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记者 闵 莉 实习生 左佩宜

[人物小传]

刘素萍,1962年出生,沈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剪纸技艺”第四代传承人。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辽宁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沈阳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剪纸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群众基础。2006年,剪纸艺术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中国剪纸项目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刘素萍沉迷剪纸几十年,剪纸已经成为她和家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她们也用剪纸作品见证了城市的发展和生活的变迁。

家族的传承:每天“投入”五分钱

刘素萍的剪纸工作室在三楼,一身红衣的刘素萍在楼梯口迎接我们。周三上午是我们一周前约好的采访时间,因为刘素萍每周的时间表都要提前排好。每周至少有三个半天的时间,她要到学校和社区授课、担任剪纸导师。偶尔,也会有突发事件占据其他空闲时间。比如,接受我们采访的前几天,她作为沈阳市非遗传承人,与沈阳市文旅局非遗处的采访团队在她的工作室拍摄了将近两天的时间。

工作日的上午,旁边的教室偶尔传来琴声和歌声,对比之下,刘素萍的剪纸工作室显得更加安静。从2017年冬天开始,刘素萍在工作室里度过了退休之后的大部分时光。刘素萍头发微白,戴眼镜,喜欢穿中式风格的衣服,乐观、健谈、语速很快。10月下旬(采访当天突遇降温),沈阳即将进入供暖季,也是室内温度最低的时候。刘素萍脱下外套,从包里拿出一把剪刀、一张纸,把纸对折裁开,对着我同事的侧影稍加端详,便开始剪,不到三分钟,一副人物剪影就完成了。这样的人物剪影,刘素萍剪过无数个;无数个人物剪影和肖像剪纸,又是她的剪纸作品中的极小部分。

工作室里摆满了刘素萍的剪纸作品,也包括她女儿和外孙女的作品。刘素萍说小朋友的想法异想天开,充满童趣,这是艺术中最重要的部分。我们的对话也从童年开始。

作为一名60后,刘素萍的童年没有现在的物质条件;作为家里最小的孩子,她还是得到了父母的偏爱。虽然父母的工资不高,但刘素萍读小学时,父母每天给她一角钱零花钱。这份小小的零花钱给了她快乐,也给了她更多文学和艺术的启发和熏陶。刘素萍每天最多花五分钱,剩下的钱都攒起来。等到星期天,她就拿着手中的“巨款”去书店买她最喜欢的小人书。她特别喜欢《红楼梦》和《聊斋》系列,因为里面有好多类似仕女图的画。有的小人书分系列,可能几个月才出一本或者一年出几本,她就一本本地攒,有整整两箱(她结婚后,这些小人书暂时存放在父母家,后来搬家时被卖掉)。

除了小人书,刘素萍还喜欢剪纸。这个兴趣有家庭渊源。刘素萍的奶奶是从山东“闯关东”来到沈阳的,从老家带来了剪纸手艺(从刘素萍的太祖母那里传承下来),逢年过节会剪漂亮的窗花。刘素萍的母亲心灵手巧,也爱剪纸,人称巧媳妇,不仅会剪窗花,还会绣花、编织等。刘素萍记得,经常有亲戚朋友、同事邻居来家里求帮忙,剪窗花、喜字、拉花等,她从小跟着长辈打下手,偶尔也上手剪个图案。

少女时代的刘素萍又对刺绣、勾编、刀刻、工笔画等产生了兴趣,还给自己的衣服绣漂亮的图案。刘素萍喜欢钻研,看见同学穿花样复杂的手织毛衣,她借回来研究,把针法和图案都记在纸样上,跟姐姐一起织(主要是姐姐织)。等姐姐织得差不多了,她又去研究下一个花样了。

艺术的传承:

在学习和创新中提高技艺

1983年,刘素萍从技校毕业后进入国营松陵机械公司(航空工业沈阳飞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的前身)。刘素萍对工作认真负责,有热情,又爱动脑钻研,是单位的技术骨干,曾获沈阳市焊工状元、沈阳市新长征突击手、沈飞公司先进生产工作者等荣誉称号。她长期负责单位的宣传工作,诗歌散文多次刊登在《今日沈飞》《中国航空报》《航空人》等报刊杂志上,多次被评为沈飞公司优秀通讯员。

为了丰富自己的艺术视野,刘素萍向书画前辈求教,并把一直喜欢并擅长的剪纸融入了宣传工作中,板报上总有她插入的精巧图案。沈飞公司每年都举办一届冰灯节,刘素萍有时会剪一些民俗的小作品贴到单位做的冰灯上,使冰灯融合了传统民俗与现代视角,她的剪纸作品也在沈飞公司的书画比赛中频频获奖。

在刘素萍看来,艺术是相通的。有一段时间,她对书法特别感兴趣。有一次,她在中山公园看见一位写地书的老先生,她很喜欢,就经常去看,虚心求教,老先生还借给她两本字帖让她带回家研究学习。

2016年是刘素萍的剪纸作品由业余到专业转变的关键时期。此前,她的绝大多数作品出现在沈飞公司内部比赛、展览中,偶尔也有作品相对“出圈”,比如《百福图》《雅趣》等作品参加了沈阳市纪念抗战胜利七十周年展(2015年)。

2016年,刘素萍参加了两次重要的专业学习培训:沈阳师范大学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关东风情民间剪纸人才培养项目和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研修研习培训班。两次集中学习过程中,刘素萍得到了乔晓光、刘延山等剪纸名家的指导,与众多民间高手的切磋交流也让她灵感频发。她把祖传的剪纸技艺融合了关东民间剪纸的特色,将各种民间纹样设计构成精美图案,并由单色剪纸向套色剪纸、立体剪纸和剪纸衍生品拓展,逐渐形成了自己的风格。

2017年,刘素萍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传承人出访日本,进行中日文化交流并进行高级研修,先后在日本多地进行展演活动。与异国文化的交流与碰撞,拓宽了她的视野。

刘素萍的剪纸作品题材广泛,风格细致,自由随意,虚实得体,疏密有致,以阳剪为主,配合使用阴剪,借助夸张、变形,形成了黑、白、灰的色调,相互衬托,又相互对比,展现了关东文化的丰富内涵,实现了设计理念更新。她的作品多次在国内外比赛中获奖,并被中外友人、企业、博物馆、以及各级院校收藏:其中《柳树妈妈》以满族“尚柳”习俗为创作元素,将神话传说中的“柳树妈妈”具象化表达,作品在中国第四届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2017年)参展,并被上海世界非遗文化城中国剪纸博物馆收藏;《浩然正气》被辽宁省反腐倡廉教育基地收藏。

事业的传承:

三代人共同剪出的乡情乡韵

刘素萍生于沈阳,长于沈阳,对家乡有着深厚的感情。她的很多作品都充满乡情乡韵,记录着沈阳的发展变迁。一宫两陵、新乐遗址、“九·一八”历史博物馆残历碑、棋盘山、彩电塔、丁香湖、沈飞航空博览园等沈阳元素,频频出现在她的剪纸作品中。其中她与女儿共同完成的《航空情》《中国梦航空梦》等一组作品被沈飞航空博览园收藏,她的多幅作品多次刊登在《学习强国》上。

刘素萍一直喜欢仕女图,创作了许多旗袍元素的作品。刘素萍还把剪纸作品做成年历、装饰画等,同时她也学会了创作中“做减法”,通过学习平面构成和产品设计知识,最终做出了“秧歌”题材的灯饰作品。

与剪刀相伴多年,刘素萍不仅自己爱剪纸,也希望更多人喜欢这门古老的技艺。她常年深入社区、学校、乡村。在剪纸课堂上,她从不单讲剪纸技艺,而是把剪纸和中国传统文化结合起来。刘素萍有两位特殊的学生:一个是女儿张家瑗,一个是外孙女杨语柔。1988出生的张家瑗自幼喜欢美术,是刘氏剪纸项目的第五代传承人。她大学学习的是电脑艺术设计专业,在剪纸创作中利用Photoshop等绘图软件,将传统纹样与现代技术相结合,并将所学融入到立体纸艺、手绘宫扇、手绘书签、贴纸画等作品中。

刘素萍剪纸作品

刘素萍和女儿一直积极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展演活动。从2018年开始至今,沈阳剪纸节已连续举办四届,刘素萍每届都参加,同时指导学生完成多幅作品参展,并获得好评;2019年沈阳市第二届剪纸节上,女儿张家瑗设计制作的金猪纳福系列作品,以1.2米×2.4米的十六块展版呈现,成为剪纸节上的一大亮点。

2021年上半年,沈阳市和平区文化路小学开展了“见证百年辉煌 传承红心向党”主题剪纸活动。作为学校特聘的剪纸老师,张家瑗带领学生们将建党百年的重大历史事件按时间顺序设计成一幅幅单元作品,并将每一幅单元作品细化成局部剪纸作品。历时百日,19米长的《百年辉煌》主题巨幅剪纸作品最终完成。作品共分为19个单元,以红船会议、万里长征、两弹一星、香港回归、申奥成功、抗击疫情等重大历史事件为题材,气势恢宏,惟妙惟肖。

2021年2月,刘素萍带着四岁的外孙女参加沈阳市第四届剪纸节,杨语柔成为沈阳市第四届剪纸节最小的参展者。外孙女的作品被刘素萍仔细装裱起来,摆放在自己工作室醒目的位置。“她说明年还要去参加,要剪一个更好看的。”刘素萍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