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行有言“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无声妙不可言。柳永在《雨霖铃》也同样描述“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此处应也是无声胜有声。千言万语汇成汇成两行泪,千言万语凝结,让人哽咽不语。在文学艺术的境界里,有无声胜有声,成为极致的美。艺术源于生活,今日西安分别32年的母子相见,不也是抱头痛哭,久久无语吗?有时候,无语比有话更能表达感情,无语胜过了有声。

无声胜有声
在生活中,其实也需要掌握无声的艺术。自己做了父母了,方知道母亲的不易,可是会出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当你面对母亲,要讲出一些爱的话语时候,你会发现自己难以启齿,会发现自己难以表达,即使想要诉诸文字,也难以下笔。或许喝多时候,对母亲的爱的表达是无语的。在不言不语中明白了父母的艰难,在无声无息主动做一些家务活,在逢年过节中买一些称心的礼物……其实有时候对父亲又何尝不是呢?其实也最最真挚的感情的表达,不是轰轰烈烈,而是无声胜有声,这可能更中国化…
…
家长或老师教育孩子,也可以无声胜有声。身边总有一些老师或家长,对待孩子总是喋喋不休,无论大小错误,总是要不断耳提面命,促膝长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仔细想来,事有大小,话有三说,不见得长篇大论的说教会胜过不动声色的身教!好的教育者,应该是巧妙平衡,巧妙使用,既有“大弦嘈嘈如急雨”也有“小弦切切如私语”更有“此时无声胜有声”。

以声还声
当然更有不少管理者,也犯同样的错误。如《种树郭橐驼》所言:“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吾小人辍飧饔以劳吏者,且不得暇,又何以蕃吾生而安吾性耶?”何其是也,频繁发省,不断发声,不仅无益,而且有害。但凡有良知者,工作中皆能上进、努力、不偷懒、不懈怠,何须旦暮聚之,鸣鼓击木?上进者无须以声醒之,懈怠者即使雷霆之声也无法唤醒……

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