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来战争都是人类最不愿提及的话题,因其代表着流血和死亡,意味着会有无数人失去丈夫和父亲,同时也会有无数人失去挚爱的儿女。
从冷兵器时代再到如今的科技战,万变不离其宗的核心,仍在于参与战争的是有血有肉的人。
刀光剑影间马革裹尸的场景屡见不鲜,这也正是我们痛恨战争的原因。
除战斗减员所造成的人员损失外,还有很多非战斗性减员会对参战军队造成极为消极的影响而其中最令人头皮发麻的,便是“营啸”所带来的连锁反应。
而对于缺乏现代科学技术和知识技能储备的古代军队而言,“营啸”则无异于一场灭顶之灾,再骁勇的战将也无法在此种困境中绝地逢生。
营啸的由来
相比与武装到牙齿的对手短兵相接,古时的将领更害怕内部所滋生出的暴乱。
毕竟敌人再凶残也可以暂避其锋芒,可自己人的癫狂却可以让整个集体都无可遁逃。
而被诸多统兵之人视为禁忌,谈之色变的“营啸”,实际就是精神压力过大的兵卒在睡梦中无意识地喊叫,继而带来“由点及面”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所有人都精神迷离、陷入癫狂的危险境地。
看似,不过是士兵做了个噩梦而已,但其实,这种情况所带来的后果不亚于一场雪崩。
众所周知,古时作战对垒双方的营地相隔都不会太远,一方阵营稍有动作,便会被对方知晓。
闻风而动的敌军就像嗜血的秃鹫一样,会在转瞬之间呼啸而至,“趁你病要你命”在战场上算是最划算的买卖。
再加上“营啸”基本都在夤夜发生,从人体机能的角度来说,恰好处于最为迟缓和需要休息的时间段。
一旦被敌方侦探发现己方阵脚大乱,那随之而来的就是一场突袭。
一旦陷入大规模“营啸”,几乎可以判定为整支军队都丧失了最基本的战斗力。
而面对战力彪炳的敌军,丧失战斗力的结局也就不言而喻了。
战争的残酷性在于它从来都没有绝对的公平,它从来不会因为一方发生“营啸”而制止另一方的攻击行为,因此不合时宜的“营啸”无疑于一场自杀。
试想一下这样的画面:全面爆发的“营啸”让将领无计可施,手下的士兵甚至开始自相残杀。
无意识状态下所做出的举动,根本不受自己的控制,面对这样的一支队伍,又该如何让他们快速恢复到理智状态呢?
恰在此刻,敌军拍马而至,手持利刃冲入阵中轮番砍杀。
想必不消几个回合,陷入“营啸”的一方就会落得个全军覆没、血染疆场的下场。
其带来的后果绝对不止于输掉了一场战争,无论是对经济、文化、甚至国土面积的归属权都可能产生蝴蝶效应般的连锁反应。
也许有人会质疑:突袭方缺少大将之风,乘人之危难称英雄。
但战争有铁的法则,对阵双方各自代表着己方势力和背后的疆土,同样也肩负着保一方百姓周全的重任。
对敌人的仁慈就是对自己的残忍,这道无解的难题从来就没有过正确的答案。
无论是庙堂之上的一国之君,还是领兵在外的将领都深谙其道,因此对“营啸”的防微杜渐就成了军队中极为重要的一项工作。
受制于条件所限,古代军队不可能配备类似于心理医生的角色,去给浴血奋战的士兵做疏导工作。
那么“解决不了问题就解决提出问题的人”就成了最有效的处理办法。
目前可考证最早的“营啸”发生于东汉对西羌的战争中。
据相关史料记载,此役西羌军趁着夜色闯入东汉阵营,携“营啸”之余威,逼退东汉军队近四十里。
这一败虽说没有直接导致东汉封建王朝的消亡,但对江河日下的汉朝来说,有生力量被削弱,确实加剧了灭亡的步伐。
一场溃败对军队的士气必然是沉重的打击,可罪魁祸首“营啸”却始终无法被有效地遏制。
因此,严格的军纪便对引发“营啸”之人,制定了极为严苛的处罚。
直到太平天国时期,针对引发“营啸”者的处置军规,仍然在沿袭使用,甚至要比以往的力度还要更大。
虽然众人皆知引发“营啸”也并非此人本意,但此人却注定会成为维护集体安定的献祭品。
营啸的演变
传统军队具有极为森严的等级制度,这是它最为显著的特殊性。
而且战时长期处于封闭环境,焦灼的对战状态让大家的精神都时刻处于紧绷状态,这才让军营成为了“营啸”重灾区。
也因为“营啸”中含有一个“营”字,很多人会误以为这种情况只有在军营之中才会发生,但其实“营啸”所覆盖的范围,包括军营但却远不止于军营。
从本质上来讲,之所以会发生“营啸”的现象,根本原因还是长时间处于高压状态下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其波及面之广,自然也就不仅局限于军营了。
如今广为流传的两次“营啸”事件,一次发生在解放战争时期的淮海战役,陆军中将孙元良率领十六兵团从陈官庄方向突围,一路撤退到萧县附近才安营扎寨。
十六兵团错误地预估了当时的形式,他们自以为逃出生天就可以高枕无忧地彻底卸下防备,在夜间休息的时候,甚至连流动岗哨都没有去安排。
循迹而至的解放军部队,借着夜色的天然掩护,打了孙元良一个措手不及——才从鬼门关死里逃生的十六兵团,刚刚进入梦境,又被枪炮声惊醒。
连续的高强度刺激,终于让疲于奔命的十六兵团来到了崩溃的临界点,整支部队乱成了一锅粥,士兵们甚至开始把枪口对准自己的战友,盲目地扣动扳机。
这场“营啸”直接让坐拥数万成员的十六兵团人员,锐减至不足500人,这也是世界近代军事历史上唯一的一次“营啸”事件。
而另一次“营啸”的发生地,则从军营来到了闽东山区,故事的主人公也从严阵以待的军人变成了下乡插队的知青。
根据这名知青的后代所述,他的父亲当年接到上级指示,前往闽东山区学习拖拉机驾驶技术,由于训练场地交通不便且位置偏远,他们走了一天的山路才到达了目的地。
长途跋涉的劳累和繁重的训练任务,压得这群青年人快要喘不过气,终于到了晚上休息的时间,大家也都顾不上许多讲究,随意在一座破败的庙宇中合衣而眠。
躺下不多时,就响起了此起彼伏的鼾声。
然而,大家熟睡之时,一名男知青毫无征兆地突然起身,双眼猩红地吼了起来,时隔多年回想起那个声音都令老知青不寒而栗。
这一反常的举动很快惊醒了其他知青,但醒过来的这些人似乎并没有真正地清醒,他们开始下意识地嘶吼嚎叫,发疯似地撕扯着自己身上的衣服。
这是多么恐怖的一个场景,十余人在一座荒废许久的寺庙里集体发狂,惨白的月光透过窗户照在他们脸上,可却捕捉不到一点属于人的迹象。
还好,老知青临危不乱,纵身跃上木桌一脚踢开了窗户,又把茶壶奋力摔在地上大喝一声:都给我清醒一点!看看你们现在的样子!
新鲜空气的及时流通和这一声怒斥,把众人从迷离的时空中拉回了现实,上一秒还形如丧尸的众人面面相觑,完全不知道刚才发生了什么。
由此可见,“营啸”并不专属军队,而是基于高强度精神压迫状态下,产生的无意识的自我催眠,进入到这个迷离意识形态的人很容易被梦境和入睡前的所见所想而影响。
从而做出的一些异于常人,以及有违常规的举动,这些举动的背后隐藏着对现状的不满,同时也是情绪宣泄的一个入口。
这种情绪,很容易让身边朝夕相处的人产生共鸣,因为他们几乎每天都形影不离,待在一起做着相同的事情,面临的困境和压力自然也如出一辙。
营啸的消亡
这世上有90%的恐惧都是来源于无知,我对这句话,深以为然。
古代的兵营之所以对“营啸”讳莫如深,是因为他们无法剖析到导致这种情况发生的核心原因。
找不到诱因自然也就无法对症下药,做不到对症下药自然也就无法药到病除。
这种超出认知范围的事情发生之时,很容易就会被引入冥冥之中的鬼神之说。
例如,当“营啸”在古时的监狱中发生,狱卒会将一切归结为狱神发怒或者犯了太岁,在他们的理解里,神仙发威又岂是凡人可以解决的问题。
在兵营中同样如此,一旦“营啸”现象大规模爆发,势必会对整支军队的安定团结和战斗力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
为了避免贻误战机甚至导致战役失利,就只能将引发“营啸”的始作俑者以军法论处,最后还不忘以“诛杀邪灵”来安抚其他将士。
这是时代的悲哀,也是人类文明进程发展避无可避的伤痛。
正如每一次革命都注定会有牺牲,任何的改革和进步都会伴随着时代的阵痛。
时至今日已经再也听不到关于“营啸”的消息从军营中传出,这一现象的消弭背后,所折射出的东西值得我们每个人去思考。
能打仗的士兵永远打不过知道为何而战的士兵,新时代的军人拥有古时军队不可比拟的坚定信仰和顽强的意志力。
他们知道自己是为人民而战,是为祖国而战,只为了那面飘扬的五星红旗而战。
单从这一点来说,新时代的军人是为了捍卫正义和尊严而存在。
此外,随着时代进步,军队也迎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文娱项目丰富多彩、心理辅导专业及时、膳食搭配科学合理、作训安排系统规律,如今的军旅生涯让无数人心生向往。
中国是一个始终热爱且呼吁和平的国家,我们不会主动挑起战争,但如果战争来临,我们的将士将会是最锋利的国之利刃。
人民子弟兵明白这一点,人民也明白这一点,国家更明白这一点。
所以新时代军人一身正气,一身傲骨,又怎会被虚无的梦境所控制。
既然我们已经亲手打破了梦魇,自然也就不会再被其所困扰,关于“营啸”所带来的消极面顺理成章地,随着那段历史被永远埋在了记忆的深处。
讨论“营啸”昔日所带来的影响,并不是想要去评判历史,而是想通过这种方式,更多地去传递积极的信号,给到生活在新时代的我们每一个人。
而“营啸”所代表的深层含义,并不只是局限于某一领域。
覆巢之下无完卵的道理并不难懂,不完善的社会制度和动荡的时局会在很多方面造成“营啸”的恶果。
中华民族的历史源远流长,在五千余年的文明发展史中,我们有着灿烂且辉煌的人文积淀,也不可否认存在着类似“营啸”这样的遗憾之处。
那些瑰宝是我们的骄傲,这些不足和缺陷,我们同样会坦然面对并努力改正。
如今的中国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告:中华大地再无“营啸”。
从闭门造车走向开放融合、从封建走向科学,这条路并不好走,但我们有信心也有决心可以踏出一条康庄大道。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辈定将上下而求索。
历史是需要直面的,我们谈论古代“营啸”的意义,在于警醒世人不要重蹈覆辙,在于点燃每个人心中那把最为明亮的火把。
如今安定幸福的生活来之不易,我们会矢志不渝投身到捍卫家园的伟大事业中去。
更会为不断建设我们的国家奋斗终生。
参考文献:
《可怕的“营啸”有谁经历过?》
《历史上真实的“营啸”,一声尖叫让数万人的军队自相残杀》
《最怕两个字——“营啸”》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