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佑生命、救死扶伤”,他们的肩膀上肩负着护佑生命、保障健康的崇高使命。
“闻令而动,舍生忘死”,他们用妙手仁心捍卫着城市安全。
“舍小家为大家”,他们在无私奉献中书写“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优秀答卷。
8月19日,中国第五个医师节。海珠区3名医师获2022年广州最美医师称号,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们一起来倾听基层医生背后的平凡故事。
“有林医生在,我就感到很安心”
“只要不舒服,我就会找林医生,他每次都会给我做腹部诊察,询问我哪里疼痛,疼痛的轻重程度,而不只是看看检查报告、抽血结果,就匆匆开出药来,这样的医生让我感到安心,很负责。”说起海珠区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林沐杨,患有慢性肠胃炎的刘先生赞不绝口。
2016年,研究生毕业的中医医师林沐杨毅然选择进入昌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成为一名“家庭医生”。
对于每一个签约的居民,林沐杨都会长期跟踪他们的病情,根据每个人病情发展的实际情况调整治疗和康复方案。现在他的手机里添加的几百个微信好友大都是签约的居民,被置顶的微信群永远也都是患者们的咨询群,只要微信响起,他都会第一时间查看是不是签约的居民又有健康问题要咨询了。
袁嘉莹用心守护母婴健康。
在林沐杨看来,家庭医生就应该是这样,帮助病人解决问题,对待他们就应该像对待自己家人一样,多一些温情和关怀。
“林医生不仅把困扰我多年的疾病治疗好了,还治好了我女儿、女婿的失眠、头晕等各种病症,非常感谢林医生在我们不方便外出的时候远程为我们在线诊治开药,让我们一家人都得到了最及时的帮助……”在一封封感谢信中,朴实无华的语言传达着患者们对一位家庭医生最大的敬意。让家庭拥有家庭医生,让医生走进家庭。
林沐杨是大多数社区家庭医生的缩影,也是居民健康的定心丸,因为他,也因为他们,社区居民有了最踏实的“医靠”。
“守护好孕产妇的安全便是我的使命”
作为海珠区妇幼保健院妇产科医生,袁嘉莹永远是那个忙碌不息的人。
从一个孕妇初获怀孕喜讯一直到一个新生命呱呱坠地,从一个个陌生的面孔到听到一句句亲切的“袁医生,谢谢您”……从医10年,她的手机常年保持24小时开机,无论深更半夜、狂风暴雨,还是逢年过节,参加抢救患者的医护人员中总有她熟悉的身影。
每月为孕产妇提供800多人次诊疗服务的她总说,守护好这些孕产妇的安全,心里才踏实。
今年4月15日,刚结束外院进修的袁嘉莹,接到需要进驻风险区域负责孕产妇医疗保障工作的任务,没有片刻犹豫,才刚回到医院的她又重新收拾好行李立即奔赴风险区域内的流动救援站。
为了保障每个孕产妇的安全,她坚持每天给风险区域内所有的孕产妇挨个打电话,落实她们的健康情况,疏导她们的焦虑情绪,为她们提供详细的母乳喂养和康复指导,并为有需要的孕产妇协调转外就医。
遇到电话打不通的情况,她会一一做好标记,间隔一段时间继续打,直到联系上对方为止,风险区域内200多个孕妇,哪位孕妇胎动异常,哪个孕妇情绪有点紧张,哪个孕妇未按期进行产检……她都了然于心,时刻关注着她们的健康动态。
不管多晚,只要孕产妇的电话打过来,她都会第一时间为她们提供在线诊疗,或赶到孕产妇家中进行救治。进驻风险区域期间,袁嘉莹就这样成了孕产妇最温暖的“医靠”。
“自己也是妈妈,特别能理解这些准妈妈、新手妈妈的那种喜悦、焦虑、不安和期待。只要母婴安康,便是我们产科医生最大的幸福。”虽然工作环境高压且片刻不得闲,袁嘉莹却从中体会到了最踏实的幸福感和自豪感。
带领基层全科医师团队一路向前
2008年,大学刚毕业的袁炳辉成了海珠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全科医生,扎根基层,成了沙园街街坊通讯录中最可靠的“医生朋友”,同时,身为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务科科长的他,也承担着培养医生的重担,是大家都钦佩的“袁大哥”。
“之前主要考虑自己怎么更好服务好居民,守护好居民的健康就可以了,而现在,需要更深层次地去考虑整个医生团队的成长,要让基层的优秀医生人才留得住,用得好,带领更多的人去为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服务。”袁炳辉所在的沙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国家级、省级社区教学科研基地,不仅承担着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全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学员的社区轮转带教工作,还承担着广州医科大学和南方医科大学2所高校相关专业的社区临床实习带教工作。
袁炳辉在为中心医护人员进行培训指导。
理论知识培训、临床综合诊疗能力培训、基层医疗卫生实践、全科临床思维训练……为了切实提高基层医务人员专业水平,不管再忙,袁炳辉每个月都会用心组织不同形式的培训,带领团队到外地学习,并定期邀请上级医院专家到中心进行授课、教学查房,以提高中心医护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
“基层医疗的发展关键还是要靠人!”袁炳辉深知人才对基层医疗发展的重要性,为了更好地助力基层医师发展和成长,他参与筹建起该中心的家庭医生教学部,全面加强全科医生骨干师资培训,并定期选派中心全科医生进修学习,进一步加强全科医生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让居民在家门口享受更高质量基层医疗服务。
【南方日报、南方+记者】 刘珊
【通讯员】李早花
【作者】 刘珊
【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