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是“花中四君子”之首,它凌寒傲雪,独自装点冬日的荒凉。它的这种精神受到人们的敬仰,骚客文人爱梅,写梅,留下了很多动人的咏梅篇章。如陆游的“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王冕的“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安石的“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等,都很脍炙人口。但若说千古咏梅绝唱,则毫无疑问的是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

《山园小梅》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禽鸟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林逋是北宋诗人,他性情孤傲,隐居西湖,在孤山结庐而居,哪怕是皇帝赐官,也不为所动,二十年不入城市,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真隐士。他喜梅爱鹤,院里种白梅,庭前养仙鹤,以梅为妻,以鹤为子。闲暇时自驾一叶扁舟,到西湖岸边的寺庙里,与高僧们谈道论诗。如果家里来了客人,小童就把仙鹤放出来,林逋见到白鹤,就会划船归来,过着远离喧嚣的逍遥生活。他一生不曾娶妻,只钟爱梅花,把梅花当做妻子,所以他眼中的梅花,自有别样的风情。
首联:写对梅花的喜爱和赞颂。在寒风未到之前,曾经的百花争艳、姹紫嫣红都已凋零殆尽,只留下了枯枝败叶的萧瑟。只有梅花昂然怒放,那么明媚,那么鲜亮,占尽了小园的风光。一个“独”字,尽显梅的不同凡响,不入俗流;一个“尽”字,道出了梅的倾城绝色,不俗风韵。这是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的性格写照。

颔联:这是广为后世称道的千古好联,也是一幅清雅绝伦的山园小梅图。水波澄澈,梅花将自己古朴苍劲的枝干映在水面上,梅影疏疏落落,横横斜斜;黄昏暮色,皎洁的月辉流泻,梅花的芳香浮动,丝丝袅袅,随风而至。这两句把梅花的气质、风姿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
试想:在朦胧的黄昏月色下,在清凉无波的水边,词人悠然漫步,四周一片静谧,只有那疏淡的梅影,缕缕的幽香。这情景,从时间上,会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美妙时刻;从空间上,会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迷人意境,真是妙不可言。
在前两联的实写后,下两联转入虚写。

颈联:前一句极写禽鸟爱梅之甚:禽鸟在天空中盘旋,想欣赏梅花的姿容,还没等飞下来,就迫不及待地偷看几眼。“先偷眼”,传神到位,足见其一见倾心。后一句则用设问之词,写假托之物:那春天里,飞舞在百花丛中的蝴蝶,如果它知道冬日有这样的梅花,恐怕也会为梅的风采而消魂神往。“合断魂”,因爱梅而销魂,极尽夸张,把对梅的喜爱写到了极点。林逋养鹤、爱鹤,这“禽鸟”应该就是他养的仙鹤。
前三联以梅为主体,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写尽梅花的资质和对梅花的怜爱。尾联则从借物抒怀转为直抒胸臆——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嘴里低声吟诵着诗歌,在月色中与梅相望,根本不需要拍着檀板歌唱,也不需要举着酒杯助兴,因为那响亮的声音,那浓烈的酒味是不适合赏梅的。不用音乐、酒宴的俗情来凑趣,在赏梅中低声吟诗,这是诗人的情操、趣味。梅与人相互辉映,咏物与抒情水乳交融,这就是本诗的境界,也是林逋的境界。

梅也淡淡,人也淡淡,这梅花像极了林逋。他爱梅爱得如醉如痴,不曾娶妻生子,也没见他有什么爱情的逸闻趣事。南宋灭亡之后,林逋的坟墓被盗墓贼掘开,里面只有一方端砚和一支簪子,这支玉簪引起了后人极大的兴趣、诧异和不解,这位大诗人是对哪位女子念念不忘呢?是不是他也有过一段刻骨铭心却又求而不得的爱情呢?不然那个清心寡欲、野鹤闲云般的和靖先生,怎么会抱着一支女人的簪子奔赴黄泉呢?这女子到底是谁呢?这将是一个永远的未解之谜。但是我想,那女子一定是一位如梅花一般清雅绝俗,高洁超逸之人,她一定是配得上林逋这“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绝尘”之人的。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