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目标】
1、了解郭沫若的生平及其创作。
2、品味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内容,领悟诗歌的象征意义。
3、认识“五四”时期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我们知道中国第一篇白话文小说为鲁迅先生的《狂人日记》,那么中国第一首白话文诗歌呢?是胡适先生的《蝴蝶》:
两只黄蝴蝶,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只忽飞回。
剩下另一只,孤单怪可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
同学们也许会惊异于这首诗文学性的匮乏,甚至感觉这不是一首诗。这首诗选自诗集《尝试集》,与诗集相对应的是“尝试”二字。作者在尝试什么?为什么要尝试写白话诗呢?用胡适先生的原话来说是:“私心以为文言决不足以为吾国将来文学之利器”,当时,胡适先生从西方接受的新的文化思想决定他目光的前瞻性,所以他刻意想摆脱旧诗体的束缚,想写出真正自由体的白话诗。
虽然如此,但是咱们还是能从刚才这首《蝴蝶》上发现旧诗体的痕迹,比如它还是以五言为律,还有压着an韵等。所以胡适先生对他的《尝试集》这样评价:我现在回头看我这五年来的诗,很像一个缠过脚后来放大了的妇人,回头看她一年一年的放脚鞋样,虽然一年放大一年,但是年年的鞋样上总还带着缠脚时代的血腥气,因为缠过脚的妇人永远不能恢复她的天然脚了。言辞中对自己诗作中留下的新旧时代交错的影子感到很是无奈。
如果是胡适先生的《尝试集》可以视为区分新旧诗的界限,那么堪称新诗纪念碑式作品的就是郭沫若先生的诗集《女神》。本堂课,我们一同走进诗集《女神》中的名篇《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一同感受新诗的魅力。
二、作者和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
1918年开始写诗。1919年《学灯》上发表诗作。1921年与郁达夫等人建立了创造社。
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1927年参加“八一”南昌起义。1928年流亡日本10年。
1937年归国参加抗战,领导抗日文化宣传工作。新中国成立后,曾任中国文联主席,并历任国家重要领导职务,主持科学和文化工作,对我国现代文学和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
主要作品有诗歌:《天狗》《凤凰涅槃》《炉中煤》《地球,我的母亲!》 《天上的街市》等。
戏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王昭君》《蔡文姬》
人物评价:“鲁迅自称是革命军马前卒,郭沫若就是革命队伍中人。鲁迅是新文化运动的导师,郭沫若便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鲁迅如果是将没有路的路开辟出来的先锋,郭沫若便是带着大家一道前进的向导。”
——周恩来(对鲁迅和郭沫若的革命作用和文学成绩的形象概括)
写作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听范读,思考这首诗给人的最大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参考】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2、诗歌的标题你觉得好不好?好在哪里?
【参考】诗题“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通过“立”“边上”“放号”,鲜明揭示了抒情主体的姿态。
动词“立”展现了抒情主体高俊挺拔的姿态。“立”就是站在那里,但它比“站”更有审美意蕴,会让人联想到巍峨的山、肃立的士兵等,更能展现抒情主体庄重的姿态,让人回味。
3、自由朗读,思考这首诗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
【参考】1--3节描绘了一幅海天汹涌的宏伟壮丽的图画
4--5节由景入情,引发诗人毁坏、创造、努力的主观感受。
6-7节由洪涛引发对宇宙人生的感悟,发出对力的呼告和赞美。
四、分析意象,探究情感
1、全诗7节,都涉及哪些意象?这些意象又具有怎样的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雄奇、气势磅礴
2、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有何象征意义?联系诗意和写作背景,谈谈你的看法。
【明确】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也是世界潮流的大工业生产规模的具体象征。
3、问题3:“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
的深刻含义?
【参考】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5、根据以上分析谈谈你对诗歌主旨的理解。
【参考】这首诗一方面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另一方面,自然形象成为社会现实和时代精神的鲜明反映,是五四时期那种时代狂飙的象征,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作者借这首诗想要告诉人们:科学的文明,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
6、你觉得作者的情感浓烈吗?怎样做到的?提示:修辞方面、句式方面、标点
(1)运用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反映了“五四”时期人民那种奋起直追、高扬个性、改变国家现状的强烈愿望,具有振聋发聩的艺术力量。(象征、拟人)
(2)运用叠词“啊啊”,运用“力哟!力哟!"这一反复手法,直抒胸臆,抒写对“力”的赞叹,增强艺术感染力。
(3)句式自由,节奏鲜明。《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首自由体新诗。这首诗采用了不受束缚的自由句式,具有极为鲜明、强烈的节奏感。诗中最短的诗句只有两个字,最长的诗句则达20字以上。长短句式随着情感的变化而变化,自由、奔放没有约束。
(4)叹号的使用
五、作业:
完成《同步学案》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