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怨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这首杜甫的《兵车行》无疑是向大家展示了一幅凄惨的战争画卷。而我们的民族之殇——南京大屠杀告诉我们,战争总是残酷的,而张纯如,她就曾经用书本和画卷记录下了日军的种种暴行。

初入文坛的张纯如
张纯如从小出生在一个书香门第,她的父母都曾在哈佛毕业,在小时候,小纯如就品学兼优,还对文学特别感兴趣。毕业后进入伊利诺伊大学新闻系深造,之后担任了《芝加哥报》的记者。可谓是文学功底十分扎实,于是她便萌生了出版的想法,在浅尝辄止后,她给自己定下了南京大屠杀的选题,她想用书本,来记录那历史上磨灭不去的印记。

张纯如虽然已经身在异国他乡,但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的事实。那场法西斯的劫难给所有人造成的破坏太大了,她作为中华民族的儿女,她有义务让世人知道日军所犯下的骇人听闻的罪行。
1995年,为了让文学出版有活力,有真实性,张纯如决定实地走访南京。因为无论是日本的教科书,还是BBC广播电台,都对这段惊世骇俗的往事讳莫如深。更不讲道理的是,日本的教科书居然对这件事一笔带过。讲述南京大屠杀和慰安妇的相关文字只有一行不到。张纯如咽不下这口气,她买了去南京的票,一呆,就是一个月。
实地考察

在这一个月里,张纯如每日工作时间都远远超过12小时,整日不是在实地走访,就是在整合已有的各种资料,不仅有当地人口中的,纸质的,甚至还得到了两位外国友人的日记,分别是《魏特林日记》和《贝拉日记》,后来她又联系上了贝拉的孙女,得到了一份珍贵资料。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曾经繁华的六朝古都,在日军的枪炮下,渐渐变成了一座死城,变成了一个人间的地狱。甚至有两位军官进行所谓“杀人竞赛”,那一周,仿佛所有人都魔怔了。手上沾染的血让他们忘了自己是魔鬼的事实,血光,伴着月色在南京城里缓缓升起……
这是个触目惊心的历史,张纯如本人作为一名从小接受良好教育的人,第一时间自然是不能接受,她看着记录片里的那些图片,心生悲怆。多少个梦醒之时,脑海里回想的都是那些无辜的人们。
她不仅采访了被害者,甚至还找到了一些作为加害者的日本老兵,问他们为什么要做那些丧尽天良的事情。那些日本士兵有的也怀着忏悔之心,当时是被大环境卷入的。但更多的人放出了自己心中的魔鬼,折磨着这些无辜的同胞们。

张纯如带着这些一手资料和已经写过半的著作回到美国,可是她的精神承受不了这么大的痛苦,她常常一遍一遍问着自己:“人们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她的精神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她食欲不振,体重骤降,头发更是一把一把的掉,她觉得有必要让自己休息下来。
碰巧的是,这时来了一件“冲喜”的事,她怀孕了,在怀孕初期,她将这本书公开出版,取名为《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故事一经出版,引起了全球的轰动,很多人对这段历史并不知情,经过张纯如笔下的描述,人们大多认识到法西斯主义的恐怖与反人类,而一些少部分所谓“左派势力”却纷纷来信指责张纯如作假,做欺骗。张纯如不想理会这些和杀人犯一样的人,她现在只想着自己的儿子能够健康出生。

自我救赎
2002年,幼子出生了,取名为克里斯托弗,但是由于怀孕期间压力过大,克里斯托弗并没有像正常的孩子一样健康长大,而是患有自闭症。这让张纯如陷入了极大的打击,她开始恨自己。
在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痛苦回忆,来自外界的批评质疑,和家庭方面的三重压力下,张纯如的精神状态渐渐出了问题,已经处在了崩溃的边缘。
医院诊断她是抑郁症重度患者,需要依靠药物来维持每天的正常生活。不仅如此张纯如还开始排斥外界,就连父母前来照顾她,也被她拒之门外,精神几度崩溃。

2004年,在给家人留下最后的一封信之后,张纯如神秘失踪,后来在一辆车上饮弹自尽。在死前,她的精神态已经相当不好,在死前总觉得自己被人跟踪了,她在精神上所受的折磨,是我们一般人难以估量的。
张纯如的死,美国的媒体争相报道,这位为了大义献身的勇士,他们将她称为“中国的圣女贞德”。她是人权斗士,是敢于为了揭开真相而付出一切的伟大之人。一颗文学之星落下了,可她却在为千万颗文学之星指路。斯人已逝,只希望一切能够安好。
结语

战争总是残酷的,“兴,百姓苦,亡,百姓苦。”无数的革命烈士用血肉告诉我们,落后就要挨打,为了不重蹈百年前的覆辙,今天的国家,才更需要我们出力建设!而张纯如对于作家精神,操守的坚持,还原了这幅战争的悲惨长图。
融入一抔黄土的斗士,终究还要将那鲜血作为养料,供养我们世世代代作为炎黄子孙的后人。在她生命的最后时刻,她的精神承受不了这历史承载的太多。“人间地狱中的魔鬼?为什么?”这仿佛都是当时张纯如脑中的一个个碎片,在她的心中,长出了一朵朵带刺的花,她的心痛,我们的心也被牵动。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过去未去,而未来以至,我们与当时的同胞悲戚与共,我们对于张纯如这样的斗士予以怀念,我们更要以史为鉴,更好的生活下去,我们流淌着炎黄子孙的血液。我们越幸福,就能给他们在九泉之下多一份慰藉
暂无评论
发表评论