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访谈人物: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常务副校长王晨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河南省民办医学院校的一朵奇葩,它创办于1984年,坐落在河南省政治、经济、教育、科研、文化中心城市郑州。正是在这个地方,它为河南省的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培养了5万余名合格的医疗人才。
第一章 筚路蓝缕励精图治,艰苦创业篇 (1984-1989)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是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应运而生。
学校创办人王树青(1910-2006),目睹了农村缺医少药和病人死于庸医、巫医的现象,痛心疾首,感慨世人不死于病而死于医者不知凡几,赤诚的医者仁心和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其在古稀之年,倾其毕生积蓄创办了河南省第一所社会力量举办的医学院校,走上了艰苦创业的历程,并受到了胡锦涛等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前身为郑州医药进修学校,办学之初,条件简陋,学校租用原河南医科大学子弟小学、十三中、幸福路小学等教室开办了初级医师业余理论提高班,1986年开办了全日制脱产学习班,1987年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改为全日制医学专科学校,1988年曾与河南医科大学联合办学。1989年和1992年分别创办了郑州树青医学职业中专、郑州树青医学成人中专。
王树青同志淡泊名利,组织了一批离、退休的老教授、老专家,大家艰苦奋斗,无私无畏,无怨无悔。学校勤俭办学没花国家一分钱,开设了西医内科、中药药剂、西药药剂、妇产科、心电图5个业余进修班,培训在职医务人员264人。
第二章 勤勤恳恳,初具规模建设篇(1990-2001)
1990年学校开始在郑州市二七区冯庄租用50亩土地建设校区。由于资金不足,老校长亲自找尸体、骨骼标本,购置旧设备,租用民房建立实验室。
1993年学校投资近60万元,添置教学设备,新建教学楼、生活用房,计1414平方米,学校建筑面积达1.3万平方米(自建4600平方米),大小教室32个。
1994年,学院招收各类新生889人,在校生1993人,各类毕业生826人;教职工总数250人,其中教师140人,75%以上具有高级职称;学校设专科2个专业(西医和中医),中专5个专业(西医、中医、五官、妇幼、护理)。届时学校已具备建立正式民办高校的基本条件,经省市教委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树青医学院。
1996年学校投资百万元,新建综合教学楼(包括实验室、图书馆、电教室、办公室)2750平方米及附属用房,建立门诊部,修建和硬化道路1638平方米,增添阅报栏,修建花坛,美化环境。
1997年,学校建筑面积达2万余平方米。设3个学历文凭考试试点专业(社区医学、中西医结合、妇幼卫生);2个自学考试班(西医、中医);5个中专专业(西医士、中医士、妇幼士、五官士、护士),在校生3000余人。学校已初具规模。
1998年,学校几经搬迁后进入二七区马寨工业苑区开始征地建设新校区。树青人在王左生校长的带领下,以愚公移山的毅力开山填壑,在一片深沟纵横的黄土荒地上开发建设,一座座教学楼、实验楼、图书馆、宿舍楼拔地而起。学校突出职业教育和医学教育,建设了药用植物园、人体形态馆、药用植物标本馆等特色建筑,并进行了校园内的绿化、硬化、美化,进行了林地、莲池、景亭、花廊花池等景观的建筑,营造了医学教育与人文环境。校园内楼堂馆舍,花园草坪,莘莘学子也都散发着勃勃生机与蓬勃朝气。

第三章 只争朝夕快速发展篇(2002-至今)
回眸过去,筚路蓝缕,励精图治,玉汝于成。三十载春秋,薪火相传。虽然学校数度易名,几经迁徙,但澍青人恪守尚品德、遵知识、贱浮华、比贡献的校训,铭记老校长提出的“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化出精湛之医术”。团结奋进,开拓创新,为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实现着自身价值。
学校的教育经历了实用人才、自学助考、高等教育学历文凭考试、普通高校大专教育等教育形式。2002年经国家教育部批准,学校更名为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开始举办专科层次的高等学历教育,从此学校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大发展、大建设的新时期。
办学理念
从建校开始,老校长就提出必须有高尚之医德,才能悟化出精湛之医术。董事长王左生教授从医学人才培养的实际出发,提出以德为首,医德为魂,德术双馨的办学理念。学校坚持该理念,以医疗卫生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立足河南、面向农村、社区,培养具有医学理论基础、专业基础知识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
专家治校
学校领导班子是一个懂专业、会管理、有大学教育教学经验、各有专长、团结奋进的团队。该团队具有丰富的高等教育管理经验和医学实践经验。
董事长王左生同志,教授、副主任医师,具有30年以上临床实践经验和教学管理经验,现任全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研究会常务理事,国家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水平评估专家,中国康复教育学会职业教育学组副组长,河南省医学教育督导委员。
党委副书记、校长徐玉芳,曾任河南中医学院党委副书记、正校级调研员、二级教授,医学病理学、思想政治教育学硕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党委副书记赵玉荣同志,早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后复员到郑州铁路局分局工作,任干部。现任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校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和工会主席。
副校长全宏勋同志,硕士、教授,河南省管优秀专家、享受河南省政府津贴,曾任职工医学院教务处长。
副校长王晨同志,硕士、访美学者。
学校领导班子重视人才培养工作,不断更新教育管理理念,坚持学校办学理念,积极参与教育教学改革、勇于创新、不断推进学校科学发展。
专业设置
学校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设有一委一部五系:公共科学教育委员会、基础医学部、临床医学系、护理系、相关医学系、药检系、中医系。
设有12个专业:临床医学、中医学、护理、医疗美容技术、口腔医学技术、康复治疗技术、药学、医学检验技术、医学影像技术、助产、药品经营与管理、计算机应用技术(医学方向)。其中临床医学、护理、中医学、康复治疗技术为学校重点建设专业。
临床医学专业2004年被评为郑州市重点专业;2008年被评为郑州市示范专业;2010年被评为河南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建设点。
护理专业2006年被评为郑州市重点专业;2007年护理实训基地被评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
康复治疗技术专业2004年设置,2009年被确定为校级重点专业,2010年被评为郑州市重点建设专业。
药学专业2012年被评为河南省民办学校品牌专业建设点。
中医专业2012年被评为郑州市重点专业。
基础设施
经过二十九年的艰苦奋斗,学校规模更上一层楼。学校占地面积585亩,建筑面积179380.54㎡,其中教学科研行政用房125818.09㎡,实验实训室等实践场所面积113830㎡,学生宿舍建筑面积50381.25㎡,图书馆面积24682.99㎡,体育馆面积4750.56㎡。
图书馆馆藏纸质图书80余万册,电子图书15万册,中文纸质专业期刊479种,外文纸质专业期刊168种。学校建有现代电子图书系统,拥有阅览室座位数共计1934;语音室座位数128;多媒体教室座位数8132;教学用计算机1093台。
学校实验实训基地体系现已建成,现有校内实践基地20个,其中, 护理实训基地为河南省高职高专示范性实训基地建设项目,人体解剖实验室为郑州市重点实验室;科研实验中心4个,附属医院7所(其中隶属附属医院1所),教学实习医院57所。
师资队伍
学校始终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性工作来抓。确立了培养、引进、外聘相结合的师资队伍建设总体思路和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的用人措施。现已形成了一支年龄、学历、职称结构合理,能满足教学需要的教师队伍。
学校现有专兼职教师471人,其中专任教师385人,具有研究生学历或硕士学位的130人,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的117人,双师素质教师250人,占专任教师总数的比例分别为33.8%、30.4%和53.1%。
科研水平
学校为教师开展科研活动创造条件:建有细胞生物研究中心和化学分析测试中心2个科研实验中心;投资开通中国知网,建立了医学素材数据平台;为校内科研立项提供经费支持,年终进行科研评奖并给予奖励;通过以上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开展科学研究。
近年来教师科研成果显著。教师承担和参与地厅级科研立项19项,结项11项;其中获省级二等奖1项,三等奖5项。公开发表论文282余篇,其中获省级三等奖5篇;出版教材、著作14部。
办学优势
1.坚持育人为先导,突出职业道德教育
从建校开始,学校就十分重视职业道德教育。从老校长到现任校长,始终以德育教育为先,坚持育人为先导,这成为学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基础。
2.发挥民办学校的办学优势:自主性、灵活性、适应性。更易与时俱进,开设的新专业更贴近社会需要。同时根据行业需求,制定课程结构及培养模式。用人制度灵活、有活力且为全员聘用。
3.成熟的教育教学理念
树立六种教学意识:教学中心地位意识、教学质量意识、教学改革创新意识、科教相长意识、形成教学优势与特色意识、人才培养岗位意识。
强化四个基础:强化医学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学习与训练。
重视三个结合:基础理论与拓宽知识面相结合,课内学习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知识、能力与素质协调发展相结合。
强调两个并重:强调基础课与专业课并重,实践训练与理论学习并重。
4.学生管理严格
配有专职学生管理干部,按1:180的比例配置了辅导员,其中1/3为硕士。每个班级都有专职辅导员、生活老师,把学生管理教育放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5.注重实践教学,提高教学质量
第一,学校加大投入完善实践教学条件,实训实验体系现已初步建成。第二,注重校院合作。学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积极探索与公办医院联合建立校外实习基地。目前学校有附属医院7所(其中非隶属附属医院5所),教学实习医院57所,能较好的满足学生的实习实训需要。第三,构建实践教学课程体系。加强学生公共卫生和全科医学教育,培养学生基层卫生服务能力;坚持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教学要求,强化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注重岗位能力培养,建立了与职业技能培养、职业资格证书获取相配套的实践教学体系;探索在培养过程中有利于学生个性发展的机制。
第四章 春风化雨杏林芳菲,硕果累累篇
在过去的29年中,澍青医专培养和造就了众多医学英才,分布在河南省的众多的乡镇卫生院和农村的医疗单位,他们在各自的领域兢兢业业,小有成就。学校在29年的办学历程中也是载誉甚多,硕果累累。
办学成绩显著
毕业生孙贤华、王美英的论文在美国举行的世界传统医学研讨会上荣获金杯奖,他们也被授予博士学位;李武强、付亚杰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张体鹏荣获贵州省优秀青年志愿者、石阡县荣誉公民、全国青年志愿者铜牌奖;吴绪宝被评为全国优秀乡村医生;杨晓莉被评为我省文明学生;郝凤娟被评为我省十大杰出青年志愿者;李武强被评为三门峡市劳动模范、三门峡市十杰青年民营企业家、三门峡市湖滨区十大优秀青年、2001届毕业生马云飞获“最美乡村医生、最受关注医生”称号。
澍青医专的学生在实习中,多家地市级医院评价学生组织纪律性好,基础知识扎实,动手能力强,医德医风良好,服务热情周到。实习单位愿意接受学校学生实习,并选拔聘用,一些医院一次就聘用学校十多名学生。另外,近三年,学校学生被评为省级优秀毕业生334名,省级三好学生81名,省级优秀学生干部26名,省级先进班集体26个。
学校注重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校园文化建设也取得了骄人成绩。近三年,在河南省第七届大学生华光杯乒乓球比赛中,学校乒乓球队获团体第八名,在河南省大学生“华光”体育活动第九届武术锦标赛中,获得拳术第二、三名,剑术第二名,团体第六名。在河南省第十一届和十二届大学生科技文化艺术节中获二等奖2项,三等奖2项,优秀奖10项。学校荣获河南省诚信校园行校园短剧大赛复赛二等奖。青年志愿者协会被评为河南省高校优秀学生社团;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团队两次被评为河南省大中专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优秀服务队;临床志愿服务队获河南省抗震救灾先进志愿服务集体。
办学声誉良好
学校历次被评为省、市社会力量办学先进单位或示范单位。学校创始人王树青荣获全国老有所为先进集体创新奖的金牌及金奖章,受到了胡锦涛等党和国家领导同志的接见、颁奖和合影留念。董事长王左生被授予郑州市五一劳动奖章及省十大优秀科技新闻人物称号。2007年学校在全省高职高专人才培养水平评估中评为优秀,2011年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评估工作也获得专家组的高度好评。办学28年,学校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先后荣获国家、省、市级奖励和荣誉称号多项,如2010年获河南省五四红旗团委,河南省优秀民办学校,市工会五一劳动奖状等。
社会各届对学校的办学工作给予广泛关注和高度评价。《大河报》、《健康报》、《河南日报》、《河南晚报》等多家新闻媒体多次对我校进行报道,对学校的人才培养工作和办学成果给予充分肯定。
第五章 仰望星空,脚踏实地,展望未来篇
郑州澍青医学高等专科学校从诞生之际,就与社会主义卫生事业的发展,与早日实现人人享有卫生保健同命运、共发展。
学校领导班子立足当前、规划未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以晋升本科学校为目标,凝练学校特色,加强专业建设与改革,稳固扎实地推进高素质教师队伍建设,探索校院合作体制,加强实践教学环节,坚持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的办学方针。
当前,学校全体师生员工正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解放思想,突出服务基层,强化内涵建设,推进教育改革。澍青人将继续秉承澍青精神,踏着老校长的足迹,忆往昔峥嵘岁月,只争朝夕,朝着建设有特色、高水平的医学院校大踏步前进,努力为河南省基层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大贡献,也将创造更加辉煌的未来。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