级索村北门里二道街西头,住着大片黄姓家族人家。街口路北,坐落着黄氏家族的府门大厅,村人俗称“黄家大厅”。

该厅坐北朝南,重梁起架,四梁八柱,木框架结构,厅堂青砖灰瓦,起脊挑檐,外观古朴典雅,庄重大方,是城西最大的厅堂之一。大厅约建在清代乾隆之初,为黄氏府第的客厅,是专门用于接待官员和客人的处所。厅内正中原悬有丹地金字乾隆御匾一面,上款写“恩赐黄缵”,下款书“乾隆钦旌”,中间四个大字是“绩著闽疆”,时为“甲午年”(乾隆三十九年,1774年)。可惜的是,这么宝贵的文物,竟在文革中的1966年被当作“四旧”毁掉。大厅解放后为粮所粮仓,再后相继为级索村办公和文艺宣传队活动的场所,现已成为民居场院。大厅院西面,有黄家大院门楼一座,大门框左右各嵌红底金漆的楹联,两楹联为清代大书法家、累官东阁大学士、时任南京巡抚的刘墉所题赠,上联是“黄卷清灯原是颖川事业”;下联为“玉堂金马由来江夏家声”。此联意在褒扬黄家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紧邻大厅的东面,又有三间带廊檐的小厅,建筑形式与大厅相似,只不过规模小了一些。这一大一小的厅堂,既彰显了黄氏家族的功名,又为级索村人增添了光彩。

黄缵,字景武,是黄氏迁居级索村第二代(黄氏十世)人。援例授布政使司经历……在官七年,历署甫县县丞、清流知县、上洋通判,所在政绩卓异,迁平潭同知,为通省能员。任平潭海防九月,卒于官,敕授文林郎,葬于级索村西北角黄家林。其子一,名榜,字荣甲,扶柩至蒲城,感瘴于石碑镇,长号而卒,例赠儒林郎、太学生(见荣甲黄公暨德配殷孺人墓志铭,道光九年〈1830年〉)。黄缵父子坟墓“文化大革命”期间遭破坏,阴碑现存放在级索村文史馆院内,碑身有“铁面御史”王东槐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