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羲之的《兰亭序》是天下第一行书。它的魅力长盛不衰,至今仍无出其右者。《兰亭序》的书法之美到底体现在哪里呢?
王羲之行书《兰亭序》
其实,《兰亭序》美就美在和谐二字,包括篇章布局的和谐,偏旁部首的和谐,笔画关系的和谐。可以说,无一字不在其位,无一偏旁不在其位,无一笔画不在其位。正是这种各就其位的和谐,构成了兰亭序的书法之美。
篇章布局的和谐我们暂且不说,单说说《兰亭序》偏旁部首的和谐与笔画关系的和谐。让我们拿起尺子,以下图中的“地”字为例分析一下。

《兰亭序》中“地”的写法
偏旁部首的和谐。“地”字由“土”和“也”两个偏旁组成。“土”字和“也”字高度基本相等,但宽窄悬殊。“土”字大约20毫米宽;“也”字“大约45毫米宽,是“土”字宽度的二倍多。一窄一宽,好似一阴一阳,组成了“地”字的和谐之美。
笔画关系的合适。“土”字的两个横画是平行关系,都向上倾斜25°左右。这是平行之美。第一个横画把竖画分成上下两半,上下长度基本相等。这是对等之美。竖画从第一个横画右端穿过,把这个横画分成左右两半,左端长度是12毫米,右端长度是2毫米,左端长度是右端长度的六倍。右端狭小,为“也”字腾足了空间。这是揖让之美。
启功临《兰亭序》
“也”字第一笔的竖画和第二笔的竖画,是平行关系,都向右倾斜40°左右,它们的间距是3毫米。我们把这一间距称作“间距A”。“也”字最后一笔(第三笔)的钩画,与“也”字第一笔的竖画,大体上也是平行关系,它们的平均间距是15.5毫米。我们把这一间距称作“间距B”。间距B是间距A的五倍多。两对平行关系,其实是三个笔画的平行关系,构成平行之美。间距的悬殊,构成阴阳之美。“也”字第一笔的横画,第二笔的钩画和第三笔的竖画相交于一点。这是交汇之美。
正是由于以上偏旁之间、笔画之间等各种关系组成的和谐,构成了《兰亭序》的无与伦比、空前绝后之美。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