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清明节
说到清明
似乎总给人一种细雨蒙蒙的感觉
这里面或许有
唐代诗人杜牧的一份“功劳”

杜牧所作的《清明》可谓是千古传诵
其中首联的“清明时节雨纷纷”
总让人觉得下雨
才是“清明”该有的样子啊…….

然而,
今年的清明小长假
全国多地一片晴好
没有一点雨润天青的样子
许多网友不干了
纷纷在线调侃杜牧
“打脸了吧”

全国各地的朋友们
都开始晒当地的好天气





身在北方的朋友们就不服了,
我们是清明时节雪(尘)纷纷


为何杜牧要说“清明时节雨纷纷”?
“万物生长此时,皆清洁而明净。固谓之清明。”清明是二十四节气春分后的下一节,也就是春分当月的下半月。
中国天文学会会员、天津市天文学会理事史志成介绍说,每年4月5日前后,太阳到达黄经15度时为清明节气的开始。清明时节,我国气温普遍上升,南方雾气减少,北方风沙消失,空气清澈,景物明晰,因此得名“清明”。

白居易《清明夜》中的“好风胧月清明夜”
李清照《浣溪沙·淡荡春光寒食天》中的“淡荡春光寒食天”
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中的“中庭月色正清明”
程颢《郊行即事》中的“况是清明好天气”等诗句
描绘的都是清明时节的好天气,并没有说清明一定会“雨纷纷”。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杜牧要说“清明时节雨纷纷”呢?让“清明”一不小心背了1000多年的锅……
浙江天气网曾经研究过这个问题:《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中提到,隋唐年间,中国东部季风区呈现“四湿”夹“三干”的特点,四个湿润期为公元590年~640年、710年~740年、810年~820年、880年~900年。

杜牧,生于803年,卒于852年。可以说,他年轻时处于中国气候相对湿润的时期,可能导致他从小有更多的机会体验“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一诗,被解读为他政治上受到排挤,公元842年外放以后而作。842至852年,他基本都是在湖北东部、安徽南部、浙江北部一带度过,也就是江淮南部到江南北部地区。
根据《中国历朝气候变化》一书,隋唐时期的江南地区在620年~840年整体上处于湿润状态。杜牧那时或许赶上了这个湿润期的尾巴,写出了流传千古的诗句。
“清明下雨”有科学解释吗?
然而,不光杜牧写诗这年的清明节下雨了,事实上,历年的清明同样是“雨纷纷”。
中国天气网扒出了1951-2018年期间南方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在清明节这天的降雨数据。我们把当天降雨量达到0.1毫米或以上的日子作为一个雨日,来看看南方在清明节的雨日概率。

大数据显示,除了正处于干季的云南之外,南方大部的降雨概率均在30%以上,尤其是长江中下游地区清明节的雨日多数过半。代表江南地区的长沙、南昌出现雨日的概率更是超过59%。代表华南地区的福州、广州也不甘示弱,降雨概率在45%以上。
由此来看,清明时节雨纷纷是南方的普遍特点。
在南方这个期间的雨天里,小雨和中雨又占了大多数,雨势不强,很符合古诗中描述的“雨纷纷”之景。但是有些地方偶尔也会下大雨或暴雨,雨势较强,像广州、南昌等地大雨或暴雨占比接近10%,其他大部地区的大雨或暴雨概率较小。对于南方来说,多数时候“雨纷纷”,偶尔“雨哗哗”。

那么,清明下雨到底有没有科学依据?
其实,清明不只是一个扫墓的日子。
作为二十四节气之一,清明本身代表着一个长达半个月的气象阶段。

中国的气候一直受到两股气流支配:一个是“西伯利亚的寒流”,一个是来自 “太平洋的暖湿气流”。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这两股气流此消彼长。

在春天,北半球受到的太阳照射增加,太平洋暖风夹带着大量水蒸气“攻城略地”。
在清明前后,江南一带就变成了两股气流的主战场,太平洋暖风中的水蒸气受到冷风和高空低温的影响不断液化,形成降雨。

清明时节,江南地区连绵多日的降雨,就是由这两股冷暖气流没完没了地互撕造成的。
其次,春天低气压较多,低气压里的云走得很快,风很大,雨很急。每当低气压经过一次,就会出现阴沉、多雨的天气。

再加上清明前后大气层里的水汽比较多,这种水汽一到晚上就容易凝结成毛毛雨。正是这些原因,导致清明时节雨纷纷的天气比较多。
综上所述,清明下雨是客观规律与人们的生活经验产生了共鸣,杜牧的诗句能够千古流传也是自然而然的事情了。

清明,你那里下雨了吗?
编辑:付慧敏
中国日报综合观察者网、新民晚报、中国天气网、MaxTube
精彩推荐


四川凉山森林火灾确认为雷击火,着火点为一棵云南松

清明节补上这一课:我们长期缺失的死亡教育
核心解读外媒说
双语新闻看热点
40年40人图图是道


觉得好看,请点"在看"!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