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勇
当前,新冠病毒奥密克戎变异株正在国内大范围流行,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进一步优化,新冠的防疫阵地骤然收缩到了医疗机构之内。作为提供医疗服务的中坚力量,在疫情管控政策放开后第一波感染高峰冲击下,医务人员尽力守护着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进入了关键时刻。
统筹谋划 “杏林春暖”集中力量保障阳性患者诊疗
面对疫情防控的新形势新任务,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不断优化诊疗流程、扩容资源、增加力量,统筹做好疫情防控、患者救治和日常医疗服务,切实保障急危重症和特殊患者就诊工作,牢牢守住维护人民群众健康的阵地。
自12月初社会面取消核酸检测及查验以来,新冠病毒感染者人数骤然增加。根据陕西省《关于进一步优化落实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措施的通知》,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紧急规划协调在门诊五楼、六楼开设了两个新冠病区,作为新冠阳性患者专用的收治区域,并以蕴含医者人文关爱寓意的“杏林春暖”为病区命名。
医院从各科临时抽调了10余名医护人员,安排参加过支援武汉抗击新冠疫情并多次外出支援具有丰富抗疫经验的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刁鑫、耳鼻喉科副护士长陈荣霞分别担任病区主任、护士长,为新冠患者提供专业的救治照护。仅用2天时间,病区在功能布局、人员配备、物资保障、工作流程等方面筹备完成,12月11日正式接诊患者。
经“杏林春暖”病区医生会诊后,首先将发热门诊需住院的新冠阳性患者进行集中收治,并第一时间摸排在各病区住院的新冠阳性患者,将各个科室的阳性患者转入“杏林春暖”病区,保障其他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截至目前,“杏林春暖”病区累计收治患者100名,治愈出院67名。缓解了各个科室的收治压力,也为患者提供了更有效的照护。“杏林春暖”病区先后共派驻了14名医生、20名护士,医护人员们在艰苦条件下,紧密协作、团结奋进,努力构筑起守护人民群众健康的坚实防线。随着阳性患者的收治,相继共有10名医生、9名护士出现了发热症状,困难时刻大家纷纷“轻伤不下火线”,采取交替上班、轮流休息的方式保证病区内有足够的医务人员,全力保障患者救治。
站好疫情防控第一道岗
作为疫情防控“桥头堡”,医院第一道防线发热门诊需要快速识别新冠肺炎疑似患者,确保病毒不会在院区内大规模扩散和流动,最大程度阻断医院感染的发生。随着社会面感染者增多,阳性病例大量增加,发热门诊就诊量和流感样病例数明显攀升,最高的一天为514人次。
就诊患者骤增,发热门诊医护人员也出现了不少阳性,但他们首先考虑的是患者,及时调整班次,采用“精准弹性排班”,医生身体不舒服随时报备,机动调配,确保工作正常运转。
医院也积极应对,协调各部门全力支持保障发热门诊所需人力、设备、设施、物资、药品等,确保患者安全有序就医。并对发热门诊进行紧急扩建改造,将原有的两间诊室扩充四间诊室,增派医务人员,对发热门诊的药物也进行了扩充,保障患者用药需求,全面提高接诊能力。
艰难时期,为了给患者提供良好的就医体验,发热门诊还增设了4个卫生间,并摆放饮水机、自助查询打印报告机等方便患者就诊的设备设施。设置了相应的绿色通道,急危重症患者可直接进入急诊抢救室治疗,普通发热患者和阳性发热患者也有分别的就诊通道,分区治疗,最大程度保障医护人员及患者安全。
让每一位急诊患者得到及时救治
疫情防控形势进入艰难复杂的时期,争分夺秒抢救生命的急诊科,也同样进入艰难时刻。最高一天的接诊量达到258人,危重占比达20%,远远超出既往数量,成为疫情防控的风口浪尖。
在科室医护人员一度因病减员,工作量骤增,生理和心理双重压力的重重困境下,急诊科上下团结一心,主动加班,主动替班,随叫随到,牢牢坚守在医院疫情防控的前沿阵地。院前急救科医生更是在24小时出车33趟,创下了急诊出车的最高记录。
急诊科的医护人员们,此时都承受着前所未有过的巨大负荷与重重压力。“最近,无论是救护车送来的,还是自己来的患者,病情都很重。慢性病患者也很多,比如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还有一些重症肺炎的,送来时情况很危急,我们会就地抢救,也来不及考虑患者是否是新冠阳性患者。”急诊科主任刘延峰表示,这段时间以来,医护人员们秉持着一个原则,绝不能因为核酸查验耽误患者的病情,虽然会增加暴露风险,但救死扶伤,是医务人员的天职。
守护危急重症 用顽强拼搏为生命站岗
为了最大程度保障重症患者安全,ICU重新优化区域布局,将所有阳性患者集中在指定区域,集中人力、物力进行救治。
当感染人数上升,危重患者的人数也在上升,目前,ICU内收治有21名需要接受重症监护的患者,其中,包含1例ECMO上机、4例CRRT转机的危重患者。实施胸外按压、气管插管等抢救措施者日均达3-4例。这些,都需要接受过综合ICU知识技能训练和培训的医护人员提供专业的医疗照护。医院在现有重症人力资源的基础上,加紧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也安排了4名研究生进入ICU协助病历书写、文件整理等工作,进一步扩充医疗力量补充到重症医学专业队伍当中。
随着重症患者增多,ICU现有医务人员压力与日俱增,多人相继出现阳性发热症状。在减员严重的情况下,科主任周晶从周一开始就住在科室,进入24小时在岗状态。而刚刚“倒下”还未休息多久的医护人员,刚退烧便立即申请返岗。医护人员们用训练有素的专业技能,用顽强拼搏的奋斗精神,牢牢据守在守护危急重症的阵地上。
日夜坚守 全力保护血透患者“生命线”
在所有医疗机构都经历着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大考之时,血液透析室因其特殊性、专科性,更是面临着巨大挑战。但医护人员从未按下暂停键,通过弹性排班,轮流上岗,坚持为每一位患者完成透析治疗,用责任与担当守护着透析患者的“生命线”。
这段时间,“白+黑”日夜坚守已经成为透析室医护人员的常态。从早上6点开始,一直到次日凌晨5点半,几乎24小时不停歇。原有透析患者180余人,日间床位已饱和,随着阳性患者增多,透析室第一时间在排班上进行调整,由三班倒改为四班倒。白班完成对阴性患者的透析治疗后,做好对环境物品的消杀,再为阳性患者开启夜间透析,最多的时候一天为103位尿毒症患者完成透析治疗。
在工作节奏更紧张、压力愈沉重的时刻,没有一个人退缩,大家有序开展工作。援疆回来的医护只在酒店休整了两天,就主动返岗,开始了加班加点的工作。这个特殊时期,透析室全体人员全力以赴、日夜奋战。他们中有的自己孩子还在哺乳期,有的家里的老人确诊阳性无人照料。但疫情当前,医务人员的责任,让他们舍弃自己的小家,默默投入工作。他们想得最多的是,患者的治疗一定不能脱节,要尽自己的最大力量和医院共同度过最艰难的时刻!
尽全员之力 保障安全同时从未停止手术
自12月以来,受疫情影响,手术麻醉科面临的压力更多的是要严防院内交叉感染。为了应对新的疫情防控形势,医院对新住院大楼手术区布局流程进行了调整和优化,确定了危急条件下手术人员调动机制,确保急诊患者能迅速得到救治。手术麻醉科与感控科也进一步完善应急处置方案及流程,进行全员培训。
为尽量减小“非战斗减员”对临床工作的影响,确保手术室正常医疗秩序,手术麻醉科的医护人员轮流值守在岗,做好疫情防控,在全力保障患者安全同时,手术不按“暂停键”。12月截至目前,共完成各类手术418例,在减员严重的情况下,保持着每日手术量在20台左右,剖腹产、创伤骨科、腔镜等手术每天都在开展。克服一切困难,让患者得到及时救治,是大家的共同信念。
坚守担当 “药”有作为
在医院各个部门受到疫情的冲击之时,药学部作为保障药品供应的直接部门也迎来巨大挑战。首先面临的就是人员短缺和药品短缺。科室工作人员陆续出现发烧,不能到岗,门诊药房每晚统计次日能上班的人员,随时调整班次,在人员紧缺的情况下,每一位药师都竭尽全力保障窗口正常运行,保证每位患者等候时间不超过4分钟。
在发热患者激增、社会面药店普遍无药的情况下,医院解热镇痛和抗病毒药物,起初一度出现断货。科主任陈琳发动人员多渠道、多举措保障药品供应,与26家药品配送企业联系,12月以来,共计送来新冠相关药品三十余种,口服制剂27520盒;注射液7130支;栓剂430盒。科室紧急联系相关配送企业,临时采购药品布洛芬相关制剂970余盒,安乃近40000片,去痛片23100片,蒲地蓝消炎口服液1200盒。
药师们积极应对,将有限的药品切实用于保障发热患者的治疗,把布洛芬片、去痛片、吲哚美辛片,拆零分包。同时积极寻找替代药品,保证发热患者人人有药可用,药房随时有药。
新医疗科技综合楼启用后,临床科室由原来16个增至21个,住院药房也压力倍增,为保证临床药品正常使用,药师们纷纷放弃休息时间坚守岗位,以院为家。为保证医院的预防感染工作,药剂科随时为各科室准备消毒用品,急用急发,截至目前共计发放酒精1600瓶,消毒片821瓶,洗手液450瓶消毒湿巾1320包,消毒凝胶1400瓶。
责任编辑:安心 审核:杨勇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报料关注西北信息报微信公众号(xbxxbwx)留言或加编辑微信号:y609235490 投稿邮箱:xbxxbxmt@163.com]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