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10月1日,为了庆祝国庆节,天安门举行了盛大的烟火表演。

当时,毛主席等中央领导人都在城楼上,熙熙攘攘的人群中,一位穿着军装的中年男子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他就是苏振华将军,之所以说引人注目,是因为紧紧跟在他旁边的六个孩子。

就在这时,刘少奇以及夫人王光美走了过来,看到苏振华手忙脚乱的模样,王光美赶忙从他怀中抱过最小的孩子哄着。

苏振华

刘少奇也将一个孩子牵到自己身边:“老苏,你这现在一个人照顾这么多孩子,是又当爹又当妈,这么下去也不是个事儿啊。”

闻言,苏振华苦笑道:“这不是实在没办法了。”

事后,王光美向毛主席提起在烟花典礼上遇到苏振华的这件事。

于是,毛主席又亲自劝苏振华:“老苏啊,既然你跟妻子已经分开了,那就再找一个合适的人过吧。毕竟,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苏振华究竟有哪些感情经历?毛主席又为何会对他做出这样的劝告呢?

参加红军,第一任妻子独守空房

苏振华是湖南岳阳人,家境贫寒。

他的母亲在怀他的时候,家中就已经断粮多日了,营养严重不足。因此,当他出生的时候几乎夭折。

好在,他的祖母没有放弃这个孩子,用米汤以及红薯一点点地喂养,才让他活了过来。

由于他在家中排行第七,父亲便给他取了“苏七生”这个名字。

从小苏七生就知道“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这个道理,跟着哥哥姐姐们放牛砍柴,连学堂的门朝哪边都不知道。

在他10岁那年,祖母以及父亲相继去世,这个家庭更加摇摇欲坠。

不仅如此,他们还欠着外债,大家只好勒紧裤腰带过日子。

1926年,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在当地正在轰轰烈烈地开展,苏七生的五哥也投入到了北伐军的队伍中。

不幸的是,在同敌人战斗的时候,他的哥哥战死在南昌城下。

得知这个消息的苏七生悲痛欲绝,年幼的他决定为兄报仇,为广大像他们一样受到剥削的穷人翻身。

就这样,年仅14岁的他加入了共产党领导的少年先锋队。

1928年7月,彭德怀在平江领导武装起义,苏七生听到后,想方设法打听到了红军队伍的所在地。

当时,他来到彭德怀的面前:“我要参加红军,你们收下我吧。”

彭德怀看着眼前这个小鬼头,摸了摸他的头:“孩子,你现在还太小,等过两年再来吧!”

苏七生只得打道回府。可他却没断了当红军的念头,回去之后就成了秘密游击队的一员,用镰刀和猎枪打土豪乡绅。

因为他的突出表现,1929年秋天,他被批准加入了共青团。

1936年10月,当地的共青团决定派一批少先队员去县城参加红军,并让苏七生带领他们前去。

接到这个任务后,苏七生异常激动,他终于可以实现成为红军战士的心愿了。

红军队伍

然而,他的母亲却对此事极力反对,只不过,她也知道儿子有自己的想法。

为了让苏七生打消去参军的念头,她就托人给儿子说了一门亲事。

对方是一个叫余姣凤的穷妹子,说不定给儿子娶了媳妇,他就不走了呢?

对于这门亲事,苏七生并不同意:“我马上就要去战场了,到时候还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来,这不是白白耽误人家吗?”

可母亲流着泪告诉他:“当初,你五哥走了,到现在都没有信儿。现在你也要离家去打仗,我怎么能放心呢。我告诉你,你要不是不把人娶回家,你就别走了。”

听到母亲提起自己的哥哥,苏七生只得同意。

为了不让母亲受刺激,他当年把五哥牺牲的消息瞒了下来。再加上他是个孝顺孩子,更不能让母亲为自己担忧。

于是,苏七生便将妻子娶进了门,没有喜酒,几个亲戚凑在一起吃了顿便饭,这就是他们的婚礼了。

没过几天,苏七生就要去红军队伍报到了。

临行之际,他嘱托新婚妻子:“娇妹子,我要走了,我娘和家里就拜托你了。”

虽然余姣凤也不舍得自己的丈夫,但是她知道丈夫是有大志向的,绝不能被困在这个小山村里。

于是,她含泪答应,目送苏七生远去。

很快,苏七生辗转来到了彭德怀的部队。看着眼前这个很有活力的新兵,彭德怀不禁笑着问道:“小娃娃,你叫什么呀?”

苏七生立马大声回答道:“我叫做苏七生,我之前来过,可您说让我过两年再来,我这就来了。”

彭德怀点点头:“不错,只不过,你现在也已经是红军战士了,就取个新名字吧。”

紧接着,他想了一下:“你看,苏振华这个名字,怎么样?”

苏七生笑着答道:“挺好的!”

就这样,红军部队中多了一个叫做苏振华的年轻战士,他始终战斗在最前线。

慢慢地,由于经常转移阵地,苏振华便与家中断了联系。

与此同时,他的妻子在家中生下了孩子。

但是,由于长期没有丈夫的消息,再加上她们被扣上了“匪属”的帽子,没过多久,余娇凤就撇下嗷嗷待哺的孩子,在贫病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与第二任妻子相爱,最终离婚收场

1938年,苏振华在延安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文化知识。

没过多久,全国各地的进步青年都希望能够来到革命圣地延安进行学习,于是,抗大的学员暴增,连校舍都供应不上。

就在这个时候,党中央决定分出一部分学生去往瓦窑堡单独授课,这个艰巨的任务就落到了第一大队队长苏振华身上。

在离开的时候,毛主席还亲自前来为他们送行。

正因为如此,苏振华愈发感到责任重大。

到了瓦窑堡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工作中去,在他的带领下,第一大队被评为先进大队。

学员们毕业的时候,毛主席还专程来参加第一大队的毕业典礼,号召大家团结一致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就在此时,他身边的领导朋友也在操心他的婚姻大事。

毕竟,苏振华已经与家里有好多年都没了联系,再说了,他年纪也不小了,早都超过了规定的结婚年纪。

苏振华(左六)

一开始的时候,苏振华的心思并不在这上面,但是也不能拂了大家的好意。只是,他却始终没有遇上合适的。

就在这时,抗大中一位名为孟玮的女学员吸引了苏振华的注意。

孟玮是一名师范学校的高材生,她之所以来到延安就是为了实现伟大的革命理想。

孟玮长相出挑,又能歌善舞,在一众女学员中的确是引人注意。

然而,刚开始的时候,孟玮却并没有接受苏振华的请求。

孟玮和孩子

毕竟,苏振华比她大了九岁,还是个地地道道的工农干部,没有什么文化,直白地讲,就是个大老粗。

可孟玮呢?她不仅学历高,还多才多艺,是个内心情感极其丰富的知识分子。

但是,渐渐地,孟玮也发现这位苏振华就是她所敬佩的“老革命”,便对对方产生了一些改观。

学习之余,苏振华对她也极为关心,再加上周围同志的撮合,孟玮觉得苏振华也不失为良配。

没过多久,在组织的批准下,他们二人正式结为了夫妻。

虽然婚礼依旧简朴,可却十分热闹,不少抗大同学都为他们送来了祝福。

在那个动荡的岁月,苏振华与孟玮相濡以沫,互相支撑,一起度过了战乱时刻,并生育了三个孩子。

按理说,他们俩携手度过了那段艰苦岁月,本应是一段佳话。

然而遗憾的是,他们俩最终还是以离婚收场。

1949年建国后,苏振华来到贵州任职,在这段时间里,他们家又添了三个孩子。

没过多久,苏振华得知了老家还有一个自己的孩子,便也将他接到贵州上学。可以说这段时间,他们一家的确过了较为稳定的日子。

可好景不长,日子虽然是安定下来了,孟玮与苏振华之间的矛盾却日益突显出来。

当时的新中国百废待兴,苏振华作为贵州省的省委书记,自然要将大部分时间都放在工作上。如此一来,也就忽视了家中。

然而,孟玮的情感世界极为丰富,她认为丈夫将整个家都扔给她一人,并且还逐渐与她疏远。

另外,孟玮生育了多个孩子,便觉得自己的工作被严重耽误了。

苏振华与长女苏承业

等苏振华调回北京之后,他们俩的矛盾就更加不可调和了。

这是因为孟玮之前在参加战斗的时候不幸头部受伤,从而影响到了她,使她的脾气越来越暴躁,有时候甚至还出现了幻觉,因此她动不动就指责丈夫。

当时,苏振华对妻子处处忍让,想尽办法让孟玮感受家庭的温暖。

可他的这些行为,在孟玮眼中却不以为然。

1954年,苏振华将全部的精力都放在我国的海军建设上,可他苦苦维持的家庭却不可避免地出现了裂痕。

有一次,苏振华结束了一天繁备的工作,但当十分疲惫的他到了家中后,孟玮却又因为一点琐事和他不停吵闹。

更令他怎么都没有想到的是,这次孟玮竟然要和他离婚,而且还向他坦白了一件事:

其实我当初在前往延安的路上,认识了一位男青年,当时我们俩就互相有好感。现在,我听说他一直都没有娶妻,而是在等我,我觉得很对不起他。”

听完妻子的话,苏振华整个人愣到原地,他怎么也想不到,这十几年来的相濡以沫居然还不如当初短暂的情愫。

尽管如此,他还是低声劝妻子:“我们可是罗瑞卿夫人做媒的啊,在延安抗大又有那么多美好的日子。再说了,咱们都已经有了这么多的孩子,就算为了他们也不该离婚啊。”

可孟玮没好气地冲他发火:“我当时还小,什么都不知道,你们的包办婚姻我不满意。”

一直到了1957年,孟玮依旧没有放弃离婚的念头,甚至不辞而别,一个人搬到了单位宿舍。

当时,不少人都来劝她,就连她的孩子苦苦哀求,却依旧无法让她改变心意。

只不过,苏振华却不想离婚,拖着一直没有签字。

1959年,苏振华去往苏联谈判,家中的孩子没人照顾,只好托付给他人。

苏振华在苏联

在这个时候,其中一个孩子生了重病,当别人将这个消息告诉孟玮时,她却不管不顾,始终没有来看过孩子。

2月份的时候,苏振华回国得知了这一消息。

直到这个时候,他才意识到妻子是铁了心同自己分开的,遂在离婚报告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而经过后来调查,孟玮在离婚后一直是孤身一人,而她所谓的“男青年”或许也只是离婚的借口罢了。

从此以后,苏振华便肩负起了照顾六个孩子的责任,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那一幕。

当毛主席知道苏振华的情况后,专门告诉他:“老苏,硬要捆绑在一起是成不了真夫妻的,既然你们俩不合适,那你就放肆找个合适的,天涯何处无芳草嘛!”

年近半百再遇真爱,携手遭遇劫难

没想到的是,苏振华很快就遇到了自己的爱情,并且和她携手度过了自己的余生。

1959年秋天,苏振华正在观看演出,台上的女演员吸引他的注意,她就是文工团的陆迪伦。

陆迪伦

肖劲光等人发现后,就主动找到了陆迪伦,他们先是将苏振华的详细情况告诉了她,然后询问她是否愿意跟苏振华见面。

其实,陆迪伦也早就知道苏振华的事迹,便同意了这份安排。

之后,在他们俩人的接触中,陆迪伦发现了对方身上不少的闪光点。

虽然苏振华比她要大不少,可对方却有些同龄人身上缺乏的成熟稳重。

另外,苏振华虽然文化水平不高,可他却勤奋好学,甚至就连毛主席都夸赞他是工农百姓知识化的优秀代表呢。

只不过,他们两个却有着20多岁的年龄差距,别说家人的反对了,就连世俗的观念都够他们俩为难的。

更重要的是,她虽然同情苏振华的家庭变故,可对方毕竟有那么多孩子,自己一时还没想好要给别人当“后娘”。

但是,这些外界的阻碍最终还是无法抵挡真爱的脚步。

1960年,陆迪伦摒弃了世俗的偏见,嫁给了大自己二十多岁的苏振华。

在广州举办完婚礼之后,苏振华带着新婚妻子回到了北京的家中,可等待他们的并非祝福,而是子女的冷漠。

苏振华的孩子们看到父亲的喜糖时,一把将糖盒夺过来,狠狠地扔在地上。

并且,他们还在家中挂了一幅名画《不相称的婚姻》,画上的主角是一位年老的俄罗斯伯爵和他年轻的娇妻。以此来讽刺自己的父亲,表达不满。

然而,面对孩子们的行为,陆迪伦却从没有任何的指责和抱怨,而是默默承受着,并用自己的爱来感化这些孩子们。

当时,我国百姓的生活都不富裕,大多数人都过着艰苦的日子。他们家虽然属于高干家庭,但日子却也过得异常清贫。

其实,苏振华的工资并不算低,可奈何家里孩子多,还有老家的亲戚需要接济,日子也就过得紧巴巴的。

陆迪伦和陆一、陆二

家里的布料不够用,陆迪伦就用那些碎布,给小孩子们拼接缝制了床单。

大女儿苏承业对手风琴十分感兴趣,陆迪伦专门请来老师教她拉琴。

在她的努力下,苏家的孩子们终于接受了这个母亲,也不再同父亲争吵。

1961的时候,陆迪伦又先后生下了两个孩子,取名为陆一跟陆二。

就当一家人的生活本可以这样幸福下去时,一场意外却打破了这个融洽的家庭。

1967年,他们一家人天各一方,互相不知对方的情况。

1969年,苏振华被下放到农场,而妻子陆迪伦自愿陪他患难与共。

在农场的时候,苏振华遭受到了恶意刁难,他身体不好,连年征战时留下了不少伤,可他却被派去挑100多斤的大粪下田。

陆迪伦气不过,不愿意让丈夫受这种委屈。但是苏振华却笑着安慰她:“小陆呀,挑粪也没关系的,我是种地出身,别说挑粪了,还在泥里打过滚呢。”

尽管如此,陆迪伦却心疼他的身体,抢过他手中的扁担去干活。

为了保护苏振华,百斤的担子扛在她肩上却从不叫苦。

后来,由于那里条件不好,苏振华旧疾复发,疼得整夜整夜睡不着。

每到这个时候,陆迪伦都会十分着急,为此,她冒着危险替自己的丈夫伸冤,并最终使苏振华被送到医院治疗。

在医院的时候,陆迪伦想方设法弄来了鸡蛋和白糖,不舍得给自己和孩子们吃,全部都给苏振华补充营养。

与此同时,她还打听其他孩子们的下落,并经历了各种困难,让孩子们回到苏振华的身边。

可以说,在这段岁月里,如果没有陆迪伦的陪伴,苏振华也不能得到如此好的保护。

1979年,苏振华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永远地离开了人世。

得知消息的陆迪伦悲痛欲绝,之后不久,她拖着病体重走了当年苏振华走过的战斗足迹,向后人传播丈夫的革命精神。

2012年2月22日,陆迪伦也走完了自己的人生全程。

在她离开之后,苏家的所有孩子都来到北京为她送行。

而这,也许就是对她这么多年所做的努力的最好回答。

参考文献:

东方网:苏振华的三次婚姻及子女近况

文史春秋:苏振华上将的婚姻之旅

文史参考:父亲苏振华的三次婚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