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晚报·小时新闻记者 余雯雯 通讯员 叶秋蕙
7月下旬,一场杭州与巴塘之间跨越千里的“双向奔赴”正式开启——
在淳安援巴分队的牵线搭桥下,位于京杭运河畔的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中国刀剪剑、扇、伞博物馆)启动了与四川省甘孜州巴塘县的传统工艺社会传承活动。
“杭甘”匠人的惺惺相惜
工美馆文化交流团队穿过巴塘县城,来到了拉哇乡索英村。
村里,有巴塘唯一的黑土陶老师白玛桑珠的作坊。杭州市工美大师、浙江省陶瓷艺术大师甄景虎与白玛老师相互学习、交流。
年近花甲的白玛老师向大家展示了黑土陶原料、制作过程以及烧制情况,并将当地的陶土作为礼物相赠;甄景虎老师则以越地的陶瓷回赠,还使用当地黑陶原料现场制作了手工捏塑杯。
就这样,青瓷与黑陶土,有了一次特别的对话。
接着,大家一同拜访了四川省级非遗项目弦子舞(巴塘弦子舞)代表性传承人王扎西。
扎西老师的技艺是制作弦胡,而在金弦子(藏戏)表演中,弦胡是至关重要的乐器,为烘托气氛、积蓄情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甘孜州级非遗巴塘藏戏面具制作技艺项目杜呷泽仁老师的家中,高悬着各种藏戏面具,颜色、形制不一而足。杜呷泽仁老师已经八十高龄,但在藏戏面具的制作上一点没有放松,直到现在,巴塘藏戏团的面具还是全数出自他之手。用硬纸板等新材料替代金属的创新思路,也一直在影响着杜呷泽仁老师创作。
此后,工美馆团队还与巴塘县文化馆馆长土登扎巴进行了交流,如何更好地传承当地技艺、制作工艺、文创品开发,为当地文化传承保护与发展带来了新思路。
雪山藏地的“浙里学堂”
工美馆的“扇动风发”精品课程,跋山涉水来到了巴塘县的“浙里学堂”,在工美馆宣教老师的带领下,巴塘的孩子们开始了一段寻觅中国扇文化的奇妙旅程。
《美丽的中国扇》、《团团似明月——团扇》、《浙江麦秆扇与四川龚扇》等六堂“扇艺”课程,从不同角度、不同题材、以不同方式,让高原的孩子们第一次走进了丰富多彩的扇子世界。
老师们从扇子的起源、演变、特点、赏扇、制扇等方面展开讲解,不仅让藏族的孩子们认识了障扇、团扇、折扇、外销扇、麦秆扇、四川龚扇等各类形制的扇子,还从扇子的历史、特点、制作、礼俗等方面,让他们对中国扇的文化与艺术价值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
此外,孩子们还亲手体验了障扇制作、团扇绘画、折扇制作、麦秆扇剪贴等等,在手工体验中,感受到了传统扇文化的魅力。
雪域高原的“工美之花”
在巴塘的最后一天,工美馆还将“工艺传承工作站”颁发给浙里学堂、巴塘县文化馆,今后工美馆与巴塘县将以此为阵地,开展技艺交流、公共教育交流等活动。
杭州淳安援巴工作分队领队,巴塘县委常委、副县长陈刚表示:“目前的甘孜,正处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当中,所以我们在对口支援的过程当中,尤其重视组团式的教育和帮扶。这次工美学堂来到甘孜巴塘,这样形式的交流活动非常有意义,希望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这样的单位和社会组织,可以更多来到浙里学堂,把这里真正办成孩子们身边的小伙伴。”
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馆长陈刚对双方今后的合作充满信心,他说:“杭州自2012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工艺和民间艺术之都’后启动‘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历经十载,至今已完成两轮。今年启动的第三轮项目中,我们将开展社会传承活动作为重要部分推出,以‘手艺传承赋能乡村振兴’为核心,以‘社会传承助力共同富裕’为目标,希望在培养手艺人才、传承传统工艺的同时,推动工艺美术技艺在更广地域、更深层次、更大范围传承延续。”
新闻+
这场“传统工艺社会传承”活动
是第三轮大师带徒项目重要组成部分
“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是由杭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中心)、杭州市经济和信息化局、杭州市园林文物局共同主办,杭州工艺美术博物馆承办的第三轮“工艺美术大师带徒学艺”项目已于今年启动,将以“三年带徒”+“社会传承”两大版块同步推进,扩大传统工艺“传承+传播”平台。
其中,“三年带徒”版块以鸡血石雕、南宋官窑瓷、手绣、扇艺、玉雕为五项传授技艺,由2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3名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用三年时间培养15名徒弟。“社会传承”版块将通过博物馆的社会宣传与教育职能,以短期传习、讲座、巡展、乡村传承等多种形式,在杭州相关区县以及与杭州对口帮扶地区设立工艺传承工作站,开展技艺交流活动。
文化传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深层次力量。2021年6月,杭州市淳安县与甘孜州巴塘县正式签订对口帮扶县县结对协议。两地充分整合双方优势资源,聚焦农业、文旅、人社、教育、卫健等领域,形成立体帮扶协作格局,推动民族团结、文化交流、精神共富。
本文为钱江晚报原创作品,未经许可,禁止转载、复制、摘编、改写及进行网络传播等一切作品版权使用行为,否则本报将循司法途径追究侵权人的法律责任。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