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18岁的陆琦面临高考选择志愿。做会计的母亲希望他读金融,报考财大;父亲希望他跟着热点走,报考交大计算机专业;而作为解放前老牌专业技术人员的外公,却希望他能报考医学或律师专业:你的健康安全,主要靠医生;你的财产,律师会帮你守护。跟外公特别亲的陆琦遵从外公意愿,高考志愿表中零志愿,第一、第二志愿全部填报了医科大学。

机缘巧合,成为一名妇产科医师

很快,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录取通知书如期而至。陆琦踌躇满志地进入该校临床医学系就读。在此期间,陆琦到瑞金医院各科室轮转实习,也见识了医院工作的冰山一角。“心内科可以做介入,消化科可以做胃肠内镜。”这是陆琦求职前的“小算盘”。

毕业前夕开始投简历,陆琦和同学们像“天女散花”一般,仁济、九院等三甲综合性大医院都是他的目标。他还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报了中国福利会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以下简称“国妇婴”)。当天下午3点参加国妇婴面试,5点就接到了该院的电话录取通知。得知消息,陆琦父亲说,做医生最好能开刀,妇产科也算半个外科。就这样,既是阴差阳错,也算机缘巧合,陆琦到国妇婴当了一名妇产科医生。

谆谆告诫,始终铭记在心

从刚开始的妇科、产科、计划生育三个科室轮转,到跟着带教老师上手术台剪剪线、拉拉钩。2006年,进院第三年,陆琦独立担纲做了第一台剖宫产手术。陆琦说,做的时候神经高度紧张,那个汗出的,从上滴到下;做完手术,双脚发抖、发软;睡前脑子里还回想着手术过程,生怕哪里没做好。

产科是艺术,妇科是技术。艺术就是决策。婴儿什么时候出生,在分娩生产过程中,如果处理不当,顺产可能就变成难产了;处理得当,有时候难产也有可能变顺产。“妇科手术靠技术,但是术前决策同样重要。这台手术该不该做?怎么去做?是选择开腹,还是腹腔镜,还是宫腔镜?而手术是一个去实施的过程。如果选择了合适的方式去做,可能风险(差错)的概率就会更低。”妇产科郎景和院士的谆谆告诫,陆琦始终铭记在心。在术前手术指征把握方面,陆琦小心翼翼。但在手术的果敢决断上,陆琦是该闯的时候就去闯,该收的时候一定收,“如果你只知道闯而不知道收,盲目开刀,一定会闯祸的!”

单孔腹腔镜,区内零的突破

2003年陆琦刚踏上工作岗位时,还没有腹腔镜手术,妇科手术基本以开腹为主。2007年之后,多孔腹腔镜手术渐渐兴起。所谓多孔腹腔镜,就是在肚脐上打一个观察孔,在下腹部周围打2至4个操作孔,即可完成90%以上的传统开腹妇科手术。在国妇婴工作13年的陆琦,在多孔腹腔镜手术领域已是炉火纯青。

2016年下半年,陆琦调至复旦大学附属金山医院工作。这年,单孔腹腔镜概念从国外引入中国。单孔腹腔镜,即只在肚脐上打一个孔。这个孔,既是观察点,又是操作点。做完单孔腹腔镜手术、缝合气孔之后,腹壁上看不到明显的疤痕。这是一门新技术,对手术医生的操作要求更高。

2017年,作为全国各地妇产科领域专家之一的陆琦专程去广州,参加了单孔腹腔镜手术的研讨会。“学习了之后,觉得我也行!”当时医院没有现成的设备,陆琦想到胸外科做胸腔镜有port(一个保护套),他拿手套固定在port上,剪去三个手指,器械就从手套的手指里进入。经过术前的精心准备,陆琦仅用了半个多小时,成功实施了第一台单孔腹腔镜手术。这是金山区第一台单孔腹腔镜手术,也是上海较早实施的单孔腹腔镜手术。手术取得了圆满的成功!

熟能生巧!随着在异位妊娠、卵巢囊肿、子宫肌瘤等疾病中的运用,陆琦的单孔腹腔镜手术专业经验在不断地积累,渐渐地向纵深发展。“像异位妊娠、卵巢囊肿破裂、扭转等急腹症,卵巢囊肿剥除,附件切除,子宫肌瘤剥除,子宫切除等90%以上的妇科手术,都可以通过微创手术。而微创手术,几乎都可以通过单孔腹腔镜手术来解决。”陆琦说。

“做医生要有闯劲,有底气地闯”

2018年陆琦接诊了一名女性患者,她合并有一个巨大的粘膜下子宫肌瘤。子宫就像个“房间”,肌瘤可以往外长,也可以长在夹层里,还有可能就是长在房间里。如果往外长,不影响“房间”,对受孕生育其实并没影响。偏偏该妇女的肌瘤长在里面。正常子宫大小为5公分,该妇女的肌瘤就有7公分,每次来月经大出血,导致血色素只有35g/L(正常女性的血色素是120g/L以上),属于重度贫血,所以每次要到医院输血。她为此跑了很多家医院,医生都说除了子宫切除,没其他好的办法。切除子宫,对患者而言,就是失去再生育的希望,但她因家庭因素有着迫切的生育二胎的愿望,希望能保留子宫,保留生育能力。将手术器械伸到子宫腔里面宫腔镜手术患者及医患达成一致,决定携手勇闯禁区。对病情完整,手术方案的完善制定,配以高超的手术技巧在充分的术前准备后成功切除了这颗巨大的肿瘤,保证了子宫壁的完整,术后该女士月经量恢复正常,血红蛋白恢复至120g/L以上,为备孕扫除了障碍,给她带来了“生”的希望。

终于在去年,这位高龄产妇过五关斩六将,终于在母亲节前夕诞下了一名健康的女婴。她在朋友圈上的留言:我是幸运的,遇见陆医生,就是第六感我无条件信任您。在医者之路上,医者要术精德善,造就医患信任,才是治疗成功的基石,相互成就圆梦。

拼命三郎,“刀口上讨生活”

“刀口上讨生活。”这是陆琦在微信上的签名。本月2日,要做腹腔镜、宫腔镜等10台手术。累了,泡一杯咖啡提神。最厉害时,一天要喝五、六杯咖啡。这,是陆琦这个拼命三郎“刀口上讨生活”的最好诠释。

妇产科手术学有本“圣经”《铁林迪妇科手术学》。这是一部妇科手术学术经典。陆琦认为,开刀不是简单机械的模仿,而要自己认真琢磨、消化总结。包括手术缝合方法,这个切口应该这样缝,那个切口应该那样缝。进院工作若干年,陆琦把这部经典书籍上所有缝合的方法都学习了一遍,他又在各种手术中加以实践。经年累月,知道什么样的缝合方式适合他;什么样的缝合适合这样的切口;这里要打几个结,打少了不行,打多了也不行。渐渐地,在实践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规范和经验总结。“工匠精神就是做事不要轻言放弃,要执着地去钻研,把一件事情做到最好!手术也是,有多孔腹腔镜就行了,为什么还要去钻研做单孔腹腔镜?为什么还要做宫腔镜?我只是想尽可能多去掌握微创的方法,可以应用于不同的病人身上。用最合适的方法,去解决他们的病痛。”陆琦说。

幸遇良师,科教研硕果累累

作为一名医务工作者,要全面发展,必须在科教研即“医疗、科研、教学”三驾马车齐头并进,否则就会有所偏颇。陆琦说,他是幸运的,在他的从医之路上,有幸遇到良师——国妇婴的王玉东教授。王玉东教授既是妇科肿瘤领域的权威专家,更是他的研究生导师。也正因此,使陆琦在妇科微创、腹腔镜领域越走越远,越走越坚定。2015年研究生毕业当年,他就在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到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的科研项目,这是陆琦的人生第一桶科研基金,为后续的科研之路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近年来陆琦参与撰写了《输卵管妊娠诊治的中国专家共识(2019年版)》、《妊娠期卵巢肿瘤诊治专家共识(2020年版)》、《卵巢恶性肿瘤保留生育功能的中国专家共识(2022年版)》等多部国内共识,规范诊疗过程,提高医疗质量,保障医疗安全。2021年,陆琦被评为“金山工匠”、复旦大学“十佳百优”优秀医生,2022年,他又被评为上海市优秀带教老师。他在2016年,获得上海市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1年获得的上海医学科技奖成果推广奖,研究成果在全国十几家单位临床运用,反响相当好。他同时还担任上海医师协会妇产科分会委员,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学分会副秘书长,中国优生科学协会肿瘤生殖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医学装备协会妇产装备专业委员会第一届委员,上海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专家库评审专家等社会兼职。

面对荣誉,陆琦谦逊地说,他只是沾了点运气的光。医生虽只在江湖,不在庙堂,但它是能救老百姓性命的一个崇高的职业。要做一名有情怀的好医生,必须把功名利禄抛在脑后,想方设法为需要帮助的病人解决实际困难。这,也是他的孜孜以求。

栏目主编:顾泳

来源:作者:张志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