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上半年的各项财政数据均已公布,这两天仔细看了一下财政部的通报发现上半年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的差额很大,尤其是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远远大于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形成了较大规模的地方公共预算赤字,先来看看具体数据。

2022年上半年全国(中央加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10.5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2.89万亿元,两者之间差了2.37万亿元。

将中央与地方分开看可以发现差距更大,上半年中央一般公共预算收入为4.77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为1.56万亿元,实现3.21万亿元结余;地方的预算收入为5.76万亿元,预算支出达到了11.33万亿元,赤字高达5.57万亿元。

全国31地公共预算收支不平衡,总赤字达到了5.57万亿元,这个数字是相当高的,各个地区的公共预算收入均低于公共预算支出,其中成绩最好的上海差了18亿元,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上海多年以来第一次发生上半年收入低于支出的情形,由此可见两个月的静态管理对于财政收入的影响不小。

除了上海外剩余30地的赤字均在400亿元以上,22地超过1000亿元,差额最大的广东、河南与四川分别“亏”了2912亿元、3370亿元和3694亿元。

地方上如此大的财政赤字如何解决呢?我相信大部分人的第一反应是靠卖地赚钱,那么卖地收入是否已经算到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里面了呢?如果算进去了的话就不存在靠卖地补贴财政的提法了。

卖地收入未纳入公共预算收入

开头提过今年上半年全国一共实现了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52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税收收入,上半年取得了8.56万亿元,卖地肯定不属于税收,所以不在这个范围之内。

二是非税收入,分成很多类,上半年一共获得1.96万亿元,这个数字相对于卖地收入而言实在太少了,所以可以肯定的是也没有纳入其中。

因此,卖地收入确实不在10.52万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里,这么来看好像真的可以通过卖地解决公共预算赤字问题。

卖地收入有自己的账本,管不了公共预算账本的事

我们国家有四本账本,分别是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和社保基金预算收支,卖地收入的官方叫法为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列入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账本里。

财政部公布了上半年全国政府性基金预算收支情况,收入2.79万亿元,其中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收入为2.36亿元。

终于找到卖地收入的数据了,上半年靠卖地获得了2.36万亿元,与全国公共预算收支2.37万亿元的赤字额差不了多少,正好能够填补。

可问题没那么简单。

刚才说过卖地收入是列在政府性基金里的,与公共预算根本就是两码事,不存在互相补亏的说法,就好比你和你父母的财产在法律上是相互独立的。

另外,上半年政府性基金支出了5.48万亿元,比政府性基金收入多出了2.69万亿元,换言之,卖地收入所在的账本本身就“亏”了2.69万亿元,自己家里都搞不定,哪有余力帮助别人补亏呢?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主要靠三种方式填补

卖地收入有自己的用途,主要是花在全国各地的大基建上,今年楼市萧条导致卖地收入大不如前,再加上今年投入了巨额资金入基建,双重因素导致政府性基金的收支差额很大。

因此,无论从性质上还是数额上来看卖地收入均无法用以弥补全国31地共计5.57万亿元的一般公共预算赤字,那么不够的钱从哪里来呢?有好几种渠道,主要是靠以下三种。

1.有历年结余资金

一般情况下不可能把所有的钱都花完,总会留点钱在手里,各地政府也是一样的,每年或多或少有点结余留到第二年使用。

比如,2021年上海一般公共预算收支结余了154.4亿元,可以在2022年使用。

当然,结余资金数额有限,特别是那些每年财政净贡献为负的地方,如果有大量结余的话也用不着向中央“要钱”了。

2.中央通过转移支付“补贴”地方财政

一般公共预算收入的大头是税收收入,我们国家的税收采取的是中央与地方各拿一部分的制度。

比如,税收里的大头国内增值税采取五五分成,各地征收上来的国内增值税上缴一半给中央;又如企业所得税采取六四分成,中央拿60%、地方拿40%。

中央收齐各类税收后根据各地实际经济情况进行转移支付,相当于31地分别上缴一部分资金组成一个大资金池,里面的钱由国家统一分配。

2021年中央一共向全国31地转移支付了8.22万亿元,各地领到的“补贴”各有不同,比如北京领到了1076亿元、天津领到了568亿元、上海领到了834亿元,2021年全国获得转移支付最多的地区为四川省,达到了5506亿元。

今年各地日子不太好过,中央加大了转移支付的力度,全年预计一共“补贴”9.8万亿元,比去年多了将近1.5万亿元,高出18%。

转移支付是弥补地方公共预算财政赤字的最重要手段,也体现了“取之于地方、用之于地方”的原则。

3.发行地方一般债券向民众借钱

贷款买房的情景下购房人首付不够就找银行借钱凑齐房款后交易,政府的收入低于支出时也能借钱,其中,中央政府向企业、机构和个人的借款称为国债、地方政府借钱叫作地方债。

地方债又分为地方一般债券和地方专项债券,前者可以用来弥补各地一般公共预算的赤字。

根据财政部数据显示,2022年1-6月全国31地一共发行了1.33万亿元的地方一般债券,达到了5.57万亿元地方公共预算赤字的23.8%。

除了以上三种措施外还有其它“补亏”方法,比如国有公司会上缴部分利润,同样可以用来填补赤字,只是金额实在太小,基本可以忽略。

综上所述,卖地收入可以用来投资、建造基础设施等,但无法弥补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支不平衡产生的赤字,况且国有土地使用权转让收入未来可能会越来越少,在房地产税未实施的情况下“土地财政”怕是很难像从前那样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了。

为了收支平衡,各地政府得从其它方面想想办法,激发消费活力、提升企业盈利能力、提高老百姓收入以获得更多的税收可能是唯一的方法。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关注、点赞@王五说说看,您的支持是对原创最好的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