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红色故事代代相传
——粟裕故事,他讲了31年
口述:罗本义 整理:罗艺瑶
在会同县粟裕同志纪念馆里,有一位身材修长、头发斑白的老人,正在声情并茂地讲述粟裕大将的故事。精彩的故事让游客听得津津有味。他原本是粟裕同志纪念馆的一名清洁工,通过自学成为讲解员,在各地演讲红色故事上千场。至今,80岁高龄的他,仍乐此不疲——
诚心转岗当讲解员
我叫罗本义,今年80岁, 1941年出生于怀化市洪江区。我从小爱听故事、讲故事。1964年,会同县成立花鼓剧团。听到这个消息后,我毅然辞掉在洪江火柴厂的工作,报考花鼓剧团。
来到县花鼓剧团后,我最爱讲“湘西剿匪”的故事。1989年初,因花鼓剧团撤销,我调到刚建成的粟裕同志纪念馆担任清洁工,主要就是锄草。粟裕大将是我崇拜的英雄。工作之余,我钻进纪念馆翻阅粟裕大将的书籍。我越看越入迷,常被粟裕大将戎马一生的丰功伟绩深深感动。
当时,粟裕同志纪念馆没有专职讲解员。看着来来往往的游客,我心里有一种要喷薄而出的激情。一年后的一天,一个孩子的提问,改变了我的人生选择。
那是1990年的清明节,会同县一完小的老师,带领学生来纪念馆纪念碑前缅怀粟裕大将。一个学生问:“老师,粟爷爷打了哪些胜仗啊?”
这个问题把几位老师难住了。正在纪念碑前锄草的我放下锄头,绘声绘色地讲述起粟裕大将的故事。
那天,孩子们满意地走了。这给了我莫大的鼓励。回去后,我将白天发生的事情告诉妻子唐月梅,她鼓励我说:“你想讲粟裕的故事,以后你就主动给来参观的游客讲解嘛。”
于是,我主动向领导请缨,在扫地锄草之余,担任兼职讲解员。
潜心专研练技能
讲好故事,需要专业的知识和技能。只要一有时间,我就埋头阅读关于粟裕大将的一本本传记和有关书籍。外出时,逢书店就进,看到有关粟裕大将的书籍,不管价格多贵,都要买下来。我先后阅读了数百万字有关粟裕大将的书籍,作了10万余字的读书笔记,还学习了绘图和军事指挥等方面的知识。针对中小学生、成人、部队官兵三类听众,我撰写三套不同的演讲稿,每套演讲稿有3万多字。
为了增强演讲的感染力,我把演讲和评书艺术、诗歌朗诵、相声等融为一体。为了模仿毛主席评价粟裕的那句话“淮海战役,粟裕立了第一功”,我跟着电影反复模仿,学得惟妙惟肖;为了把陈毅元帅评价粟裕那几句话的“川味”学足,我跟着驻军四川籍的战士一字一句地学。这样,我的讲解逐渐形成了独具一格的评书式演讲风格。
随着演讲技艺的提高,1991年3月,经上级主管部门批准,我由清洁工转岗为讲解员。
祖国河山广传颂
我常常在想,粟裕是海内外闻名的大将,我要把粟裕大将的事迹传播出去。1990年的秋天,我带着县教育局开的介绍信,利用节假日和轮休日,踏上了义务演讲之路。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粟裕大将就出生在离这里仅有2公里的地方……”我义务演讲的第一站选在了会同县坪村镇的木臻小学。这句开场白,我在家里面对妻子反复演练过多次。
我在台上用心讲,台下师生掌声不断。我第一次演讲成功,信心大增。随后3个多月,我利用空闲时间,在会同巡回义务演讲46场,行程500多公里。
演讲成功了,但我花光了270元的工资,还倒贴了100多元。妻子唐月梅埋怨道:“你演讲这么久,不但没找回半个子儿,还倒贴。看你拿什么来维持生活!”
会同是山区县,当时交通十分不便,许多村不通班车,不会骑自行车的我只好背着袋子步行。年过半百,腰膝痛,并有慢性咽喉炎的老毛病,老伴心疼我,便将我外出演讲的袋子藏了起来,但仍没能阻止我演讲的脚步。
1994年11月的一天,我一手提着袋子,一手提着一卷图纸来到了怀化市区联系义务演讲,一个上午跑了11个单位,声明是免费演讲,但被怀疑是“江湖骗子”而被拒绝。
临近中午,我已身心疲惫。在怀化地区博物馆旁歇脚时,碰到了时任副馆长的吴传仪。看着我一脸沮丧的样子,吴传仪关切地询问缘由。
我们素不相识,问清情况后,吴传仪深受感动,马上把我请到办公室,倒上一杯热茶。当天下午,驻怀某部刚好有场革命传统教育报告。经吴传仪牵线,安排我讲下半场。当讲到孟良崮战役时,我将一幅《孟良崮战役要图》往讲台墙壁上一挂,一下子就把官兵们带入了临战状态。演讲中的我犹如自己指挥着千军万马在冲锋陷阵,语气抑扬顿挫,故事引人入胜。演讲完毕后,部队首长握着我的手说:“你讲得非常传神!”
在怀化演讲一炮打响,迅速打开了怀化“市场”,怀化城区各单位纷纷邀请我去演讲,不少领导还鼓励我走出怀化,把粟裕大将的故事讲到他战斗过的地方去。
到外地演讲,我都是自己上门主动联系。因为是义务演讲,我不收授课费。在演讲台上神采飞扬的我,当时承受着生活的重压。老伴没有工作,两个儿女先后下岗。
1997年7月,我辗转多地开展义务演讲。到株洲时,身上带的钱已所剩无几,连回怀化的火车票都买不起。我第一站走进株洲市消防支队联系演讲,对方欣然同意。
演讲结束后,当地媒体记者采访我,并问我演讲还有什么要求。当时,一个违心的想法冒了出来,我含着眼泪说,自己钱包丢了,请求为我买一张回怀化的火车票。想起这一幕,我仍然感到难过和羞愧,我实在不愿说,也不该说这个请求。但是,我远在他乡,没有这张车票,又怎么能回到家乡呢?
31年来,我跨越湘、赣、鄂等8个省份,义务宣讲粟裕大将的故事上千场,受众超过30万人次。
红色精神代代传
有一次,我去会同一所偏远的村小宣讲粟裕故事。这所村小只有25名学生、2名年轻的乡村女老师。听完演讲,有位老师深受感动,对我说:“罗老师,您的演讲打消了我们不安心山村教学的念头。粟裕大将身经百战、出生入死,我们有什么理由贪图享受呢?我们一定扎根农村,为党的教育事业奉献自己一份力。”
一次,我在洪江区幸福路小学演讲完后,正准备离开时,从台下走上来两名少先队员捧着两束鲜花献给他,并给我系上红领巾。1700多名少先队员齐刷刷地起立敬少先队礼。看到这场景,我激动的泪水滴在那鲜红的红领巾上。
有一次,我的脚受伤了。伤口发炎,又红又肿,我便用胶布包扎后,瘸着腿一步一步赶赴6所村小演讲。当时我就对自己说,粟裕大将6次负伤都没喊痛,我这点皮肉伤算个啥。
2015 年,我创办了“粟裕红色故事讲解员”培训班。目前,已培养了百余名青少年和“五老”红色故事讲解员。
记者手记:
在会同县林城镇一处小院的三楼,一套面积仅50余平方米的旧砖房,这就是罗本义的家。客厅墙上,挂满了罗本义在各处演讲的合影,一幅粟裕大将的戎装半身照摆在墙上正中间,下面挂着一面写有“传播元勋伟业,弘扬时代精神”的锦旗。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1996年,罗本义被授予“全省文化系统先进个人”,荣记一等功。2018年,他被会同县关工委评为“讲党史国史教育先进个人”。
“有人说,我讲述粟裕大将的故事感动了观众,实际上,观众也感动了我。”他说,每一次掌声,每一句肯定,每一次表扬,就是他最大的收获,自己为此“沾沾自喜”。对于他来说,义务演讲粟裕大将的故事,已经不是个人爱好,而成为了他的一项光荣的事业。
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今年,随着党史学习教育的开展,作为县关工委“五老”宣讲员,罗本义更忙碌了。对各地各单位的邀请,罗老总是有求必应,与干部群众追忆峥嵘岁月,感悟初心使命。“生命不息,演讲不止。我虽然80岁了,还要坚持讲下去!”罗老坚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