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龙网-新重庆客户端讯(记者 余志斌)今(10)日,第十七届“西部法治论坛”在重庆(线上)举行。本次论坛由中国法学会指导,重庆市法学会承办,论坛上,10多位专家学者紧扣乡村振兴、海外投资、知识产权保护等热点难点问题,发表精彩演讲,提出建设性观点和建议。
维护知识产权安全 在于组织机构有效协同
“以科技创新为发展动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是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一环。知识产权作为全球贸易资源,在企业参与国际贸易中的比重与日俱增。 ”西南政法大学民商法学院副教授张惠彬在交流中介绍。
张惠彬在论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我国知识产权安全隐忧及其消解方略》中提出,维护知识产权领域国家安全的首要前提,在于组织机构的完整健全与有效协同。在新发展格局下,可以考虑由国家知识产权局牵头建立统筹协调,以实现不同组织间的协同合作,同时联动企业、行业协会和公民等多元主体,实现知识产权安全信息的共享互联。
破解职业心理疾病工伤认定困境 转变观念是前提
“职业心理疾病的高发,对职场环境及社会发展造成的不良影响不可忽视,职业心理健康保护已成为大势所趋。”论坛上,陕西省铜川市中级人民法院四级法官助理陈梦霏与大家共同探究了职业心理健康的问题。
陈梦霏研究发现,职业心理疾病工伤认定困境主要在于因果难断、实操保守等方面,她认为,当今状态下,提高劳动者自我保护和依法维权思想、提高立法者重视职业心理疾病社会保护的思想是当务之急。立法者要树立促进身心并重的保护理念,结合实际将工伤救济途径覆盖至职业心理健康领域,倡导社会补偿,弱化受害者责任。
地方性粮食安全方面 法治保障亟待研究
“目前我国有关粮食安全的立法正在加快推进,但聚焦西部,关涉粮食安全的地方性法规和政府规章多体现在土地管理方面。”在粮食安全法治保障方面,宁夏大学法学院硕士研究生陈一准介绍了他的观点。
在他的论文中,主要介绍了完善我国地方性粮食安全法治保障的路径。他认为:构建系统完备、机制顺畅的中国特色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是其前提基础;在地方性粮食安全法治保障体系中融入乡村振兴思维是其理论保障;严格遵循即将出台的《粮食安全保障法》的基本原则,执行相关规定是其内在核心;积极践行总体国家安全观,树立大农业、大食物观念是其关键环节。
(本文来自新重庆客户端APP,请至各大应用市场下载)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