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升黄豆”感动房主
事情还要从那段峥嵘岁月的历史说起
一九三四年,贺将军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入四川黔江地区,来到彭水县境内修整。由于当地交通不便,信息闭塞,加上敌人反动宣传的欺骗,当地群众不了解红军是怎样的部队,难免有些害怕。他们听说红军来了,就赶紧躲了起来,有的则被国民党胁迫着离开了村庄。
红七师机炮连官兵经过一座村庄时,发现村里的群众纷纷携家带口的外出“逃难”,全村寂寥无人。此时,连队携带的补给已经消耗殆尽,战士们饥肠辘辘。
途中,有战士看见一个房子的门虚掩着,久敲房门无人回应,便进入屋内,在灶台下发现半坛酸菜,在院子里发现几颗大葱......他们取来一些柴火,用咸菜和大葱做了一顿饭。临走时,官兵们不仅挑水把屋里的水缸装满,还留下六升大米作为补偿。同时在门板上留下“红军字条”,向老百姓说明情况。
&34; 老板,我们吃了你半坛酸菜,几根大葱,烧了几根柴,共补你黄豆六升&34;
——红七师机炮连一排条
红军离开后,房屋主人“逃难”回到家中,看到红军门板上留下的字条,手里捧着黄豆,深深地被红军的严明纪律所感动。
铁纪如山,打响招牌,深得民心
在湖南汝城县档案局的珍贵档案柜里,同样存放着一份特殊的藏品——一个已经生锈的铁盒和一张已经发黄的破损的牛皮纸字条。
字条上工整地写道:
今借到胡四德伯伯稻谷一百零五担,生猪三头,重量五百零三斤,鸡一十二只,重量四十二斤。
此据。
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
借据人叶祖令
公原(元)一九三四年冬
一张数十年前的借条,书写着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1934年11月,红军长征经过湖南省汝城县延寿瑶族乡官亨村。当地瑶族百姓听说有军队来,害怕被骚扰,纷纷躲进了山里。
可是,村民们发现,红军没有进农户家里去抢东西,而是全部睡在巷道里面。大家商量,看来这支部队不像以前的部队,不用害怕。德高望重的胡四德被红军严明的纪律作风所感染,开始招呼村民下山,并主动承担起了为红军筹粮的重任。
第二天,胡四德和村民们将筹集来的物资,送到了村里的祠堂,交到了红三军军团司务长叶祖令的手中。当时红军条件艰苦,一时拿不出钱来支付这些物资。叶祖令只好拿出纸笔,写下这张借据,并承诺红军胜利之后偿还。
红军转移后,胡四德害怕借据被国民党知道,招致杀身之祸,就悄悄把字条藏了起来,没有告诉任何人。
而这个秘密,直到62年之后才被揭开。1996年,胡四德的孙子胡运海在重新修葺家里的灶台时,偶然间发现了装在铁盒里的红军借条。
远去的记忆,才重新浮现在人们眼前。
写下这张借据的第三军司务长叶祖令,在事后一个多月,于1934年12月牺牲在贵州省石阡县的战场上,时年28岁。
但汝城县政府仍决定兑现这张跨越了62年时空的红军借据。
1997年,政府根据借条内容,按现价折算,向胡四德唯一的继承人胡运海归还1.5万元人民币,兑现了红军当年的承诺。
透过这些带着岁月沧桑的字条和借据,人们依然能够看到红军官兵对人民群众的真挚承诺,也依然能够从中体会到红军部队的纪律严明。
这支信守承诺、纪律严明的军队,行走在森林峡谷、雪山草地中,更行走在沿途百姓的心坎里。
红军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赢得了当地民众的信任和爱戴,得到了人民群众的巨大支持,从而顺利穿过了皑皑雪山和茫茫草地,成功突破了层层围堵,创造出彪炳人类史册的伟大远征。
朱总司令后来回忆说:“在井冈山的时候,被敌人一直追了一二千里路,敌人一个也未消灭我们,反被我们消灭了很多,原因就是纪律好!过年时老百姓都跑了,部队几天没吃饭,吃了老百姓的东西,第二次回来,都算了账,还了钱。老百姓说:‘这支队伍真了不得!’,红军的招牌一下就响了。长征时我们是考纪律吃饭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