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接上回,继续聊权力游戏中权力的测试!
? “谁是我们的朋友”,这是权力的游戏首先要搞清的问题,因此“逢进必测”非常有必要,它是筛选朋友的有效流程。但这个朋友跟我们生活中的朋友不一样。
? 生活的朋友是以有相近的价值观,共同的情感认同形成的人与人关系;权力的朋友是一种竞合关系,以有“不太冲突的利益诉求,却有共同的利害依存形成的权力人关系。权力人是“权位”的法人代表,“一朝权在手,便把令来”,在某一个阶段和时间点的这个权位的使用者。同一个位置,权力是一样的,不同的人行使,方法和技巧不同,可能导致结果不同。
权力的朋友“有不太冲突的利益诉求,有共同的利害依存”这个特点值得多扯几句。所谓“不太冲突的利益诉求”,是因为权力“大者显,高者贵”,丛林之中,谁不想吃最肥最大的那块肉?竞争性是权力的天然属性,不同群体之间存在激烈的斗争;同一个群体内,存在竞争。在同一群体,这种竞争必须要控制在可合作的范围内,才能避免群体分崩离析,这就是竞合。
竞合,要靠对规则的合理制定和有力维护。美剧《纸牌屋》讲的是美帝赤裸裸的权力游戏,主人公弗兰克一开始担任的所谓“党鞭”就是这个维护者角色,他推动群体内形成共识,同时清理不愿意服从群体意志的成员。事实上,群体内部的良性竞争本身并不是坏事,事物的矛盾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另外竞争本身也是一种制衡。任何稳定都是矛盾的稳定,制衡的稳定。
? 群体之所以成为群体,更深层的原因是因为彼此有共同的利害依存,人类从野蛮发展到至今,都是群居。原始社会人类从血缘种群,发展到部落,然后是部落联盟、国家。人牺牲自己的部分独立和自由,以换取与其他人形成相互妥协相互依存的群体关系,这样有助于自己在残酷的生存竞争中更好的活下去。竞争越恶劣,单个个体越感受到的压力和恐惧就越大,越需要抱团取暖。所以历史上,当领袖要凝聚群力,打击挑战者的时候,一定会借助外部危机,甚至没有危机时,也会故意制造外部假想敌,放大、延长恐惧,以达到集权的目地。
? 回到测试本身,权力的朋友“逢进必测”,那么到底测试的是什么?一般理解就是测试忠心,测试某个人是否忠诚,或者测试这个人是否懂得感恩,这些都是缺乏技术含量的回答和理解。父子、夫妻尚且不一定能忠诚忠心,何况因利而聚的权力人?既然权力的朋友是因为“有不太冲突的利益,有共同的利害依存”而聚合,那么一定是测试是对方对利益和利害的认知程度。
? 创业和做企业有一句话:人没有办法赚到自己认知之外的钱,同样的,人也无法用好自己认知之外的权力。测试对方对利益和利害的认知程度,用简单口语表述这个问题就是:1、你是否能够正确的看懂我的价值?如果双方对对方的价值能够看懂,才有可能合理分配蛋糕或接受利益蛋糕的分配。2、你是否能够准确的看清潜藏的利害关系?如果能看清,就能较好遵守利害关系下大家的合作分工,不缺位,不越位,“云在青天水在瓶”。厘清价值,分好利益,各守其位,担好责任,群体于是有了规矩。
有这么一个故事:公元649年,李世民病重,对宰相李勣下了一个奇怪的命令,他将没有任何错处的宰相李勣外放为叠州都督。降职且外放!叠州在今天甘肃南部,唐与吐蕃对峙的前线,远离权力的核心长安。
要知道李勣是大唐开国功臣,他随李世民平定四方、两击薛延陀、破东突厥、灭高丽。在京任职,也是官居宰相,封英国公。这样的一个官员,在李世民病重之际怎么会突然被外放。
《资治通鉴》记载李世民在病重之际对太子李治说:
“李世勣才智有余,然汝与之无恩,恐不能怀服。我今黜之,若其即行,俟我死,汝于后用为仆射,亲任之;若徘徊顾望,当杀之耳。”
这段话意思很简单:李勣才智过人,但你(李治)对他更没有什么恩情,恐怕不能让(李勣)从心里臣服。我现在将李勣降职外放,如果他听到命令就行动赴任,等我死了,你提拔他为尚书仆射(宰相,你来亲自用他;如果他接到命令徘徊不动观望拖延,就应当杀了他。(因为你驾驭不了他)
李世民和李勣是一个政治权力集团的同盟,李世民对李勣的关键测试,其目地就是测试李勣是否因为功高,已经认知不清权力联盟的规矩和利害关系了。这里面没有什么忠心和不忠心,只是两人对权力联盟的规则的有效性的再次确认。
李勣非常明白这个考试考的是什么:确认规则和利害关系,更换新的盟主(新皇李治)。他接到命令之后是怎么做的呢?史书记载他“不至家而去”——接到命令,连家里都没回就马上去赴任,这个家伙真是绝顶的聪明,完美的完成了测试。
?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