是十元,第三次去是六十元……最高门票涨到二百八,现在回落到二百三。第三次爬黄山是跟多位同事一起去,不单看到了日落,还看到了佛光:闲坐山顶大石,偶然低头,山坳之间,奇异光彩渐渐聚合,清晰可见一人影端坐光中。前后大概三分钟吧,又慢慢消失。心花怒放,叹为观止,内心欢喜久久不能平静。
别的不说了,我只说五点,想舒心游玩的人自觉自悟:很早的人爬山是不要门票的;特殊人群也不要门票;某时间段黄山市民免门票;六十五岁以上的老人免门票;再过五六十年,条件成熟,对标大多数国家,景区服务标准化,门票占比例很少一点。
⑧一些精品小店:良品铺子、傻乐瓜子、悦来悦喜、好想你……靠的就是品质有保证,可以放心购买。吃的东西,一定要真材实料,货真价实。若是没有分辨能力,钱多点也无所谓。
⑨特色美食一定要去老店,分店味道不变的情况下,也没有老店的氛围。感觉很重要,不要怕跑腿。
⒍钱生钱有多个层次:存银行是第一层;一般人也可以进入第二层次,一些平台理财和养老产品;第三层次需要些技术和胆量,股票和基金类;第四层则少人知,苦口婆心告诉别人也迷惑不解,即使能理解也没有办法实践,有隔靴搔痒之遗憾;突破了第四层的技术瓶颈,第五层就显得弥足珍贵,财富和身心合二为一,相互滋润,越活越久钱越多,健康舒适。
若没有深入到骨髓的对财富的理解,钱再多也是鸡肋,数字而已。
⒎财与身孰亲,知止不殆,可以长久。
财是神器,能者得之。无德之人不可得,得之为大害;少德之人不可拿财,拿之伤身心。俗语:匹夫无罪,怀壁之罪。
⒏没有老本挣再多的钱还是穷光蛋,有老本躺着也能挣钱。老店、站桩、学问、德行……万事万物都是同理,前期辛苦。
⒑有钱没有钱,不是家里存了多少钱,不是每月挣多少钱,也不是人均多少钱,而是每月消费多少钱。有能力每月消费很多钱,若是不能有益于身心健康,统称为“败家子”。
2018年7月12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