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有没有读过一些没有什么故事情节的小说,没有波澜,冷淡地平铺直叙,从年轻写到死去,呈现的是一种看上去没有什么斑斓的色彩的人生。它既不挖掘人性,也不英雄主义,总之,属于读起来不过瘾的那种。

这本小说的名字叫《斯通纳》,读之前大概了解到这是一本丧丧的长篇小说,有朋友问我最近在读什么,我就直接跟人家说,正在读一本,丧丧的小说,然后对方就劈头盖脸地怼回来,说人生要积极乐观,要读一些有力量的著作巴拉巴拉,一番好心的劝说。

其实我想说,众生千千万,又有多少人的人生是豪迈壮阔的?不都是平淡无奇、活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吗?有时候想挣扎、想脱离既定的圈子、想跳跃尝试去够自己想要得到的东西,但又无法摆脱终将失败的结果,因此会更加注重过程,那个从无到有、从拥有到放弃、从放弃到怀念、从掌控到放手、从生到死的,那个过程,只要在经历的每个过程中,是最大限度的尊重自我的,释放热情,就可以了。

小说的作者是美国小说家约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1965年出版,当时对这部著作的商业预期并没有太高,然而书中的内涵,那冷静笔触背后的激情,吸引诸如你我这一类人,一页一页慢慢读下去,竟成了五十年后名口口相传的、名副其实的、纯粹的畅销书。

我读这本书也是一个不太熟悉的朋友推荐的,并没有再其他什么书单中看到过这本书的名字。

小说的主人公斯通纳,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学这座象牙塔里,绝大部分篇幅的故事都发生在学院里,在小说中其他人物角色的参战、牺牲、经历经济萧条、自尽的消息中,才能对外面的世界得知一二。斯通纳从一个农民孩子出身,到上大学,之后的一生都没有离开过学院,无论是学业成绩并不优秀、教授生涯受上级的压迫、还是婚姻的不和谐、或者女儿教育问题的无法掌控,一路窘迫到底,看上去他是一个Loser,看完后你甚至可能会说这就是人生的一场完败。但恐怕这只是表面,每一场遗憾或者失败的过程,没有一次不是倾注全部热情的。也正因为每一场期待,都以激情对待,他才会结结巴巴说不出老师提问的关于莎士比亚诗歌的意思,才会接受并不是自己想象中那样美好的婚姻,才会在爱情真正到来时不顾承担骂名,才会尊重现实,宁愿被倾轧也要坚持不能给不合格的学生通过。斯通纳一生,就是在维护自身的学院价值,当好教授,同时也是在维护对自己的忠诚,心口如一。

所以说,这本小说,可不是表面看上去的丧丧的,尽管也许我们能一眼望到底就知道自己未来是个什么破样子,但是我们依然愿意去认真走完、愿意付出热爱,这样的你我就是英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