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李翠华 封面新闻记者 陈彦霏

4月7日上午10点,三联人文城市论坛嘉宾王辉、董灏、陈文、瓮东华、李伟等前往成都市金牛区的荷花池商圈,参观和调研荷花池片区的转型升级。下午2点,三联人文城市论坛在金牛区方庭书店举办,论坛主题为“日常成都:公私之间”,与会嘉宾分享并讨论了如何激活日常生活中的公共空间与私人空间。

知名建筑师刘家琨看来,四川是一个特殊的地方,由于自古以来是移民的城市,成都的包容性很强。他在现场分享了自己招待朋友的“成都一日游”路线,参观都江堰吃饭,顺路去鹿野苑喝茶,然后到金牛区土桥艺术家工作室参观,或者去黄昏时候热闹的西村,再到城南吃火锅。这条路线既包含世界文化遗产、建筑空间,又有成都很日常的喝茶和吃饭,往往让国际友人感叹“今天很震撼”。

刘家琨认为,“日常生活的建立要依靠日常的尺度。对日常来说,尺度是一个决定性的因素,有什么样的尺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十几年前,他就写了一篇《玉林颂》,认为成都的玉林片区对中国城市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玉林片区的房子不高,最高六层,房子的密度不大,毛细血管很多,有路有巷。这样的尺度很适合散步,现在巷子里居然还有磨刀的地方。刘家琨借用朋友的说法,“这一片很坦荡” 。目前,玉林已经变成潮人云集的地方,拥有各种迭代升级的咖啡馆,是成都最具日常生活气质的社区之一。

活动现场(主办方供图)

URBANUS都市实践建筑设计事务所创建合伙人王辉分享的主题是“从否定的辩证法理解日常生活的批判:阿多诺和列斐伏尔在成都的快闪体验”。他认为,在后工业时代,我们都成为异化的人。如何改变人的异化?那就是做一个总体性的人和同一性的人。

王辉认为,成都最有意思的两种文化分别是:茶馆文化和麻将文化。这是两种日常的生活,没有被文化工业驯服。文化工业把古老的东西和熟悉的东西熔铸为一种新的质,并且把所有日常的东西变为彻头彻尾的商品和文化景观。

在王辉看来,“西村大院”提出了一种书架式的规范、整合、提升城市空间的模式,核心精髓是以市民消费模式、消费水准和消费习惯作为引导城市向前发展的阶梯,而不是以橱窗式的消费布景作为引诱城市发展的陷阱。

朱小地工作室主持建筑师朱小地则分享了“中国城市空间的公与私”,梳理了城市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城市化历程,谈到了公共空间率等专业概念和空间博弈的问题,而城市的空间品质决定了能否留下知识人才。

Crossboundaries建筑师事务所联合创始人/合伙人董灏的分享主题是“空间塑人”,“我们塑造了建筑,而建筑反过来也塑造了我们。”。在他看来,公私之间,就是“我们”(WE)和“我”(ME)的关系。”

此外,成都市金牛区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胡建平做了“城市更新——市民美好生活的幸福密码”主题演讲,分享金牛区如何打造一系列城市更新项目,如新桥社区、北门·爱情里、面街、荷花池片区等如何进行提档升级。

在论坛环节,方所创始人、毛继鸿艺术基金会主席毛继鸿结合方庭书店等案例,分享方所如何定位和运营文化空间。刘家琨等演讲嘉宾一起讨论了成都的书店现象,以及如何充分发挥空间的价值。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微信关注:ihxdsb,报料QQ:3386405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