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
兵团战士的英雄赞歌
作者:李桂山
57团警通排(宣传队)
朗诵:徐林
“雪后的松柏更青,霜打的山梅更红,无限忠于毛主席的兵团战士在烈火中锤炼成英雄……群山伸手臂,万顷碧海波涛涌,高山青松青,严冬梅更红……战友啊,战友,我们亲爱的战友,你们那豪迈的誓言,光辉的形象铭刻在我们心中!!!”
这是廖秀慧和王绍恒充满激情的朗诵!这是战友们豪情满怀的演唱!这是我们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十七团警通排(宣传队)表演的英雄赞歌!
《战斗的年华 壮丽的青春》是我们警通排(宣传队)为兵团战士们表演的主打节目。该节目是融舞蹈、诗歌朗诵、大合唱为一体的较大型诗歌表演。该节目演出过多次。每次演出时,柏永华和单美英奋不顾身的扑火,壮烈牺牲的现场再现,感动着每一位兵团战友。我们宣传队每排练一次,每演出一场,演员们都是心潮澎湃,激动不已。陶玉、小丁(丁建华)、小猴子(侯书燕)、杨毅、杨淑丽等,几次演出回来,都是声泪俱下,感人肺腑。
最令人难以忘怀的一次持续长达两天的演出是在乌拉盖的六师师部。那是一次兵团第六师全师的文艺汇演。我们五十七团宣传队的演员战友们在舞台上意气风发,斗志昂扬,阵势浩大,气贯长虹。
当王兆新的小号吹起,哒哒哒哒哒哒哒 嘀……,全场顿时肃静。伴随着既雄壮又舒缓的乐曲,全体指战员们听到的是王绍恒和廖秀慧那富有铿锵有力、豪情万丈的朗诵。她们的朗诵是那么的动人心弦,是那样的令人起敬,是那样的声情并茂,是那样的慷慨激昂,赢得了台下的指战员们雷鸣般的掌声。
那次师部汇演是20世纪70年代初,舞台设备和现在的舞台设施无法相比。但是,当时负责灯光效果的文艺战士们精心设计,灯光布景相当给力。舞台上灯光闪烁,火光冲天,演员李慧敏和车晓辉好像在熊熊燃烧的火海中奋力扑火。这两个演员是柏永华和单美英两位英雄的化身,是奋不顾身打火现场的再现,是那场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之再现。这两位演员把二位英雄打火的英勇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惟妙惟肖。那震撼人心的音乐旋律,催人泪下,气场雄浑,震撼全场!台下崔师长、高政委、各团的首长和兵团战士们激动得热泪盈眶。
舞台上打火的每一个舞蹈动作编排,都是由廖秀慧和车晓辉二位自行构思设计的。她们对演员要求严格,不允许打火动作有半点儿瑕疵,以至才最后打造出了最后的精品。二位演员舞出了青春的活力,舞出了柏永华和单美英的光辉形象。她们的舞姿是那样的矫健有力,是那样的自然流畅。两位演员多次地腾越大跳,起跳有力,落地柔和。舞蹈专业中的旋风急转和急速360度转身,都在奋力扑火的舞姿中体现出来了,尤其是倒踢紫金冠等高难动作令兵团战友们大饱眼福叹为观止,得到了他们的喝彩连声。这个主打节目是廖秀慧和车晓辉夜以继日的付出结出的硕果。这个节目是那次师部汇演唯一的一等奖!
《战斗的年华 壮烈的青春》这个作品是我们五十七团的集体创作的结晶。所有内容是由我们五十七团的战友孙来义执笔完成的。排练过程中,团首长,几位团里干事,尤其是徐干事,都给予了现场指导。赵铁汉多次到宣传队来鼓舞战友们的士气。该作品的乐曲、合唱、配器等是苏德仁、乔忠良、周良才、李隆声精诚合作之佳品。李茂业为这个节目的成功演出倾注了大量的心血,从舞台的灯光设计到该节目的道具制作等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此外,我们的诗表演《枪杆诗》获得了二等奖。刘永勋、苏纪、赵建亚、宋瑞春等是这个节目的骨干演员。战友们手握半自动真枪,个个精神焕发,身姿挺拔。刺刀闪亮, 舞枪叱咤,生动传神。绘声绘色的枪杆诗表演,充分展现了兵团战士建设边疆,保卫边疆的凌云壮志。当时台下的师首长,团首长们,尤其是战勤连的战士们都惊叹不已,跟着台上的战士们一起发出喊杀声!
这个节目,徐干事倾注了大量的心血。节目中的抛枪动作,枪支的花样表演及各种刺杀动作,都是正规部队的规范动作。这些搬上舞台的舞枪动作都是徐干事手把手教给大家的。徐干事在正规部队中就是特等神枪手,军事素养过硬是出了名的,他驾驶各种车辆的高超技能也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界。
那次六师的汇演,整整持续两天。我们五十七团宣传队在这次汇演中获得一等奖一个,二等奖两个,三等奖三个,可谓收获颇丰,大获全胜。
师部的汇演结束后,我们带着奖状,带着兴奋,带着自豪,满载而归。五十七团的梁干事感慨地说:“向大家表示祝贺!可喜!可贺!我没想到咱们宣传队取得了这么好的成绩!宣传队的纪律这么严明!在师部演出这几天,你们每天早晨还坚持出早操。”
现在每次我们宣传队的战友们聚会,大家都要幸福地回忆起我们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都要重演《战斗的年华 壮丽的青春》这个节目。我们的兵团文化,这就是我们所有兵团战士共同演绎的兵团文化。兵团文化已经融入到我们灿烂的中华民族文化之中。兵团文化灿烂,兵团精神永存!
我是1969年7月17日,自愿报名,经过长途跋涉,7月19日来到了科尔沁草原--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第六师五十一团四连。当年10月份,四连正式更名为五十七团。我那时和最早期的开拓者一起,下井挖煤,在煤矿里做苦力。我们班是掘进队,负责井下打眼放炮,铲煤,往矿车里装煤,超强体力活。一年后,被派往地方牧区,和现役军人一起对内蒙古自治区实施军管工作。八个月后,重返五十七团,任警通排(宣传队)排长。
警通排(宣传队)的任务是,一方面做好警卫工作,负责保卫全团的安全,荷枪实弹,全副武装;我们的工作任务涉及面很广,现在回忆起来,超乎想象,另一项重要工作是负责活跃并丰富兵团战士的文娱生活,宣传正能量;自编自导自演文艺节目,把兵团战士的战天斗地,吃苦耐劳的精神由我们自创文艺节目表现出来并歌颂唱响;吹拉弹唱是我们警通排的强项。舞蹈队的演员们,每天早晨准时来到练功房,劈叉压腿,勤学苦练,毅力顽强,具有超强气场;声乐组的文艺战士们,早晨第一件事情,个体进行声乐训练,音调悠扬,歌声绕梁;京剧组的练功氛围更浓更旺,随时都能欣赏到京剧高腔。
乐队组的战士们也很忙,一大早,各种乐器各自奏响;拉二胡的练习的曲目是《紫竹调》,《江河水》和《喜洋洋》;拉小提琴大提琴的,一板一眼地练习《打虎上山》和《胸有朝阳》;乐器组的几位骨干苏德仁,周良才,徐领娣,车玉昌还有乔忠良,正是由于他们的勤学苦练,每场演出都会受到兵团战士的夸奖。
我们警通排的战士们个个钢枪肩上扛,每次军事训练,战士们士气高万丈;我们除了脱大坯,有时还盖房;挑水活泥抹外墙,女战士还要抬大筐;织手套,开铣床,虽说强体力的工作好多项,但是警通排的文艺战士们个个精神抖擞,心态阳光。
警通排(宣传队)是一支以一种特殊的劳动方式贡献出自己的青春和汗水的特殊队伍。这段特殊的经历,使我们的兵团经历又多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警通排(宣传队)下到连队,演出很多场。那些演出是我们兵团文艺战士们人生路上逐渐成长的基石。那时我们的口号是,演出就是战斗,就是我们的天职。宣传队的文艺战士们用辛勤的付出,精湛的演技,纯真的情感,给兵团战士们送去欢乐,送去温暖,以其鼓舞士气,振奋精神,凝聚兵心。用我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歌声、舞蹈、朗诵、快板、音乐等展现了兵团战士们那段充满激情,斗志昂扬的芳华岁月。每次演出都会引起战士们的强烈共鸣。
我们兵团战友们如此地痴情兵团,迷恋兵团,怀念兵团,就是因为我们是十七八九岁时结下的那种亲密无间、风雨同舟的战斗友情。战友间的那种团结友爱,那份情感,肝胆相照,风雨吹不走啊!那份情缘,情深似海,永远也亲不够啊!
朗诵者简介
徐林 男,现年65岁,1981年从事播音工作至退休。原单位石家庄电台新闻部。徐林的爱人是兵团战士。也为艰苦奋斗的历史过往感动着,随发挥其余热制成音频,方便广大听众。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