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心触摸世界

赛题回顾

触摸一个词语

&

生活在别处

作者名片

顾知新

所在学校:泰兴市第一高级中学出生日期:1998年7月6日兴趣爱好:听歌,看电影个人特长:京胡最欣赏的话:时刻记住自由是方向。人生规划:考入东南大学。

佳作赏析

触摸一个词语

■顾知新

前几日,报纸上报道了一则消息,是关于慰安妇纪念馆的。让我动容的,是那一尊慰安妇雕塑——“请为她拭去眼泪”。一位佝偻着身子的老者,脸上满是时间刻下的屈辱,她的眼中常含热泪。这不甘的泪呀——拭去你的眼泪,湿了我的眼眶。

我相信,在每一个替她拭泪的游人心里,“慰安妇”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真实到令人心碎的绝望——触摸一个词语,让它不再冰冷,而是化作一段有血有肉的故事,镌刻在你我心田。

我们最惧怕的不是毁灭,而是忘却。忘却所带来的麻木,正是“看客”出现的原因。让心在寒风中被吹成麻木的冰块,记忆也就被风裹挟着逃走。

当一个词语变成一段故事时,我们的震撼与感动方可让我们永不遗忘。而触摸正是让词语化作故事的绝佳方式。

我们需要触摸,因为它带来的是真实。可如今的各色男女,宁可任凭视听对词语做浅薄的解释,任大脑变成肤浅认知的跑马场,也不愿静下心来把这词语轻轻触摸。

触摸呀,你的地位本不该如此!在我看来,触摸词语有两种境界。第一种境界便是细细触摸、品读了。当我细细触摸一个词语,小心地品读它的内涵时,我便记住了这个词语,或者说,拥有了这个词语。《相约星期二》里的莫里教授说:“当我细细品味后,才可能达到超脱。”当我们理解了这个词语后,我们才可能放下感情色彩,去客观地看待它背后的故事。我想,慰安妇纪念馆让人触摸到“慰安妇”这个词语,不是为了仇恨,恰是为了让后人能客观地回顾这段历史。

如果触摸一个词语的第一境界是“拥有”,那么第二境界便是让它“融入生命”。“经典是什么?经典就是让你在人生另一阶段想起它时能泪流满面的东西。”说得多好!要达到第二境界,用心是少不得的。曾记得那个词语“玉琀蝉”,这是一种玉器,古人下葬时会将其塞入逝者嘴里,为的是千百年后出土为蝉,高飞秋风里,唱出心里一段曲折。我当时并不理解,直到看到司马迁“思垂空文以自见”时,才懂得了古人的辛酸——那是对知己的无限渴求呀!“玉琀蝉”融入我的生命,让我懂得《高山流水》的美妙,让我的心灵看透这从历史中走来的词语,和它背负的深情。

比赛结束后,我可能会去慰安妇纪念馆,去替雕塑拭泪,触摸“慰安妇”的痛楚,铭记历史,忘记仇恨,带一颗敏锐客观的心,继续生活。

点评

这是一个稳妥的思路,作者选择了“慰安妇”这个词语,沉下心来感受体悟。“‘慰安妇’已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词语,而是真实到令人心碎的绝望”,顺着这样的思路,本来也能写出一篇不错的文章。然而作者却宕开文笔,探讨起“触摸一个词语”的方式:“当一个词语变成一段故事时,我们的震撼与感动方可让我们永不遗忘”“而触摸正是让词语化作故事的绝佳方式”。没有停留于此,作者的思路还在继续:触摸词语的第一个境界是“拥有了这个词语”;第二个境界则是“让它‘融入生命’”。如此,文章超越了对某个具体词语的品读,而有了思想的深度。作者在篇末又回到“慰安妇”这个词语,既是对前文的呼应,又是对文章观点的印证。

(江苏教育报刊总社副总编 陈瑞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